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件及踢脚线电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0853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热件及踢脚线电暖器,踢脚线电暖器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底板和顶板、及连接于底板与顶板之间的周向侧板,底板、顶板、周向侧板之间围合形成容置腔;发热件设于容置腔内,且发热件上形成有多个沿底板至顶板方向延伸的对流通道;发热件的至少部分外表面涂覆有石墨烯,周向侧板上开设有与容置腔连通的散热孔。上述踢脚线电暖器中,气流在底板到顶板的竖直方向上通过对流通道实现自然对流,并且将石墨烯涂覆在发热件的至少部分外表面时,可增大发热件的热辐射,同时利用周向侧板上开设的散热孔,使发热件产生的热辐射沿与竖直方向垂直的横向传递,踢脚线电暖器还可以在横向上向外热辐射,增大制热范围。围。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热件及踢脚线电暖器


[0001]本技术涉及踢脚线电暖器
,特别是涉及发热件及踢脚线电暖器。

技术介绍

[0002]踢脚线电暖器是电暖器中的一种,其外型为踢脚线形式,把踢脚线与电暖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不占用空间又达到了取暖的目的,攻克了电采暖高功耗的难题,开创了电采暖技术的先河。踢脚线电暖器是利用热循环的原理,沿房间四周加热、散热,温度均匀,房间各点温差小,热空气自下而上循环,即开即热,使用费低廉,安装极其简单,基本免于维护,可方便地拆卸携带。
[0003]踢脚线电暖器因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等优点已经普遍用于家庭、酒店等场所,尤其在北方冬季潮寒冷、没有暖气的地方使用更加普遍,且使用场所非常广泛。但是,传统的踢脚线电暖器仅形成自下而上循环的热空气,其横向取暖的效果不佳,制热的横向范围较小,制热性能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踢脚线电暖器制热性能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发热件及踢脚线电暖器。
[0005]一种踢脚线电暖器,所述踢脚线电暖器包括:
[0006]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相对间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踢脚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踢脚线电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底板(12)和顶板(14)、及连接于所述底板(12)与所述顶板(14)之间的周向侧板(16),所述底板(12)、所述顶板(14)、所述周向侧板(16)之间围合形成容置腔(11);发热件(30),所述发热件(30)设于所述容置腔(11)内,且所述发热件(30)上形成有多个沿所述底板(12)至所述顶板(14)方向延伸的对流通道(35),所述底板(12)和所述顶板(14)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对流通道(35)连通的进气口(121)和出气口(141);其中,所述发热件(30)的至少部分外表面涂覆有石墨烯,所述周向侧板(16)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11)连通的散热孔(16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侧板(16)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前侧板(162)和后侧板、以及均连接于所述前侧板(162)和所述后侧板之间且相对间隔设置的左侧板(166)和右侧板(168);所述发热件(30)包括发热体(32)和多个散热片(34),多个所述散热片(34)沿所述左侧板(166)指向所述右侧板(168)的方向相互间隔设置并全部装配于所述发热体(32)上;每个所述散热片(34)在所述前侧板(162)指向所述后侧板的方向上具有在相对的第一自由端(341)和第二自由端(343),所述第一自由端(341)和所述第二自由端(343)中的至少一者上涂覆有石墨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踢脚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6)上对应所述第一自由端(341)和所述第二自由端(343)中涂覆有石墨烯的端部开设有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彬陈佳兵廖泓斌周小兵李忠正陶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