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束灭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8857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束灭菌装置,包括屏蔽壳体及输送轨道,所述屏蔽壳体上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且内部设有第一进料屏蔽墙、第二进料屏蔽墙、电子束灭菌腔、第一出料屏蔽墙及第二出料屏蔽墙,所述输送轨道依次穿过进料口、第一进料屏蔽墙、第二进料屏蔽墙、电子束灭菌腔、第一出料屏蔽墙、第二出料屏蔽墙及出料口,输送轨道位于进料口与第一进料屏蔽墙之间的部分、第一进料屏蔽墙与第二进料屏蔽墙之间的部分、第一出料屏蔽墙与第二出料屏蔽墙之间的部分、以及第二出料屏蔽墙与出料口之间的部分均为弯曲结构以改变输送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能够实现连续生产并有效屏蔽灭菌时产生的X射线等优点。屏蔽灭菌时产生的X射线等优点。屏蔽灭菌时产生的X射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束灭菌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食品、药品包装机械,尤其涉及一种电子束灭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子束灭菌法是辐射灭菌法之一,是指将物品置于适宜的电子发射器发送的电子束中进行电离辐射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方法。医疗器械、容器、生产辅助用品、不受辐射破坏的原料药及成品等均可用辐射灭菌。
[0003]由于辐射消毒灭菌彻底,无污染、无残留,辐射消毒灭菌不需加热,穿透力强,加工时不需要打开产品包装,操作简单快捷,可连续作业,易于过程控制,消毒灭菌后的产品在密封状态下可长期保存。《中国药典》2020版已明确将辐射灭菌法纳入常用的灭菌方法之一。
[0004]现阶段的电子束灭菌设备由于价格昂贵、结构复杂等特点,难以被广泛使用。专利文献(CN111278470A)公开了一种表面净化装置及操作方法,通过采用2个周向壁和锁定腔室、2个提升旋转装置并将传输方式改成上下迷宫式传输,从而屏蔽电子束产生的X射线向外逃逸,其结构非常复杂,并且将传输装置分成了多段,同时包含多种运动机构,可靠性低,生产效率较低。专利文献(CN104335290B)公开了一种电子线照射装置,虽然采用了3台小尺寸电子束发射器,从而降低成本,且灭菌效果较好。但是需要将待灭菌的物料旋转4次,每次旋转90
°
,并通过传输机构将物料在电子束发射器之间来回穿过4次,加工效率非常的低,不能用于高速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能够实现连续生产并有效屏蔽灭菌时产生的X射线的电子束灭菌装置。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电子束灭菌装置,包括屏蔽壳体及输送轨道,所述屏蔽壳体上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且内部设有第一进料屏蔽墙、第二进料屏蔽墙、电子束灭菌腔、第一出料屏蔽墙及第二出料屏蔽墙,所述输送轨道依次穿过进料口、第一进料屏蔽墙、第二进料屏蔽墙、电子束灭菌腔、第一出料屏蔽墙、第二出料屏蔽墙及出料口,输送轨道位于进料口与第一进料屏蔽墙之间的部分、第一进料屏蔽墙与第二进料屏蔽墙之间的部分、第一出料屏蔽墙与第二出料屏蔽墙之间的部分、以及第二出料屏蔽墙与出料口之间的部分均为弯曲结构以改变输送方向。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送轨道的各弯曲部分的弯曲角度均为90
°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子束灭菌腔于所述输送轨道的上方设有上电子束发射器并于输送轨道的下方设有下电子束发射器。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子束灭菌腔内设有上电子束发射器、第
一侧面电子束发射器和第二侧面电子束发射器,所述上电子束发射器位于所述输送轨道的上方,所述第一侧面电子束发射器和第二侧面电子束发射器相对布置于所述输送轨道的两侧。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送轨道为辊棒输送机,辊棒输送机位于所述上电子束发射器下方的辊棒的直径小于其余各处辊棒的直径。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进料屏蔽墙、第二进料屏蔽墙、第一出料屏蔽墙及第二出料屏蔽墙均为铅墙。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公开的电子束灭菌装置,在电子束灭菌腔的进料侧和出料侧分别设置进料屏蔽墙和出料屏蔽墙,并采用弯曲的输送轨道进行输送,避免进料口与第一进料屏蔽墙和第二进料屏蔽墙上的通道对齐,出料口与第一出料屏蔽墙和第二出料屏蔽墙上的通道对齐,能够有效地屏蔽电子束灭菌腔内产生的X射线,同时待灭菌物料可以连续地通过输送轨道输送至电子束灭菌腔内进行灭菌,实现连续生产,提高灭菌效率,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电子束灭菌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电子束灭菌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中的电子束灭菌腔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中的电子束灭菌腔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各标号表示:1、屏蔽壳体;11、进料口;12、出料口;13、第一进料屏蔽墙;14、第二进料屏蔽墙;15、第一出料屏蔽墙;16、第二出料屏蔽墙;2、输送轨道;3、上电子束发射器;4、下电子束发射器;41、第一侧面电子束发射器;42、第一侧面电子束发射器;5、电子束灭菌腔;6、待灭菌物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实施例一
[0021]图1至图3示出了本技术电子束灭菌装置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电子束灭菌装置,包括屏蔽壳体1及输送轨道2,屏蔽壳体1上设有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且内部设有第一进料屏蔽墙13、第二进料屏蔽墙14、电子束灭菌腔5、第一出料屏蔽墙15及第二出料屏蔽墙16,输送轨道2依次穿过进料口11、第一进料屏蔽墙13、第二进料屏蔽墙14、电子束灭菌腔5、第一出料屏蔽墙15、第二出料屏蔽墙16及出料口12,输送轨道2位于进料口11与第一进料屏蔽墙13之间的部分、第一进料屏蔽墙13与第二进料屏蔽墙14之间的部分、第一出料屏蔽墙15与第二出料屏蔽墙16之间的部分、以及第二出料屏蔽墙16与出料口12之间的部分均为弯曲结构以改变输送方向。
[0022]该电子束灭菌装置,在电子束灭菌腔5的进料侧和出料侧分别设置进料屏蔽墙和出料屏蔽墙,并采用弯曲的输送轨道2进行输送,避免进料口11与第一进料屏蔽墙13和第二进料屏蔽墙14上的通道(供输送轨道2穿过的位置)对齐,出料口12与第一出料屏蔽墙15和第二出料屏蔽墙16上的通道(供输送轨道2穿过的位置)对齐,能够有效地屏蔽电子束灭菌
腔5内产生的X射线,同时待灭菌物料6(例如西林瓶、卡式瓶和预灌封单元巢式盒等)可以连续地通过输送轨道2输送至电子束灭菌腔5内进行灭菌,实现连续生产,提高灭菌效率,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0023]作为优选的实施例,输送轨道2的各弯曲部分的弯曲角度均为90
°
,由于电子束辐射至装置外部需要经过两次90
°
的转折,因此该结构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电子束灭菌腔5内产生的X射线对外的辐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弯曲部件的弯曲角度也可适当进行调整,但是防止X射线对外的辐射的效果有所降低。
[0024]作为优选的实施例,电子束灭菌腔5于输送轨道2的上方设有上电子束发射器3并于输送轨道2的下方设有下电子束发射器4。当待灭菌物料6经过电子束灭菌腔5内时,上电子束发射器3、下电子束发射器4对待灭菌物料6的上、下表面及侧面进行电子束灭菌,结构简单、灭菌效果好。
[0025]作为优选的实施例,输送轨道2为辊棒输送机,辊棒输送机传输可靠,辊棒之间的间隙方便电子束通过,通过调节辊棒的布置方式,方便进行弯曲,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现有的其他传输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束灭菌装置,包括屏蔽壳体(1)及输送轨道(2),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1)上设有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且内部设有第一进料屏蔽墙(13)、第二进料屏蔽墙(14)、电子束灭菌腔(5)、第一出料屏蔽墙(15)及第二出料屏蔽墙(16),所述输送轨道(2)依次穿过进料口(11)、第一进料屏蔽墙(13)、第二进料屏蔽墙(14)、电子束灭菌腔(5)、第一出料屏蔽墙(15)、第二出料屏蔽墙(16)及出料口(12),输送轨道(2)位于进料口(11)与第一进料屏蔽墙(13)之间的部分、第一进料屏蔽墙(13)与第二进料屏蔽墙(14)之间的部分、第一出料屏蔽墙(15)与第二出料屏蔽墙(16)之间的部分、以及第二出料屏蔽墙(16)与出料口(12)之间的部分均为弯曲结构以改变输送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束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轨道(2)的各弯曲部分的弯曲角度均为90
°
。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佩琪文世冬谢锋邹李潇徐哲峰冷翔田苗
申请(专利权)人: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