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6310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开关,包括:壳体、注塑于壳体内的导电端子组、组装于壳体内的作动机构、分别置于壳体两端的操作体和弹簧,以及覆于壳体上的盖体,其中壳体上与盖体接合的位置设有导流槽。组装时,将盖体卡扣于壳体上,盖体与壳体组合后两者之间存在间隙,再将粘胶滴于上述间隙内,其中一部分粘胶沿间隙渗透入壳体的导流槽内并通过导流槽流出开关外,有利于提高开关导通性能。(*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开关
本技术涉及一种开关,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的按压式开关。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关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且越来越趋向于微型化发展。与本技术开关相关的一种开关,其包括壳体、注塑于壳体内的导 电端子组、组装于壳体内的作动机构、分别置于壳体两端的操作体和弹簧, 以及覆于壳体上的盖体,其中作动机构嵌设有若干弹性端子。组装时,首先 将作动机构置入壳体内,接着将盖体卡扣于壳体上,盖体与壳体组合后两者 之间存在间隙,再将液态的粘胶滴于上述间隙内,粘胶固定后,使盖体和壳 体牢固接合。然而该种开关至少存在以下缺陷当将粘胶滴于盖体和壳体的间隙内 时,液态的粘胶可能沿着上述间隙流入设置在壳体内的弹性端子或者导电端 子组的电性接触面上并形成绝缘层,从而影响开关的电性导通。鉴于以上弊端,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良开关,以克服上述开关的缺陷。新型内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性连接稳定且结构简单的开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开关,包括壳体、注塑 于壳体内的导电端子组、组装于壳体内的作动机构、分别置于壳体两端的操 作体和弹簧,以及覆于壳体上的盖体,其中壳体上与盖体接合的位置设有导流槽。与本技术相关的开关相比,本技术开关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壳 体上与盖体接合的位置设有导流槽,故,组装时,将盖体卡扣于壳体上,盖 体与壳体组合后两者之间存在间隙,再沿着上述间隙滴入粘胶,粘胶从上述 间隙渗透入上述导流槽内并通过导流槽排出开关外,而不会流到壳体内导电 端子组的电性接触面上,从而保证良好的电性导通,且这种开关结构简单,利 于提高开关的导通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开关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开关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技术开关的壳体和导电端子组的组合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分别从本技术开关1的构成,组装过程来详细说明本 技术开关1的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开关1包括壳体9、注塑入壳体9 内的导电端子组IO、组装于壳体9内的作动机构(未标示),分别置于壳体9 两端的操作体8和弹簧11、以及覆于壳体9上的盖体7。壳体9,包括箱体90及位于箱体90—端的筒状体911,箱体90包括底 壁96、由底壁96四周垂直向上延伸的四侧壁91、 92、 93、 94,以及由上述 底壁96和四侧壁91、 92、 93, 94形成的向上开放的收容部D,筒状体911 的截面略小于箱体90的截面,且其为中空结构,并与箱体90的收容部D相 贯通形成通孔95,与筒状体911相对的侧壁94上设有半圆形的缺口 941, 侧壁91、 92, 93上与盖体7接合的位置设有大体呈"U"字形的卡槽C,请 结合图4所示,相对的两側壁92、 93上卡槽C底端设有沟状的导流槽E,其 开口部El开设在靠近上迷缺口 941的一端。导电端子组10注塑且部分暴露于壳体9底壁96上,其包括三对相互 对称设置且弯折成略呈卯。的导电端子101、 102,以及103。作动机构,包括设有若千嵌槽(未标示)的绝缘本体4,部分嵌设入绝 缘本体4内的可动端子5和终端端子6,以及发光二极管3,其中可动端子5, 包括嵌入绝缘本体4内的固持部51及自固持部51 —端弯折延伸形成的固持 臂52,所述固持臂52凸伸出绝缘本体4并与壳体9底壁96上的导电端子 103滑动接触,终端端子6,包括嵌入绝缘本体4的本体部61及本体部61 一端弯折延伸形成的支脚62,所述支脚62凸伸出绝缘本体4并与壳体9底壁96上的导电端子102恒接触,所述发光二极管3包括灯体31及自灯体31 一端垂直延伸出来的一对引脚32,且上述引脚32穿过终端端子6并嵌入绝 缘本体4内。操作体8,包括大体呈圆柱形的按压部81及自按压部81末端边缘向远 离按压部8i的方向延伸的楔状嵌入部83,其中按压部81为中空结构,以容 置发光二极管3的灯体31,且发光二极管3的灯体31与按压部81之间留有 一定空隙。弹簧ll,置于绝缘本体4和壳体9之间。盖体7,覆于壳体9上,包括置于壳体9上方的主体71及自主体71的 一端向下垂直延伸的卡持部72,其中主体71自其边缘向外倾斜延伸形成与 壳体9的卡槽C配合的卡钩B,卡持部72与壳体9上的缺口 941配合卡扣。以下为本技术开关1的组装过程首先,将操作体8置于壳体9的 收容部D内,其按压部81置于筒状体911的外部,而嵌入部83则卡持于绝 缘本体4上,其次,将作动机构置入壳体9的收容部D内,作动机构的外侧 紧贴在壳体9形成的收容部D内壁上,此时嵌设入绝缘本体4内的可动端子 5与导电端子103滑动接触,而终端端子6与导电端子102恒接触;最后, 将盖体7安装于壳体9上,盖体7延伸形成的卡勾B嵌入设于壳体側壁91、 92, 93的卡槽C,而卡持部72则卡扣于壳体9的缺口 941中,其中所述卡 勾B嵌入所述卡槽C后两者之间存在间隙,为使盖体7和壳体9牢固接合, 需滴入液态的粘胶于卡勾B和卡槽C的间隙内,粘胶凝固后,可增加盖体7 和壳体9的接合力度,如此,就完成了开关l的组装。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9的侧壁91、 92, 93的上端设 置有卡槽C,所述卡槽C位于侧壁92、 93上的部分的底端形成有导流槽E, 当将粘胶滴于上述盖体7的卡勾B和壳体9的卡槽C之间的间隙内时,其中 一部分粘胶沿着上述间隙渗透入导流槽E内并通过开口部El排出开关1夕卜, 而不会流入壳体9内,如此就保证了壳体9内的作动机构与导电端子组10 良好的电性接触,此导流槽E的设计有效的提高了开关的导通性能,且结构 简单。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粘胶流入壳体9内的可动端子5、终端端子6、或者导电端子組10的电性接触面上而形成绝缘层,本实用 新型升关是通过在其壳体9側壁92、 93上开设与卡槽C一体连接的导流槽E来 实现的,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将导流槽E沿卡槽C延伸设于侧壁91上,或者 将导流槽E延伸设于侧壁94的缺口941上,也是可以实现本技术所要达成 的功效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 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权利要求1.一种开关,包括壳体、注塑于壳体内的导电端子组、组装于壳体内的作动机构、分别置于壳体两端的操作体和弹簧,以及覆于壳体上的盖体,其特征在于壳体上与盖体的接合的位置设有导流槽。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与所述壳体组合后 两者之间存在间隙。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设有向着壳体外 开口的开口部。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进一步包括本体和卡持部。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本体和卡持部一 体形成且互相垂直。专利摘要本技术关于一种开关,包括壳体、注塑于壳体内的导电端子组、组装于壳体内的作动机构、分别置于壳体两端的操作体和弹簧,以及覆于壳体上的盖体,其中壳体上与盖体接合的位置设有导流槽。组装时,将盖体卡扣于壳体上,盖体与壳体组合后两者之间存在间隙,再将粘胶滴于上述间隙内,其中一部分粘胶沿间隙渗透入壳体的导流槽内并通过导流槽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关,包括:壳体、注塑于壳体内的导电端子组、组装于壳体内的作动机构、分别置于壳体两端的操作体和弹簧,以及覆于壳体上的盖体,其特征在于:壳体上与盖体的接合的位置设有导流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鑫云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