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按键限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8468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按键限位机构,利用垂直凸设于按键本体第二表面的限位柱与相对应固接于壳体边缘的限位件套合,来限制该按键在水平面及垂直方向上的位移量,减小不必要的摇动,以防止按键卡入该壳体中。(*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按键限位机构,更详而言之,涉及笔记本计 算机中四向按键的限位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研发与精进,电子产品零组件的设计,皆朝 向高性能、好质量的共同目标发展。因此,在电子产品中,任何一项 改进,只要有益于使用者的使用、能提高产品质量及性能等实质性的 功效增进,均为具有产业利用价值的创作,亦符合专利法鼓励、保护 与利用创作的精神。笔记本计算机发展至今己有时日,其零组件的设计亦不断得到发 展与精进,用户对键盘等构件操作的舒适性要求也随之增加,特别是 对四向按键的手感要求更是严格。因空间的限制,目前四向按键的设 计多采用在左右两侧加悬臂方式使其固定,同时获得较佳手感及必要 的弹性,但这种结构常常会出现摇动幅度大,甚至于卡键等不良状况。请参阅图1,显示现有笔记本计算机四向按键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四向按键与壳体20紧密结合设置于笔记本计算机内,且 具有按键本体IO、弹臂12、以及固定部14。其中,该四向按键通过该 固定部14固定于该壳体20,由操作者对该按键本体10进行按键操作, 并由该弹臂12提供必要的弹性回复力,使操作者获得较佳手感。请参阅图2 (a),显示现有笔记本计算机四向按键正常状况时的侧 剖面图,如图所示,正常状况下,该按键本体10与该壳体20的结合 处呈平整状态。但是,由图1中可以看到,该四向按键仅由该固定部 14固定于该壳体20,由于该弹臂12没有足够的硬度,使得该四向按 键在前后方向的约束不够,在搬运过程中或操作力度过大时,很容易 造成该按键本体10发生倾斜,并下陷卡在该壳体20的下方,如图2 (b)所示。又,由于组装过程是在供货商端完成,所以出现该状况时,上线前较难发现。当操作者对该按键本体io进行按键操作时,由于按键约束不够,经常会感觉到摇动幅度较大,甚至于,若出现上述卡键 现象且未在组装时发现,那么组装后不仅影响美观,更会使操作者感 到手感极为不佳。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按键限位机构,能够减小按键摇动,避免其 卡入壳体中,实为目前亟欲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按键限位机构,以减小按键摇动,避免其卡入电子装置的壳体中。 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按键限位机构。本技术的按键限位机构,包括按键本体,具第一表面及相对该第一表面的 第二表面;限位柱,垂直凸设于该按键本体的第二表面;以及限位件, 其一端延伸于该按键本体的第二表面的一侧且与该第二表面相隔一预 定距离并套设于该限位柱;该限位柱与该限位件套合后,以限制该按 键在该第一表面水平面及垂直方向的位移量。其中,该限位件固接于一电子装置的壳体;该限位柱设于将该第 二表面长度等分并靠近该壳体处,其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 或不规则曲面其中一个;该限位件与该限位柱之间具有一预定的间隙, 以保证该按键的正常操作的空间;该限位件内缘的形状与该限位柱的 形状相对应;该电子装置为笔记本计算机。另外,本技术的按键限位机构还包括多个该限位柱及多个对 应的限位件,且所述限位柱系对称设置于该按键本体,更好的达到限 位作用,并使按键具有更好的手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按键限位机构,利用上述限位柱 及相应的限位件的套合来限制该按键在水平面及垂直方向上的位移 量,以防止按键卡入壳体中。附图说明图1显示现有笔记本计算机四向按键背面结构的平面图-,图2 (a)显示现有笔记本计算机四向按键正常状况时的侧剖面图;图2 (b)显示现有笔记本计算机四向按键卡入壳体的正面结构平 面图3 (a)显示本技术按键限位机构的按键背面的示意图3 (b)显示本技术按键限位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显示本技术按键限位机构的按键与壳体结合的侧剖面图5 (a)显示本技术按键限位机构一实施例的按键背面示意图5 (b)显示本技术按键限位机构另一实施例的按键背面示 意图5 (c)显示本技术按键限位机构又一实施例按键背面示意 图;以及图6显示本技术按键限位机构的按键正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 按键本体12弹臂14 固定部101第一表面103 第二表面20壳体3 按键限位机构31限位柱32 限位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 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它优 点与功效。本技术亦可通过其它不同的具体实例加以施行或应用, 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实用新 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为更加有效的说明本技术的特征及功效,以下实施例中选用 笔记本计算机的四向按键作为本技术应用的对象,但不以此作来 限制本技术。又,由于按键的正面供操作者具体操作所用,且暴 露于外部,所以为了不影响操作及美观,对于该按键的限位或固定机 构,于较佳状况下会设置于该按键的背面,本技术的限位机构亦是如此。因此,为了更好地呈现本技术,部分图仅显示按键背面 示意图,其正面结构与正常现有的按键基本相同,可不作改动,图示 请参阅图6。请参阅图3(a)、图3(b),分别显示利用本技术的按键限位机 构的按键背面及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按键限位 机构3用以减少按键摇动,防止其按键本体10卡入该笔记本计算机的 壳体20中,其中,该按键通过其弹臂12提供手感,且两端由固定部 14固定于壳体20。请并同参考图3(a)、图3(b)和图4,其中,图4 为一剖面示意图,显示本技术的按键限位机构与按键及壳体20结 合的侧剖面图。如图所示,该按键的按键本体10具有第一表面101和 第二表面103,该按键限位机构3至少包括限位柱31;以及限位件 32。该限位柱31,于垂直方向上凸设于该按键本体10的第二表面103, 其中,该垂直方向为操作者将该按键本体10下压的方向,该方向与该 第二表面103所处平面相互垂直。该限位柱31设于将该第二表面103 长度或者宽度等分处的中央部位;又,该限位柱31横截面为圆形、椭 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曲面其中一个的柱体,即该限位柱31的形状根 据具体需求而言有具体变化。该限位件32, 一端延伸于于该按键本体10的第二表面103 —侧边 缘并与该第二表面103相隔一预定距离且套合于该限位柱31。即该限 位件32于水平方向向外固接于该壳体20的边缘处,并与该限位柱31 的位置对应。其中,该水平方向要与该第二表面103所处平面相互平 行。又,该限位件32与该限位柱31之间具有一预定的间隙,以提供 该按键按键本体10正常操作时的活动空间。相应的,该限位件32内 缘的形状与上述限位柱31的形状对应设置,以达到正当限位的效果。由上述图3(a)、图3(b)和图4中所示,该限位柱31与该限位件 32套合后,不仅能够限制该按键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避免了该按键 被按压下太大位移量后,使其按键本体10下陷达到能够卡入壳体20 中的位置;而且限制了该按键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避免该按键本 体10卡置于壳体20中。于另外实施例中,本技术不仅仅具有一个上述限位柱31及与之对应的限位件32。请参阅图5 (a-c),显示利用本技术的按键 限位机构的具体实施例示意图,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按键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按键本体,具有第一表面及相对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限位柱,垂直凸设于该第二表面;以及    限位件,其一端延伸于该按键本体的第二表面的一侧且与该第二表面相隔一预定距离并套合于该限位柱;    该限位柱系与该限位件套合,以限制该按键在该第一表面水平面及垂直方向的位移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按键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按键本体,具有第一表面及相对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限位柱,垂直凸设于该第二表面;以及限位件,其一端延伸于该按键本体的第二表面的一侧且与该第二表面相隔一预定距离并套合于该限位柱;该限位柱系与该限位件套合,以限制该按键在该第一表面水平面及垂直方向的位移量。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限位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限位柱 设于该第二表面边缘附近的中央。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限位机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进喜杨永吉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