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鹏良专利>正文

节能型交流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9887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节能型交流接触器。由电容C↓[1]~C↓[3]、电阻R↓[0]~R↓[7]、两个二极管整流桥D↓[2]~D↓[5]、D↓[8]~D↓[11],二极管D↓[1]、D↓[6]、稳压管D↓[7],三极管VT↓[1]、VT↓[2]、可控硅VS↓[1]接成电子节能电路。置于各型号交流接触器的线圈骨架上或塑壳内壁上构成。电子节能电路有4个接线端A、B、C、D,两个输出端接电磁线圈两引线,两个输入端接入交流接触器各种控制电路。其优点是节能省电,运行无声,使用寿命长,适用范围广,并不改变现有部颁各型号交流接触器的任何外观特征。(*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节能型交流接触器,特别是节能型交流接触器电子节能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各类型交流接触器,由于其触头的可靠闭合和分断都必须有一定的行程距离,为保证受电设备获得可靠的电压、电流,接触器的电磁线圈必须提供足够大的功率,以确保接触器可靠闭合,而当接触器触点可靠闭合后,既接触器铁芯通电吸合后,由于气隙减小,磁阻降低,仅维持其铁芯的闭合状态,就不需要初始时那么大的功率了,而现有的交流接触器在接触器铁芯闭合后,仍然一直向其电磁线圈提供较大功率,这样就浪费了很大一部分能源,这是至今一直未能克服的弊病。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型交流接触器,这种节能型交流接触器与普通交流接触器相比,既能保证接触器可靠运行,又能减少接触器闭合后的维持电流,还能使之运行时无声,并且不改变现有部颁的各型号交流接触器的任何外观特征。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将一种电子节能装置固定在各型号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线圈骨架上,使其与电磁线圈一同安装于交流接触器内部,或将一种电子节能装置安装于交流接触器塑料外壳的内壁上,使交流接触器和电子节能装置合而为一,构成节能型交流接触器。电子节能装置有4个接线端A、B、C、D,由电容C1~C3,电阻R0~R7,两个二极管整流桥D2~D5、D8~D11,二极管D1、D6,稳压管D7,三极管VT1、VT2,可控硅VS1接成电子节能电路。4个接线端A、B、C、D,二极管整流桥D8~D11直流侧为B、C端与线圈KM联接;二极管整流桥D8~D11交流一侧与电阻R1共接端为D端,二极管整流桥D2~D5交流一侧与电容C1、二极管D1共接端为A端。所述技术方案中,内置于接触器线圈骨架上或塑壳内壁上的电子节能电路的B、C端与接触器线圈KM两端联接;A、D端固定联接在原接于线圈的接触器两个端点接线柱上,并串接在交流接触器控制电路中,不占用接触器原有任何辅助触点。附图说明图1是节能型交流接触器手动控制信号的电路联接图。图2是节能型交流接触器自动控制信号的电路联接图。图3是节能型交流接触器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结合具体实施例参见附图进一步说明如下一种节能型交流接触器由现有部颁的各型号交流接触器和内置于其线圈骨架上或塑料外壳内壁上的电子节能装置构成,有4个接线端头A、B、C、D;由电容C1~C3,电阻R0~R7,两个二极管整流桥D2~D5、D8~D11,二极管D1、D6,稳压管D7,三极管VT1、VT2,可控硅VS1接成电子节能电路,参见附图3。电子节能装置4个接线端A、B、C、D,二极管整流桥D8~D11直流侧为B、C端与线圈KM联接;二极管整流桥D8~D11交流一侧与电阻R1共接端为D端,二极管整流桥D2~D5交流一侧与电容C1、二极管D1共接端为A端。节能型交流接触器接手动控制信号的电路联接图参见附图1。由交流接触器电磁线圈KM与电子节能装置JN构成的节能型交流接触器的AD两个接线端串接在接触器控制回路U-V中,B、C两个接线端与接触器线圈KM联接,A端联接的控制电路中串有停止按钮SB,启动按钮SB1和与SB1并联的接触器辅助常开触头KM1。节能型交流接触器接自动控制信号的电路联接图参见附图2。交流接触器电磁线圈KM与电子节能装置JN构成的节能型交流接触器在接触器控制回路U-V中的联接同前述,但节能型交流接触器A端联接的控制电路中并联有三对常开触点PLC、KA、KT,由其分别提供各自的自动控制信号,它们在图2中并联画出是为了说明节能型交流接触器可广泛应用于各自不同的自动化控制信号下的接触器控制回路。PLC为可编程序控制器内存的输出常开触点,KA为中间继电器常开触点,KT为时间继电器通电延时闭合常开触点。节能型交流接触器电路原理图参见附图3,该电路主要由节能主回路、瞬时开通延时关断回路两部分组成。由电容C1、电阻R0、二极管整流桥D8~D11、接触器线圈KM接成节能主回路[1];由电阻R1~R7、电容C2~C3、二极管整流桥D2~D5、二极管D1、D6、D7、可控硅VS1、三极管VT1、VT2接成的瞬时开通延时关断回路[2];电路[1]、[2]之间的联接关系是电路[1]电容C1、电阻R0串联后与电路[2]可控硅VS1及串联的D1并联,VS1阳极接R0,阴极串联D1正极,D1负极与电路[2]二极管整流桥D2~D5交流一侧、电路[1]C1共接端联接,电路[1]二极管整流桥D8~D11交流一侧与电路[2]电阻R1共接。本技术节能型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原理是当按下SB1或PLC、KA、KT中的任一常开触点闭合,该电路即得电。交流电经电阻R1降压后由二极管整流桥D2~D5整流经R7、D7稳压后,向瞬时开通延时关断回路提供12V直流电源,初始时电源经R2给VT1C极加反向偏置、经R3给VT1B极加正向偏置,使VT1正偏导通;电源经R2降压后通过VT1c-e极经二极管D6触发VS1门极、使VS1门极瞬时获得较大的导通角、VS1瞬时导通、电源经节能主回路二极管整流桥D8~D11整流后直流输出,使电磁线圈KM瞬时得电,接触器全压吸合。在R3给VT1加正向B极电压的同时,也给VT2C极加反向电压,由R4给VT2B极加正向偏置电压,但由于电容C3的存在,VT2不能马上导通,R4、C3组成延时充电回路,使12V电源经R4向C3充电。待其充电电压达到VT2导通电压时(硅管0.6~0.7V)VT2导通,由于VT2C极接在VT1B极上,而VT2e极又接在公共地电位上,故VT2导通就使VT1失去基极偏置电压而截止。从而使VS1门极失去大导通角的瞬时触发电流而关断。VS1关断后,由于节能主回路C1、R0的存在,接触器闭合后的电流电压由C1、R0降压后经二极管整流桥D8~D11整流后输出,使电磁线圈KM流过的电流、电压大为减小和降低,从而达到了节能型交流接触器节约能源、运行无声的目的。本技术节能型交流接触器之电子节能装置可广泛匹配各型号交流接触器,组合成各种不同型号系列的节能型交流接触器,其适配的系列型号如下CJ10、CJ20、CJ12、CJX1、CJX2、B9等系列型号。其规格型号命名也十分简单、实用,只需在原型号前加上“节能”汉语拼音缩写“JN”即可。示例JNCJ10-20/380JN-节能型交流接触器CJ10-20/380-原接触器型号规格本技术节能型交流接触器,与现有交流接触器比较试验,节能效果见附表1附表1 本技术节能型交流接触器的优点是1、节能、省电综合节能率可达70%;2、适用范围广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手动、自动控制回路;3、运行时无声采用直流运行,消除了接触器的交流声;4、延长使用寿命由于显著降低了电磁线圈的工作电流使电磁线圈被烧坏的可能性大为降低;5、由于采用电子节能装置内置于各型号接触器内部生产节能型交流接触器,因此它还不改变现有部颁各型号交流接触器的任何外观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节能型交流接触器,由交流接触器和置于其线圈骨架上或塑壳内壁上的电子节能电路构成,电子节能电路有4个接线端(A、B、C、D),其特征在于:由电容(C↓[1]~C↓[3])、电阻(R↓[0]~R↓[7])、两个二极管整流桥(D↓[2]~D↓[5]、D↓[8]~D↓[11]),二极管(D↓[1]、D↓[6])、稳压管(D↓[7])、三极管(VT↓[1]、VT↓[2])、可控硅(VS↓[1])接成电子节能电路;电子节能电路有4个接线端(A、B、C、D),二极管整流桥(D↓[8]~D↓[11])直流侧为B、C端与线圈(KM)联接,二极管整流桥(D↓[8]~D↓[11])交流一侧与电阻(R↓[1])共接端为D端,二极管整流桥(D↓[2]~D↓[5])交流一侧与电容(C↓[1])、二极管(D↓[1])共接端为A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型交流接触器,由交流接触器和置于其线圈骨架上或塑壳内壁上的电子节能电路构成,电子节能电路有4个接线端(A、B、C、D),其特征在于由电容(C1~C3)、电阻(R0~R7)、两个二极管整流桥(D2~D5、D8~D11),二极管(D1、D6)、稳压管(D7)、三极管(VT1、VT2)、可控硅(VS1)接成电子节能电路;电子节能电路有4个接线端(A、B、C、D),二极管整流桥(D8~D11)直流侧为B、C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鹏良
申请(专利权)人:廖鹏良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