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反无人机霰弹及其工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38078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反无人机霰弹及其工作方法,包括弹壳、堵片、弹丸、隔片、缓冲颗粒、弹托、发射药、底火、弹底;弹壳为中空对称结构,内部均匀分布长方形凹槽,底部为通孔;堵片位于弹壳顶部,用于阻挡弹丸;弹丸被隔片隔开;隔片位于弹壳内部,将弹丸相互隔开;缓冲颗粒填充于弹丸与隔片之间;弹托位于隔片后部,将发射药与隔片隔离,发射时弹托沿弹壳凹槽推动隔片及弹丸向前直线运动;发射药在弹壳内且位于弹托后部,与底火紧密接触,发射时被底火点燃,产生大量火药气体,推动弹托运动;底火位于弹壳底部中心,射击时被击发,点燃弹壳内的发射药;弹底为金属件,包裹弹壳底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对弹药内部重新设计,可以增加有效射程,提高命中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反无人机霰弹及其工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武器弹药
,具体为一种高效反无人机霰弹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及成本的不断降低,无人机市场快速打开。相应的反无人机系统大体分为三类:监测控制类、直接摧毁类及干扰阻断类。其中直接摧毁类传统方法一般利用导弹、激光武器、密集型弹幕、格斗型无人机等手段,但其成本较高,效率较低,费效比过大。因此一种低成本的反无人机手段亟须上马。
[0003]针对上述状况,国内外科研人员大都通过设计低成本内置霰弹枪的无人机来进行解决,在空中发射霰弹击落其他无人机,但其使用的传统霰弹有效射程较近、对目标毁伤效果差,而且弹丸出膛后相互干扰,命中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霰弹射程近以及命中率低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对弹药内部重新设计,增加隔片将弹丸隔离,使其出膛后不发生相互碰撞,增加有效射程,提高命中率,其外形尺寸与传统霰弹相同,能够兼容现有霰弹发射装置,兼具了低成本与高效率的优点,并且无需对无人机和机载霰弹发射装置进行改造,使用方换装成本较低的高效反无人机霰弹及其工作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反无人机霰弹,包括弹壳、堵片、弹丸、隔片、缓冲颗粒、弹托、发射药、底火、弹底;
[0006]所述弹壳为中空对称结构,内部均匀分布长方形凹槽,底部为通孔;
[0007]所述堵片位于弹壳顶部,用于阻挡弹丸,防止在未发射状态下弹丸滑出弹壳;
[0008]所述弹丸被隔片隔开,发射后弹丸之间不发生碰撞,能够提高弹丸有效射程;
[0009]所述隔片位于弹壳内部,将弹丸相互隔开,避免发射出膛后弹丸相互影响;
[0010]所述缓冲颗粒填充于弹丸与隔片之间,防止未发射时弹丸在隔片之间相对运动;
[0011]所述弹托位于隔片后部,将发射药与隔片隔离,发射时弹托沿弹壳凹槽推动隔片及弹丸向前直线运动;
[0012]所述发射药在弹壳内且位于弹托后部,与底火紧密接触,发射时被底火点燃,产生大量火药气体,推动弹托运动;
[0013]所述底火位于弹壳底部中心,射击时被击发,点燃弹壳内的发射药;
[0014]所述弹底为金属件,包裹弹壳底部,确保射击后能够顺利退弹。
[0015]优选地,所述弹丸位于弹壳内部,共分为5层,每层18个,发射后用于杀伤目标。
[0016]优选地,所述隔片四周有长方形凸起,嵌入弹壳内凹槽,保证其在弹壳内直线运动,发射过程中不发生相对旋转,减少对弹丸弹道影响。
[0017]优选地,所述隔片为分离结构,每层隔片由两部分组成,离开枪口时在阻力作用下隔片自动向两侧分离,不对后侧弹丸产生影响。
[0018]优选地,所述缓冲颗粒采用轻质材料,出枪口后向周围散开,不对弹丸运动产生影响。
[0019]优选地,所述弹托侧面凸起嵌入弹壳内的凹槽,四周紧贴弹壳内壁,将发射药燃烧产生的火药气体密闭,保证发射初速稳定。
[0020]一种高效反无人机霰弹的工作方法,步骤如下:
[0021]1)发射时,底火被击针击发,点燃发射药,发射药迅速燃烧并产生火药燃气;
[0022]2)弹托在火药燃气的推动下沿弹壳凹槽运动,同时推动隔片、弹丸、缓冲颗粒及堵片一同向前运动;
[0023]3)因隔片四周突起嵌入弹壳凹槽,运动时隔片及弹丸不发生转动,向前运动过程中将弹壳口部的堵片推出,并沿枪管继续运动;
[0024]4)出枪口后隔片四周失去限制,并因阻力作用和后方隔板的推力向两侧分开,不影响弹丸运动,同时缓冲颗粒也向四周散开,弹丸保持原有轨迹向前运动,对目标无人机造成毁伤。
[0025]本专利技术对弹药内部重新设计,增加隔片将弹丸隔离,使其出膛后不发生相互碰撞,增加有效射程,提高命中率,其外形尺寸与传统霰弹相同,能够兼容现有霰弹发射装置,兼具了低成本与高效率的优点,并且无需对无人机和机载霰弹发射装置进行改造,使用方换装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弹壳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隔片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弹托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1.弹壳,2.堵片,3.弹丸,4.隔片,5.缓冲颗粒,6.弹托, 7.发射药,8.底火,9.弹底。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0032]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反无人机霰弹,它包括:弹壳1、堵片2、弹丸3、隔片4、缓冲颗粒5、弹托6、发射药7、底火8、弹底9。
[0033]所述弹壳1为中空对称结构,内部均匀分布长方形凹槽,底部为通孔;
[0034]堵片2位于弹壳1顶部,用于阻挡弹丸3,防止在未发射状态下弹丸3滑出弹壳1;
[0035]弹丸3被隔片4隔开,发射后弹丸3之间不发生碰撞,能够提高弹丸3有效射程;
[0036]隔片4位于弹壳1内部,将弹丸3相互隔开,避免发射出膛后弹丸3相互影响;
[0037]缓冲颗粒5填充于弹丸3与隔片4之间,防止未发射时弹丸3在隔片4之间相对运动;
[0038]弹托6位于隔片4后部,将发射药7与隔片4隔离,发射时弹托 6沿弹壳1凹槽推动隔片4及弹丸3向前直线运动;
[0039]发射药7在弹壳1内且位于弹托6后部,与底火8紧密接触,发射时被底火8点燃,产
生大量火药气体,推动弹托6运动;
[0040]底火8位于弹壳1底部中心,射击时被击发,点燃弹壳1内的发射药7;
[0041]弹底9为金属件,包裹弹壳1底部,确保射击后能够顺利退弹。
[0042]弹丸3位于弹壳1内部,共分为5层,每层18个,发射后用于杀伤目标。
[0043]隔片4四周有长方形凸起,嵌入弹壳1内凹槽,保证其在弹壳1 内直线运动,发射过程中不发生相对旋转,减少对弹丸3弹道影响。
[0044]隔片4为分离结构,每层隔片由两部分组成,离开枪口时在阻力作用下隔片自动向两侧分离,不对后侧弹丸3产生影响。
[0045]缓冲颗粒5采用轻质材料,出枪口后向周围散开,不对弹丸3运动产生影响。
[0046]弹托6侧面凸起嵌入弹壳1内的凹槽,四周紧贴弹壳1内壁,将发射药7燃烧产生的火药气体密闭,保证发射初速稳定。
[0047]本专利技术发射时,底火8被击针击发,点燃发射药7,发射药7迅速燃烧并产生火药燃气。弹托6在火药燃气的推动下沿弹壳1凹槽运动,同时推动隔片4、弹丸3、缓冲颗粒5及堵片2一同向前运动。因隔片4四周突起嵌入弹壳1凹槽,运动时隔片4及弹丸3不发生转动,向前运动过程中将弹壳1口部的堵片2推出,并沿枪管继续运动。出枪口后隔片四周失去限制,并因阻力作用向两侧分开,不影响弹丸 3运动,同时缓冲颗粒5也向四周散开,弹丸3保持原有轨迹向前运动。由于弹丸3之间不会发生相互碰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反无人机霰弹,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弹壳、堵片、弹丸、隔片、缓冲颗粒、弹托、发射药、底火、弹底;所述弹壳为中空对称结构,内部均匀分布长方形凹槽,底部为通孔;所述堵片位于弹壳顶部,用于阻挡弹丸,防止在未发射状态下弹丸滑出弹壳;所述弹丸被隔片隔开,发射后弹丸之间不发生碰撞,能够提高弹丸有效射程;所述隔片位于弹壳内部,将弹丸相互隔开,避免发射出膛后弹丸相互影响;所述缓冲颗粒填充于弹丸与隔片之间,防止未发射时弹丸在隔片之间相对运动;所述弹托位于隔片后部,将发射药与隔片隔离,发射时弹托沿弹壳凹槽推动隔片及弹丸向前直线运动;所述发射药在弹壳内且位于弹托后部,与底火紧密接触,发射时被底火点燃,产生大量火药气体,推动弹托运动;所述底火位于弹壳底部中心,射击时被击发,点燃弹壳内的发射药;所述弹底为金属件,包裹弹壳底部,确保射击后能够顺利退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反无人机霰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丸位于弹壳内部,共分为5层,每层18个,发射后用于杀伤目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反无人机霰弹,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片四周有长方形凸起,嵌入弹壳内凹槽,保证其在弹壳内直线运动,发射过程中不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若飞聂诚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湘科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