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加热防雾护目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8972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加热防雾护目镜,包括护目镜本体,在护目镜本体上设置有用于防止护目镜起雾的防雾工作电路,所述防雾工作电路包括:单片机控制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和加热模块;单片机控制模块的温度检测输入端与温度检测模块的温度检测输出端相连,加热模块的加热输出端与单片机控制模块的温度检测输入端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通过电加热的方式使得护目镜达到防雾的目的,还具有电量状态显示及电量过低报警等功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防雾护目镜具有操作简单,佩戴舒适,制作成本较低,易于推广等优点。推广等优点。推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加热防雾护目镜


[0001]本技术涉及防护用品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加热防雾护目镜。

技术介绍

[0002]护目镜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水雾,造成视线遮挡,从而给使用者带来不便,特别是那些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的医护人员,往往很难更换或者擦拭护目镜。现在市面上所售的医用护目镜均不具备防雾功能,防雾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0003]1、护目镜结构改造
[0004]在镜框上的安装槽固定两层镜片,内层涂防雾剂,外层开孔透的方式,由于防雾效果不佳、成本较高、负担较重等问题未被广泛商用。
[0005]2、阻止呼出的气体的物理方式
[0006]将留置针贴膜剪成合适的条状,水平粘贴于口罩上层边缘和下眼睑皮肤上,确保口罩上缘与面部皮肤贴合的方式;但撕取时会产生疼痛不适感,还容易造成皮肤损伤,增加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0007]3、涂抹表面活性剂
[0008]此方法更为广泛的使用,其原因在于其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质;当水汽接触到护目镜片时,由于温度降低,会形成小液滴,从而成雾并阻碍视线;但一旦镜片表面涂抹上亲水的表面活性剂,如肥皂水,洗发水,沐浴露,洗手液等,水汽冷凝成的小水滴就会铺展成小水膜。不同于水滴,均匀的水膜可以大大减少光线的漫散射,从而保持镜片的高透明度。有些医务人员推荐涂抹碘伏的方式,虽然碘伏效果不错,但涂抹之后需要晾干,且黄色的镜片也影响美观。近期有实验室试图采用的防止镜面起雾的新办法就与上述的亲水表面活性剂类似,研究人员将亲水的纳米粒子分散在75%的酒精溶液之中,制成消毒防雾湿巾。用它擦拭护目镜表面后,镜面表面会形成一层透明均匀的亲水保护膜,使水汽即使凝结也能形成均匀的水膜,从而达到防雾的效果。
[0009]4、防雾喷剂
[0010]目前比较流行的防雾处理是通过喷涂防雾喷剂的方式来进行防雾,但其防雾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防雾镜的防雾处理原理是采用防雾剂RQT

FW

2与水稀释后均匀涂抹在护目镜表面形成防雾涂层从而达到防雾的作用但其持续时间不长。还有许多的防雾剂例如甘油单油酸酯虽然防雾时间长但只适用于食品包装。又例如纳米防雾涂层,pc镜片防雾涂料是一种附在PC/PET/PMMA等基材表面阻止雾气产生的纳米涂料,25KG便达到200至300人民币,价格高且持续时间短,另外清洗也不方便。
[0011]上述方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护目镜起雾,但在简单使用,舒适佩戴、价格等方面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者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12]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电
加热防雾护目镜。
[0013]为了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加热防雾护目镜,包括护目镜本体,在护目镜本体上设置有用于防止护目镜起雾的防雾工作电路,所述防雾工作电路包括:
[0014]单片机控制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和加热模块;
[0015]单片机控制模块的温度检测输入端与温度检测模块的温度检测输出端相连,加热模块的加热输出端与单片机控制模块的温度检测输入端相连。当其单片机控制模块接收到温度检测模块检测的镜片外温度低于人体温度,则单片机控制模块向加热模块发送加热信号,使其镜片外温度与人体温度接近,防止护目镜镜片起雾,增强用户的体验感。
[0016]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包括:
[0017]微控制器U1的复位端RST与按键开关S1的第一端、电阻R9的第一端、电容C6的第一端相连,按键开关S1的第二端、电容C6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电阻R9的第二端与电源VCC相连;当其微控制器U1出现故障或者需要重启,则按下按键开关S1,微控制器U1重启,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0018]微控制器U1的晶振输入端XTAL1与晶振Y1的第一端、电容C7的第一端相连,电容C7的第二端、电容C8的第一端与电源地相连,微控制器U1的晶振输出端XTAL2与电容C8的第二端与晶振Y1的第二端相连;为微控制器U1提供时间振荡频率。
[0019]微控制器U1的接地端GND与电源地相连,微控制器U1的电源端VCC与电源VCC相连。为微控制器U1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
[0020]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状态指示模块,状态指示模块包括:
[0021]微控制器U1的显示端P0.0/AD0与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微控制器U1的显示端P0.2/AD2与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微控制器U1的显示端P0.4/AD4与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相连,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与电源地相连。
[0022]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报警模块,报警模块包括:
[0023]微控制器U1的报警端P0.7/AD7与电阻R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5的第二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源VCC相连,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6的第一端、蜂鸣器BUZ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6的第二端、蜂鸣器BUZ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发光二极管D3为红色二极管、发光二极管D4为黄色二极管、发光二极管D5为绿色二极管,对电池电量进行状态显示,当电量大于30%时发光二极管D5亮;当电量剩余20%时发光二极管D4亮,当低于10%时发光二极管D3亮且同时蜂鸣器BUZ进行报警。
[0024]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加热模块包括:
[0025]微控制器U1的加热端P2.7/AD15与光耦U3的阴极相连,光耦U3的阳极与电源VCC相连,光耦U3的集电极与电阻R7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7的第二端与5V电源相连,光耦U3的发射极与电阻R8的第一端、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电阻R8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热丝的第一端相连,电热丝的第二端与5V电源相连,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源地相连。当其需要加热时,微控制器U1输出光耦U3导通电平信号,光耦U3导通后电阻R8分得的电压值为三极管Q3提供导通电平,电热丝开始工作,为护目镜镜片提供热量,防止起雾。其中电热丝为网状电热丝,其加热效果更好,设置于镜片内。
[0026]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模块包括温度第一检测模块或/
和温度第二检测模块;
[0027]温度第一检测模块包括:
[0028]微控制器U1的数据传输端P1.0与温度传感器P1的数据传输端DQ、电阻R3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3的第二端、温度传感器P1的电源端VCC与电源VCC相连,温度传感器P1的接地端GND与电源地相连;
[0029]温度第二检测模块包括:
[0030]微控制器U1的数据传输端P1.6与温度传感器P2的数据传输端DQ、电阻R4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4的第二端、温度传感器P2的电源端VCC与电源VCC相连,温度传感器P2的接地端GND与电源地相连。其温度传感器P1设置于护目镜镜片左外侧,温度传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加热防雾护目镜,包括护目镜本体,其特征在于,在护目镜本体上设置有用于防止护目镜起雾的防雾工作电路,所述防雾工作电路包括:单片机控制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和加热模块;单片机控制模块的温度检测输入端与温度检测模块的温度检测输出端相连,加热模块的加热输出端与单片机控制模块的温度检测输入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加热防雾护目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包括:微控制器U1的复位端RST与按键开关S1的第一端、电阻R9的第一端、电容C6的第一端相连,按键开关S1的第二端、电容C6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电阻R9的第二端与电源VCC相连,微控制器U1的晶振输入端XTAL1与晶振Y1的第一端、电容C7的第一端相连,电容C7的第二端、电容C8的第一端与电源地相连,微控制器U1的晶振输出端XTAL2与电容C8的第二端与晶振Y1的第二端相连,微控制器U1的接地端GND与电源地相连,微控制器U1的电源端VCC与电源VCC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加热防雾护目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状态指示模块,状态指示模块包括:微控制器U1的显示端P0.0/AD0与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微控制器U1的显示端P0.2/AD2与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微控制器U1的显示端P0.4/AD4与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相连,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与电源地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加热防雾护目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报警模块,报警模块包括:微控制器U1的报警端P0.7/AD7与电阻R5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5的第二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源VCC相连,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6的第一端、蜂鸣器BUZ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6的第二端、蜂鸣器BUZ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加热防雾护目镜,其特征在于,加热模块包括:微控制器U1的加热端P2.7/AD15与光耦U3的阴极相连,光耦U3的阳极与电源VCC相连,光耦U3的集电极与电阻R7的第一端相连,电阻R7的第二端与5V电源相连,光耦U3的发射极与电阻R8的第一端、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电阻R8的第二端与电源地相连,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热丝的第一端相连,电热丝的第二端与5V电源相连,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源地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玉利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