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辅助抗振片的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4347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辅助抗振片的继电器,它由接触系统、支架、电磁系统、抗振片、外罩组成,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电磁系统与外罩内侧之间的间隙中设有抗振片。它有效地将继电器的悬壁梁结构改进为支撑梁结构,从而提高了继电器的振动固有频率和抗冲振性能。(*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一、
本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尤其涉及一种带有辅助抗振片的继电器。二
技术介绍
继电器整体结构一般包括外罩及内部结构,内部结构一般由接触系统、电磁系统和支架构成。电磁系统与外罩之间无直接接触,须通过支架与接触系统形成连接,因此,继电器内部结构就形成了以接触系统与外罩之间的焊接为固定点、以支架为梁、重心(电磁系统)位于悬臂端部的悬臂梁结构,对于悬臂梁结构而言,可以通过增强支架的强度、减小电磁系统的重量和减小结构的整体高度来提高继电器的振动固有频率和抗冲振性能。然而,对于继电器内部结构而言,电磁系统的重量和结构的整体高度一般是无法变更的,只能通过提高支架的强度来提高整体的振动固有频率和抗冲振性能,而要提高支架的强度,就必须增加支架材料的厚度或更换弹性模量更大的材料,这样又会增加支架的重量,起到降低振动固有频率的负面效应。因此,对于悬臂梁结构的继电器而言,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很难大幅度提高整体结构的振动固有频率和抗冲振性能。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有辅助抗振片的继电器。本技术的一种带有辅助抗振片的继电器,它由接触系统、支架、电磁系统、抗振片、外罩组成,外罩内下方设有接触系统、接触系统上方设有支架,支架上方设有电磁系统,电磁系统与外罩内侧之间的间隙中设有抗振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有效地将悬臂梁结构改进为支撑梁结构;2、有效地提高振动固有频率和抗振性能。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带有辅助抗振片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接触系统、2-支架、3-电磁系统、4-抗振片、5-外罩。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本技术的一种带有辅助抗振片的继电器,它由接触系统1、支架2、电磁系统3、抗振片4、外罩5组成,外罩5内下方设有接触系统1、接触系统1上方设有支架2,支架2上方设有电磁系统3,电磁系统3与外罩5内侧之间的间隙中设有抗振片4。所述的抗振片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电磁系统的某零件上,另一端与外罩5通过抗振片4的弹性变形形成弹性滑动接触,如果整体结构条件允许,将抗振片4与外罩5之间的弹性接触点定位在电磁系统3的重心位置能得到最佳的抗振效果。对于在继电器的电磁系统3上增设抗振片4时,抗振片4的尺寸一般较电磁系统3与外罩5之间的间隔大,使抗振片4在电磁系统3与外罩5内侧之间的间隙中发生弹性变形,通过这种弹性变形产生的反作用力直接作用于电磁系统3,在电磁系统3的重心位置增加简易支撑点,将继电器内部结构由悬臂梁转化为一端固定、一端简支的支撑梁,达到提高继电器整机固有振动频率的抗振性能的目的。所述抗振片4一般可用于继电器电磁系统3的侧面或顶部。在侧面使用时,为对称使用。即在继电器内部结构的某一侧面使用抗振片4时,也应在与之相对称的另一面的相同位置使用,以保证整体结构的对称稳定性。而抗振片4用于继电器内部结构的顶部位置时,可随意使用,不受限制,抗振片4的数量,只要继电器内部空间允许,可设置多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辅助抗振片的继电器,它由接触系统(1)、支架(2)、电磁系统(3)、抗振片(4)、外罩(5)组成,其特征是:外罩(5)内下方设有接触系统(1)、接触系统(1)上方设有支架(2),支架(2)上方设有电磁系统(3),电磁系统(3)与外罩(5)内侧之间的间隙中设有抗振片(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辅助抗振片的继电器,它由接触系统(1)、支架(2)、电磁系统(3)、抗振片(4)、外罩(5)组成,其特征是外罩(5)内下方设有接触系统(1)、接触系统(1)上方设有支架(2),支架(2)上方设有电磁系统(3),电磁系统(3)与外罩(5)内侧之间的间隙中设有抗振片(4)。2.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凌志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2[中国|贵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