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故障断路器的反接线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6728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接地故障断路器的反接线保护装置,包括:壳体(10,20,30)和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通电导通负载的连接装置、电磁脱扣机构和控制电路,其中    所述通电导通负载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接线装置(102A-1、102B-1、102A-2、102B-2),所述第一接线装置通过导线连接电源输入端;    第二接线装置(100A-2、100B-2),所述第二接线装置通过导线连接负载端;第三接线装置(100A-1、100B-1),所述第三接线装置通过导线连接至少一个用户可接入负载端,    所述电磁式脱扣机构是控制所述第一接线装置与所述第二接线装置和所述第三接线装置同时接通/断开的执行机构,包括:在实现所述接通的第一位置和实现所述断开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体(77、79),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安装在所述架体上;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一个复位控制电路,所述复位控制电路是一个通过复位开关控制所述电磁脱扣机构执行吸合的控制电路,其通过所述电源输入端与工作电源连接。(*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接地故障保护的反接线保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接地故障断路器(GFCI)的反接线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接地故障断路器能有效防止人身触电以及接地故障造成设备及火灾事故,因而受到广泛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接地故障断路器向高性能、多功能方向发展,以往的接地故障断路器一般都不具备反接线保护功能,GFCI插座不仅可以通过上盖面板的插孔来连接负载,由于插孔与负载接线端直接导通,又可以通过负载接线螺钉来连接负载,因而在安装和使用中如果因疏忽把输入电源(Line)误接入负载端(Load)形成反接,造成面板插孔始终带电,失去漏电保护的功能,这样,往往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需要一种功能更加完善的、提高安全性能的接地故障断路器。本技术反接线保护装置是基于2002年10月9日向中国专利局申请的、申请号为02131108.0的悬而未决的在先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它们的说明书内容可以相互参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电磁式脱扣机构为接地故障断路器GFCI提供反接线保护功能的反接线保护装置,通过采用电磁式脱扣机构和利用连接负载接线端的静触和用于连接负载面板插孔处的静触绝缘分开,使接地故障断路器反接线时不能复位并且面板孔也不通电。为了实现本技术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接地障断路器的反接线保护装置一种接地故障断路器的反接线保护装置,包括壳体和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通电导通负载的连接装置、电磁脱扣机构和控制电路,其中通电导通负载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接线装置,所述第一接线装置通过导线连接电源输入端;第二接线装置,所述第二接线装置通过导线连接负载端;第三接线装置,所述第三接线装置通过导线连接至少一个用户可接入负载端,所述电磁式脱扣机构是控制所述第一接线装置与所述第二接线装置和所述第三接线装置同时接通/断开的执行机构,包括在实现所述接通的第一位置和实现所述断开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架体,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安装在所述架体上,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一个复位控制电路,所述复位控制电路是一个通过复位开关控制所述电磁脱扣机构执行吸合的控制电路,其通过所述电源输入端与工作电源连接。第一接线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二接线装置和所述第三接线装置之间通过弹性体连接而实现所述接通。第一接线装置包括至少两对动触片,所述第二接线装置和所述第三接线装置分别包括至少一对静触片。所述动触片和所述静触片上各自带有银触点,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二接线装置和所述第三接线装置之间通过所述银触点接触。所述弹性体为弹簧,所述动触片分别通过所述弹簧安装在所述架体上,并可在弹簧弹力作用下相对于所述架体滑动,从而实现所述弹性方式连接。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架体内的槽中,并使其一端连接所述动触片,另一端靠在所述槽底部上。电磁式脱扣机构还包括脱扣线圈、吸合线圈、安装在所述脱扣线圈和吸合线圈中并与所述架体相连的衔铁、与所述衔铁吸合的永磁体和脱扣弹簧,当所述吸合线圈通电时,所述衔铁在电磁力作用下克服所述脱扣弹簧弹力的作用进行移动而与永磁体吸合,所述架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当脱扣线圈通电时,所述衔铁在电磁力和所述脱扣弹簧的回复力的同时作用下与所述永磁体脱开,所述架体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此外,包括复位机构,具有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复位键和与所述复位控制电路相连的复位接线针,所述复位键与所述复位接线针之间处于常断开状态。此外,包括测试装置,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测试电路,所述测试装置具有测试键(50),所述测试键使测试电路工作而检测所述反接线保护装置的工作性能。本技术反接线保护装置采用了电磁式脱扣机构、通电导通负载的连接装置和相应的控制电路。其中脱扣机构是一种电磁式脱扣机构,通过脱扣机构的脱扣线圈、吸合线圈产生相应的电磁力与永磁体的作用来实现脱扣机构的脱扣和吸合动作,并利用永磁体的磁力作为脱扣机构的吸合保持力,因此,而当反接线时,控制电路失去电源,所述的脱扣机构就不能动作,这样使用本技术技术的接地故障断路器GFCI插座就不能复位。根据本技术,通电导通负载的连接装置采用了以绝缘分开方式设置的第二接线装置和第三接线装置,第二接线装置作为用于接线端连接负载的静触,第三接线装置作为用于GFCI插座面板插孔连接负载的静触,当脱扣机构吸合时,通过绝缘分开的第二接线装置和第三接线装置分别与作为动触并且一端连接在一起而另一端相对分开的第一接线装置同时接触来达到GFCI复位的目的,而当脱扣时,动触与静触同时分断来实现GFCI切断电源的目的。因而当采用本技术技术的接地故障断路器反接线时,GFCI面板插孔以及整个GFCI插座控制电路都不通电,从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反接线保护功能。更详细地说,当按下复位键而让吸合线圈通电时,利用吸合线圈提供一个与永磁体相吸的电磁力作用于衔铁来克服脱扣弹簧的弹力和一些相关的摩擦力,达到脱扣机构闭合的目的,并通过永磁体的磁力提供一个保持力,保持所述的脱扣机构处于闭合状态。因为衔铁是和可滑动支架热注塑在一起的,因而衔铁的移动直接带动滑动支架沿衔铁移动方向滑动,滑动支架带动平衡架移动,平衡架又带动所述的通电导通负载的连接装置中的动触移动,使动触与相应的静触接触或断开,从而达到GFCI复位和脱扣的目的。与电源相线或中线连接的动触都制成一端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相对分开,并且与之相对应的静触都制成用于连接负载的接线端的静触和用于连接负载的面板插孔处的静触,静触与静触之间都相对绝缘分开。因而,当GFCI反接线时,不仅整个GFCI控制电路不通电,而且面板插孔处的静触也不带电,起到了反接线保护的功能。当GFCI通电时,如果所带的负载端出现漏电故障或人为地加一个故障电流测试,控制电路就会触发可控硅,使之导通,这样就会使一端与可控硅相连的脱扣线圈通电,利用脱扣线圈所产生一个与永磁体相斥的电磁力和脱扣弹簧的回复力来作用于衔铁,从而可达到迅速脱扣断开电路的目的。本技术还提供特殊的控制电路。此控制电路包括接地故障电流放大电路、脱扣控制电路和复位控制电路。根据接地故障电流增大,导通可控硅并使脱扣线圈通电,从而迅速切断插孔和负载端子的电源;复位控制电路中通过闭合复位开关,导通相连的可控硅,使吸合线圈通电,达到GFCI复位的目的。同时,在复位开关的一端串联了一个电容,使吸合线圈始终保持瞬间通电,这样,就避免了吸合线圈因电流大,通电时间过长,而被烧坏。控制电路的电源与GFCI的电源端相联,当GFCI带电时,控制电路同时带电。而当把电源输入线与负载线相联形成反接时,控制电路就不带电,GFCI就不能复位。下面参照附图,通过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来理解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使用本技术反接线保护装置的GFCI立体外观图;图2是表示使用本技术反接线保护装置的GFCI处于脱扣状态时的装配位置关系图;图3是使用本技术反接线保护装置的GFCI去盖立体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反接线保护装置的脱扣机构分解图;图5是使用本技术反接线保护装置的GFCI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反接线保护装置的脱扣机构装配位置图;图7是本技术反接线保护装置脱扣状态的局部横截面图;图8是本技术反接线保护装置闭合状态的局部横截面图;图9是使用本技术反接线装置的GFCI电路图;具体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地故障断路器的反接线保护装置,包括:壳体(10,20,30) 和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通电导通负载的连接装置、电磁脱扣机构和控制电路, 其中 所述通电导通负载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接线装置(102A-1、102B-1、 102A-2、102B-2),所述第一接线装置通过导线连接电源输入端; 第二接线装置(100A-2、100B-2),所述第二接线装置通过导线连接负载 端;第三接线装置(100A-1、100B-1),所述第三接线装置通过导线连接至少 一个用户可接入负载端, 所述电磁式脱扣机构是控制所述第一接线装置与所述第二接线装置和所 述第三接线装置同时接通/断开的执行机构,包括:在实现所述接通的第一位 置和实现所述断开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体(77、79),所述第一接线装置安 装在所述架体上;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一个复位控制电路,所述复位控制电路是一个通过复 位开关控制所述电磁脱扣机构执行吸合的控制电路,其通过所述电源输入端 与工作电源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益平吴志新张奎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东正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