一种连拱隧道围岩防护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1034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防护框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连拱隧道围岩防护框,包括隧道框架,所述隧道框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用于稳定支撑的底层基板,所述底层基板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用于分散压力的缓冲分散装置,所述缓冲分散装置的顶部设有第一缓冲杆,所述第一缓冲杆的顶部设有可转动的第一连接架并与隧道框架的内壁贴合。该连拱隧道围岩防护框,通过挤压支架将受到的压力经过减震弹簧、减震杆、第一受力杆和第二受力杆的分散后配合缓冲弹簧柱对冲击力进行全方位的缓冲减震,对隧道具有更好的减震缓冲防护效果,能够有效的将隧道内的下压力进行充分的分散,避免隧道受到损坏,保证了隧道的正常使用,便于更好的使用。便于更好的使用。便于更好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拱隧道围岩防护框


[0001]本技术涉及防护框
,具体为一种连拱隧道围岩防护框。

技术介绍

[0002]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921649756.3的一种井下巷道围岩防护框,其基本描述为:包括支柱和防护顶棚,所述支柱的上侧安装防护顶棚。所述支柱包括底座、侧立板、扭转螺栓轴、连接头、连接杆、缓冲杆、缓冲弹簧、活动杆、活动槽、限位块、锁定螺栓、顶棚安装杆、螺栓槽、内滑道和限位板,该井下巷道围岩防护框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缓冲杆和缓冲弹簧相互配合,有效缓冲碎石冲击防护框所造成的冲击力,提高了隧道的防护效果,有效提高巷道内工作人员的安全系数。
[0003]现有的围岩防护框在使用过程中一般采用支撑柱配合缓冲弹簧的方式进行支撑稳定,但该支撑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难以更加有效的将隧道内的下压力进行充分的分散,十分影响隧道正常的使用,不利于隧道使用安全性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拱隧道围岩防护框,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拱隧道围岩防护框,包括隧道框架(1),所述隧道框架(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用于稳定支撑的底层基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基板(2)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用于分散压力的缓冲分散装置(3),所述缓冲分散装置(3)的顶部设有第一缓冲杆(4),所述第一缓冲杆(4)的顶部设有可转动的第一连接架(5)并与隧道框架(1)的内壁贴合,所述第一连接架(5)的顶部设有可转动的第二缓冲杆(6),所述第二缓冲杆(6)的顶部设有可转动的第二连接架(7)并与隧道框架(1)的内壁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拱隧道围岩防护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分散装置(3)包括稳定底板(301),稳定底板(3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用于固定的固定支架(302),固定支架(3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用于减震的缓冲弹簧柱(303),缓冲弹簧柱(30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挤压支架(304),挤压支架(304)外侧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稳定板(305),稳定板(305)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306),减震弹簧(30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缓冲架(307),缓冲架(307)的底部设有可转动的减震杆(308),位于内侧的减震杆(308)的底部设有可转动的支撑架(309),位于外侧的减震杆(308)的底部设有可转动的平移架(310),平移架(310)的顶部设有可转动的第一受力杆(311),第一受力杆(311)的顶部设有可滑动的滑动支架(312),滑动支架(312)的顶部设有可转动的第二受力杆(313),第二受力杆(313)的顶部设有可转动的按压架(314)并与挤压支架(304)的下表面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岳龙张璞陈昆侯智敏孙平闫友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