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海南大学专利>正文

抗风、雪、暴雨且高效通风的薄膜温室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0238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风、雪、暴雨且高效通风的薄膜温室建筑,其包括温室结构主体、钢框架、抗风雪型网幕。所述温室为锯齿形,包括大开间钢骨架和覆盖薄膜,温室两侧面、顶部、前山墙均铺设防虫网,后山墙安装通风风机,顶部安装双轴卷膜机;所述钢框架包括管柱、横梁、滑行轨道以及斜撑;所述抗风雪型网幕由上层遮阳幕和下层钢丝网组成并铺设在幕框中,幕框设置滑轮和伸缩装置,由液压控制器控制其转换位置;温室和钢框架均设置混凝土基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通过自动控制和转换抗风雪型网幕的位置,在具备遮阳功能的同时使温室具有抗风、雪、暴雨冲击能力;温室具备防病虫害和多种高效通风组合模式;温室大开间有利于机械作业。业。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风、雪、暴雨且高效通风的薄膜温室建筑


[0001]本技术涉及温室建筑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风、雪、暴雨且高效通风的薄膜温室建筑。

技术介绍

[0002]温室建筑是采用透光覆盖材料作为围护结构,且具备一定环境调控能力,以抵御不良气候,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低矮农业建筑设施。温室建筑的覆盖材料主要有塑料薄膜、PC板、玻璃等。采用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薄膜作为围护结构的薄膜温室建筑具有投入低、产出高、施工简便等优点,在各国现代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该结构属于安全系数较低的轻型膜结构,其受风荷载、雪荷载以及暴雨影响比普通建筑结构更显著。我国由强风、大雪以及暴雨造成温室结构破坏的事故时有发生。历次灾害表明,薄膜温室建筑主要破坏形式有:薄膜损毁、骨架变形、构件受损和整体倒塌,给农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针对各个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薄膜温室建筑也需要灵活选用一种或多种通风模式相结合的方法,以实现高效通风的目的。
[0003]因此,开展薄膜温室建筑的抗风、雪、暴雨性能研究,研发能够抵御多种极端气候与恶劣环境条件,并实现高效通风功能的高性能温室建筑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意义。
[0004]目前,对于薄膜温室建筑整体受力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独的抗风性能或抗雪性能研究,且主要通过增强温室结构主体的力学性能来进行研究,即通常在温室结构主体内部正中或其余部位设置若干支撑柱,导致温室内不便于进入机械进行机械化作业。
[0005]其次,现有温室通常仅在一个或两个部位设置一种通风措施,通风模式和方法单一,且难以调节风向和风速大小。为了防止病虫害,温室通常会在通风口处安装防虫纱网,单一的通风模式和方法也会导致通风效率降低。然而,一定的风力作用将有助于作物的生长,例如,可促进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流通,以加快作物光合作用等。此外,在花期,由于温室内要防虫,单一的通风模式和方法致使通风风力不够,因此,通常需要进行人工授粉,以保证结实率,导致成本大大提高。
[0006]再次,现有温室主要是增强结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即确保温室不倒塌,尚未对薄膜围护材料进行有效防护,当薄膜遭受暴雨冲击、大雪压力、极值风荷载作用时易破损,且大风天气容易席卷砂石、树枝、玻璃碎片等尖锐物而造成薄膜破损。
[0007]综上所述,现有温室缺乏综合抗风、雪以及暴雨的有效措施;造价较高,且综合抗灾性能低;通风模式和方法单一,整体通风效率低。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既造价经济,又能同时满足抗风、雪、暴雨冲击且高效通风功能的薄膜温室建筑,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风、雪、暴雨且高效通风的薄膜温室建筑。本技术具
有多种自然通风模式和机械通风模式,在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基础上,能满足各类环境条件下薄膜温室建筑的高效通风要求;通过自动控制和转换抗风雪型网幕的位置,不仅能够满足温室内部各区域作物的遮阳要求,而且使温室具有抗风、雪以及暴雨冲击的能力;温室内部的钢骨架在满足受力性能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大开间设计,有利于大型机械的室内作业,以提高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率;主要是利用抗风雪型网幕的位置变换来实现薄膜温室建筑的抗风、雪以及暴雨冲击性能,造价比较经济,施工简便。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0]一种抗风、雪、暴雨且高效通风的薄膜温室建筑,包括温室结构主体1;所述温室结构主体1的纵向与所在地的主导风向垂直;所述温室结构主体1外安装有钢框架2,钢框架2包括顶部的滑行轨道21,滑行轨道21长度方向与主导风向平行设置,连接有管柱22;所述滑行轨道21上滑动连接有两组抗风雪型网幕3;抗风雪型网幕3包括钢丝网31;钢丝网31内侧连接有连接轴38,连接轴38通过滑轮37与滑行轨道21滑动连接,外侧铰接连接有伸缩装置4;伸缩装置4铰接连接在管柱22上;钢框架2顶部安装有与滑轮37配合的限位结构;
[0011]所述抗风雪型网幕3根据气候条件处于温室结构主体1上方呈水平状态或转换至温室结构主体1的迎风面呈竖立状态。
[0012]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伸缩装置连接有旋转装置,旋转装置安装在管柱22上,伸缩装置4为油缸或气缸。
[0013]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旋转装置为旋转油缸或旋转气缸或电机或与伸缩装置端部铰接的伸拉装置41,伸拉装置41与管柱22铰接连接且处于伸缩装置4下方,伸拉装置41为油缸,伸拉装置41和伸缩装置4均连接有液压控制器42。
[0014]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钢丝网31上安装有遮阳幕32,遮阳幕32一端卷在第一收卷轴33上,另一端连接有拉绳34,拉绳34卷在第二收卷轴35上,第一收卷轴33和第二收卷轴35均连接有收卷电机36。
[0015]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限位结构为滑行轨道21或管柱22上成形的旋转凹槽23。
[0016]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温室结构主体1顶部成形有锯齿状顶部11,锯齿状顶部11侧面、温室结构主体1的两侧面和前山墙底部均安装有推拉窗,推拉窗处铺设有防虫网12,温室结构主体1的后山墙安装有通风风机14;温室结构主体1内安装有若干风速风向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温室结构主体1包括大开间钢骨架13,大开间钢骨架13内部不设置支撑结构,且覆盖有薄膜15;温室结构主体1顶部安装有双轴卷膜机5,双轴卷膜机5的两个转轴分别处于锯齿状顶部11侧面的防虫网12的上方和下方;
[0017]所述双轴卷膜机5的上方转轴能够自动卷起和展开温室结构主体1左半部的覆盖薄膜,下方转轴能够自动卷起和展开温室结构主体1右半部的覆盖薄膜。
[0018]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管柱22为方钢管柱,所述滑行轨道21之间固定连接有横梁25,方钢管柱连接有斜撑24。
[0019]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斜撑24包括焊接在方钢管柱上的焊接铁片241、焊接铁片241通过第一固定螺栓242连接有斜撑杆246,斜撑杆246通过第二固定螺栓243连接有角钢244,角钢244与固定在地面基础上的全螺纹螺柱245相连;方钢管柱的侧壁上设置有与连接轴38对应的固定锁槽26,所述固定锁槽26内安装有锁舌261,锁舌261连接有执手262。
[0020]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方钢管柱底部设置连接有抗拔结构6,抗拔结构6处于混凝土
基础7内,混凝土基础7连接有水泥桩71,混凝土基础7和水泥桩71均采用C20混凝土,所述抗拔结构6为方钢管柱底部焊接的钢管网61,所述水泥桩71与方钢管柱之间通过钢丝62连接;所述大开间钢骨架13底部由混凝土圈梁72围筑。
[0021]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抗风雪型网幕3的宽度为温室结构主体1宽度的0.7~1.1倍。
[0022]一种上述的抗风、雪、暴雨且高效通风的薄膜温室建筑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当处于正常环境情况时,抗风雪型网幕3处于顶部,根据温室结构主体1内的温度控制遮阳幕32收起或展开,根据温室结构主体1内所需的风速和风向调整各防虫网12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风、雪、暴雨且高效通风的薄膜温室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室结构主体(1);所述温室结构主体(1)的纵向与所在地的主导风向垂直;所述温室结构主体(1)外安装有钢框架(2),钢框架(2)包括顶部的滑行轨道(21),滑行轨道(21)长度方向与主导风向平行设置,连接有管柱(22);所述滑行轨道(21)上滑动连接有两组抗风雪型网幕(3);抗风雪型网幕(3)包括钢丝网(31);钢丝网(31)内侧连接有连接轴(38),连接轴(38)通过滑轮(37)与滑行轨道(21)滑动连接,外侧铰接连接有伸缩装置(4);伸缩装置(4)铰接连接在管柱(22)上;钢框架(2)顶部安装有与滑轮(37)配合的限位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风、雪、暴雨且高效通风的薄膜温室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装置连接有旋转装置,旋转装置安装在管柱(22)上,伸缩装置(4)为油缸或气缸。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风、雪、暴雨且高效通风的薄膜温室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装置为旋转油缸或旋转气缸或电机或与伸缩装置端部铰接的伸拉装置(41),伸拉装置(41)与管柱(22)铰接连接且处于伸缩装置(4)下方,伸拉装置(41)为油缸,伸拉装置(41)和伸缩装置(4)均连接有液压控制器(4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风、雪、暴雨且高效通风的薄膜温室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网(31)上安装有遮阳幕(32),遮阳幕(32)一端卷在第一收卷轴(33)上,另一端连接有拉绳(34),拉绳(34)卷在第二收卷轴(35)上,第一收卷轴(33)和第二收卷轴(35)均连接有收卷电机(36)。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风、雪、暴雨且高效通风的薄膜温室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为滑行轨道(21)或管柱(22)上成形的旋转凹槽(23)。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风、雪、暴雨且高效通风的薄膜温室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室结构主体(1)顶部成形有锯齿状顶部(11),锯齿状顶部(11)侧面、温室结构主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斌李昊李正农张志田刘建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