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流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6493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交流接触器,包括顶盖、基座、底板,顶盖设于基座上部,底板设于基座下部,基座内设有相对的E形衔铁和E形轭铁,E形衔铁上固定连接有触头支架,触头支架上弹性连接有一个至三个桥形动触头,基座上固设有与桥形动触头相对应的一对至三对静触头,基座外部设有与静触头相连接的一对至三对外接端,在E形轭铁中间凸出部分上套设有线圈支撑架,两端凸出部端面卡设有短路环,线圈支撑架上绕设有线圈,线圈的两端连设有凸伸于基座外部的控制端,线圈支撑架与E形衔铁之间设有反力弹簧,其特征在于:线圈支撑架和E形轭铁的接触面上设有若干“厂”形或“*型”的凸起,底板和E形轭铁的接触面部分镂空形成一略向上凸起的弹性结构。(*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气负载控制的零部件,特别是一种用于重负载电气控制的交流接触器
技术介绍
交流接触器主要用于控制交流电机起停和其它电气负载通断的重要功率控制元件,现有的交流接触器的基本原理为包括基座、顶盖、底板,在基座内安装有方向相对的E形衔铁和E形轭铁,E形衔铁和E形轭铁之间设有反力弹簧,E形衔铁上固定连接有触头支架,触头支架上弹性连接有桥形动触头,基座上设有与桥形动触头相对应的一对静触头,静触头与外接端相连,在E形轭铁中间凸出部分上套设有线圈,线圈与控制端相连,使用时,外接端接入电机电路,控制端接入控制电路,当线圈通电时,E形衔铁和E形轭铁在磁力作用下互相吸合,桥形触头将一对静触头连通,构成通路,使电机起动,相反,线圈断电,在反力弹簧的作用下,桥形触头和静触头分开,电机断电停止。根据不同的需要,交流接触器可设置一至三个桥形动触头和相应的三对静触头,以便用于单相交流电机或三相交流电机及其它电气负载。现有的交流接触器主要存在以下缺点首先,由于E形轭铁没有缓冲结构,当E形轭铁和E形衔铁互相吸合时,会产生碰撞而发生振动,因而会带动触头振动而产生触头二次回跳起弧,致使产品丧失功能,有的采用橡胶件作为缓冲部件,然而普通橡胶件容易老化而失去弹性,从而失去缓冲振动的功能;其次,现有交流接触器的顶盖、底板和基座之间通常通过螺钉连接,从而造成生产时装配的不便;第三,现有交流接触器的E形轭铁两侧的凸出端顶部通常卡设有短路环,以消除不必要的噪声,由于E形轭铁与E形衔铁经常性的碰撞,而导致该短路环经常性地受到振动冲击,在该短路环的四个角上易出现断裂,使其发出巨大噪声,甚至失去应有的功能;第四,为了实现连动控制,触头支架上通常设有附件接口,用于以机械方式连动控制外接的附助模块,与之相对应,基座的侧壁上需设有开口,且该开口需具有一个长度,以容纳外接件,并使外接件能有活动的空间,该开口使外界杂质有进入基座内部的机会,从而影响接触器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交流接触器,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交流接触器由于采用橡胶件作为减小振动的部件,因而易老化而失去减振功能而导至交流接触器损坏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克服现有交流接触器基座和项盖、底板之间由于采用螺钉连接固定,因而装配过程较为麻烦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之三在于克服现有交流接触器的短路环在四个角落处易断裂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之四在于克服现有交流接触器由于设置了附件连动接口而使外界杂质易进入基座内,从而影响其正常工作的缺陷。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顶盖、基座、底板,顶盖设于基座上部,底板设于基座下部,基座内设有相对的E形衔铁和E形轭铁,E形衔铁上固定连接有触头支架,触头支架上弹性连接有一个至三个桥形动触头,基座上固设有与桥形动触头相对应的一对至三对静触头,基座外部设有与静触头相连接的一对至三对外接端,在E形轭铁中间凸出部分上套设有线圈支撑架,两端凸出部端面卡设有短路环,线圈支撑架上绕设有线圈,线圈的两端连设有凸伸于基座外部的控制端,线圈支撑架与E形衔铁之间设有反力弹簧,线圈支撑架和E形轭铁的接触面上设有若干“ㄏ”形或“フ型”的凸起,底板和E形轭铁的接触面部分镂空形成一略向上凸起的弹性结构。所述的顶盖边缘设有若干向下延伸的钩状锁扣件,基座侧壁靠近顶部处设有与该钩状锁扣件相配合的扣槽。所述的基座两侧下半部分卡设有左侧板和右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分别设有向内凸伸的夹持部,E形轭铁夹持于两夹持部之间。所述的底板边缘设有若干扣接件,基座侧壁下部设有与之相配合的扣接部。短路环四角部的截面积大于其它部分的截面积。触头支架上与基座侧壁接触位置设有附件连动接口,基座侧壁与该连动插口接触位置设有长条形通孔,附件连动接口两侧边缘的宽度足以使其沿长条形通孔长度方向移动时该边缘能遮盖长条形通孔的其余部分。通过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本技术通过线圈支撑架和E形轭铁的接触面上的“ㄏ”形或“フ型”凸起以及底板和E形轭铁的接触面部分镂空形成的弹性结构配合来进行减振缓冲,比以往采用橡胶件作为减振部件更加可靠和耐用;其次,本技术顶盖、底板和基座之间采用扣接方式连接,装配简单便,不需要任何工具;第三,本技术的短路环由于在四个角落具有加强结构,因而比以往的短路环更不易断裂;第四,本技术比以往的产品具有更好的密闭性,更不易受外界灰尘等杂质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立体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电磁部分的立体爆炸图。具体实施例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该交流接触器主要包括外壳部分、触头部分、电磁部分,其中外壳部分包括基座1、顶盖2、底板3、左侧板91和右侧板92,顶盖2前后两侧边缘设有各设有两个向下延伸的钩状锁扣件21,基座1前后两侧壁靠近顶部处设有与前述钩状锁扣件21相配合的扣槽11,顶盖2和基座1通过钩状锁扣件21与扣槽11的配合固定连接;底板3的前后两侧边缘分别设有两个向上延伸的扣接件32,基座1前后两侧壁下部设有与之相配合的扣接部12,另外,底板的前后两侧还各设有一个向外凸伸耳状体331,该耳状体331上设有通孔332,通孔332外侧边设有向内凸伸的两个凸部33,基座侧壁相应处设有向下凸伸的插接部132,该插接部132配合于通孔332中,该插接部132上设有两个卡孔13,卡孔13与凸部33相配合;左侧板91和右侧板92侧边的长条形凸起910配合于基座1上相应部位的长条形凹槽10内,从而使左侧板91和右侧板92卡合于基座1左右两侧下半部与底板3之间。由此可知,上述外壳部分的装配无需使用到螺钉连接,从而装配时无需任何工具。底板3中部镂刻形成一略微向上凸起的弹性结构31,左侧板91和右侧板92的内侧分别设有向内凸伸的夹持部911、921。该交流接触器的电磁部分包括E形衔铁41、线圈支撑架70、线圈7、反力弹簧5和E形轭铁42。E形轭铁42的背部顶靠于底板3中部的弹性结构31上,而其两侧部则夹持于左侧板91、右侧板92的夹持部911和921之间。E形衔铁41位于E形轭铁42上方并和E形衔铁42方向相对,线圈支撑架70套设于E形轭铁42中部的凸起上,线圈7绕设于线圈支撑架70上,线圈7连设有外接的控制端71、72,该控制端71、72卡设于右侧板92和基座1之间,并凸伸于基座1外部。线圈支撑架70底部与轭铁42的两凹部之间的接触面上分别设有两个“ㄏ”形凸起701,电磁系统受的振动主要通过该“ㄏ”形凸起701和底板3中部的弹性结构31来进行缓冲。反力弹簧5则设于线圈支撑架70上部和E形衔铁之间。触头部分包括触头支架6、三个桥形动触头61、三对静触头610,触头支架6固定连接于E形衔铁41上部,三个桥形动触头61弹性连接于触头支架6中部,三对静触头610与三个桥形动触头61相对应设置于基座1的相应位置,同时,基座1外表两侧还设有三对外接端611,该三对外接端611与三对静触头610一一对应连接。触头支架6与基座1侧壁接触面设有附件连动接口62,基座1侧壁与之相对应处设有一长条形通孔14,该附件连动接口62两侧边缘621和622的宽度足够大,以便于当触头支架6上下动作而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新疆李芃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