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缆缓冲层烧蚀转移特性模拟装置及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电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缆缓冲层烧蚀转移特性模拟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高压电力电缆在实际制造、运输、安装和运行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的挤压、扭曲甚至过度弯折等情况,导致电力电缆中的铝护套与缓冲层发生过盈接触或不良接触。这种不均匀接触会导致缓冲层中流过的泄露电流不均匀,使得缓冲层局部发生烧蚀劣化,并在缓冲层、铝护套以及绝缘屏蔽层表面形成烧蚀白斑。另外在电缆的生产、存放以及运行的过程中会有水分进入到电力电缆中。缓冲层在有水分的环境下,会使得铝护套发生电化学腐蚀,生成烧蚀白斑。通常认为烧蚀白斑的成分为Na2CO3、Na2HCO3及Al2O3等白色粉末状物质,这些物质将使高压电缆皱纹铝护套与缓冲层之间出现高阻连接,容易引起发热过度甚至局部放电,严重危害电缆的正常运行,极易导致电力电缆故障,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
[0003]目前对缓冲层的烧蚀机理已有共识,即上述的铝护套与缓冲层的不均匀接触,以及电缆受潮导致铝护套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但目前对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缓冲层烧蚀转移特性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层烧蚀模拟系统(19),包括烧蚀试样(13),所述烧蚀试样包括依次叠置的电缆绝缘屏蔽试样、电缆缓冲层试样和铝护套试样;电流供电单元,用于为所述烧蚀试样供电,以使得所述电缆缓冲层试样处于烧蚀状态,进而产生气体;气体分析仪(21),用于检测所述气体的成分和含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烧蚀模拟系统,包括实验密封腔和烧蚀模拟电极系统,所述实验密封腔包括密封盖(4)、密封腔壳体(5)和密封盖密封组件(3),所述密封盖(4)上安装有用于连接实验密封腔内外的N个线路连接组件(2),所述密封盖(4)上安装有用于收集实验密封腔内气体的球阀(1),其中,N>2;所述烧蚀模拟电极系统包括电极支撑组件、电极组件以及调压组件,所述电极支撑组件包括上电极绝缘支撑板(7)、下电极绝缘支撑板(10)、电极支撑杆(9)、用于固定上电极绝缘支撑板(7)与电极支撑杆(9)的固定组件(14)和电极支撑脚(12),电极支撑杆(9)的下端固定于下电极绝缘支撑板(10)上,上端与上电极绝缘支撑板(7)相连接,并通过固定组件(14)固定;所述电极组件包括:N
‑
1个可上下自由活动的上电极(8)、固定于各所述上电极上方的压力调节件托盘(15)和位于所述压力调节件托盘(15)上的调压组件(6),一个固定于下电极绝缘支撑板(10)上的下电极(11),N
‑
1个所述上电极(8)自由穿插于所述上电极绝缘支撑板(7)中,以满足接触压力可调,所述调压组件(6)具有不同重量,用于调节上电极(8)与烧蚀试样(13)之间的接触压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导气管(20),所述球阀(1)的外口与所述导气管(20)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导气管(2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气体分析仪(2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供电单元包括交流电流源(16),保护电阻(17)和N
‑
1个电流表(18),所述交流电流源(16)的输入端与市电电连接,所述交流电流源(16)的输出端与所述保护电阻(17)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保护电阻(17)的第二端与N
‑
1个所述电流表(18)的第一端电连接,N
‑
1个所述电流表(18)的第二端分别与N
‑
1个所述线路连接组件(2)连接,其余一个所述线路连接组件(2)接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接地的所述线路连接组件(2)与所述下电极(11)电连接,其余的N个所述线路连接组件(2)与N个所述上电极(8)一一对应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门业堃,任志刚,郭卫,刘若溪,郭鹏,潘泽华,周士贻,赵建勇,闫春江,李华春,及洪泉,段大鹏,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