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PBMC细胞分离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4286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PBMC细胞分离管,包括分离管以及转盖,所述分离管表面靠近顶端和转盖内壁设置同轴螺纹,所述转盖与分离管上的同轴螺纹相互啮合,且所述转盖密封套装于分离管顶端,所述转盖顶端设置注液孔,所述分离管内设置第一隔离漏斗,所述隔离漏斗底端均布通孔,所述通孔底端设置第二隔离漏斗,所述第一隔离漏斗表面均布漏孔,所述分离管表面设置两组限位卡块,所述分离管表面设置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限位卡块连接,所述分离管以及限位卡板表面设置限位卡圈,所述限位卡圈表面向内倾斜,所述分离管表面设置刻度,该装置可以快速将血液样本加到分离液的液面上,并能防止血液层与分离液的混合。合。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PBMC细胞分离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学
,具体为一种新型PBMC细胞分离管。

技术介绍

[0002]外周血单核细胞主要是指淋巴细胞,是免疫学实验最常用的细胞群。在基础与临床的体外研究中,单核细胞是较为常用的一种细胞。如何从外周血中快速有效地分离出纯度较高的单核细胞,一直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传统的分离单核细胞的方法是密度梯度分离法,但是密度梯度分层的难点在于:离心过程中加样过快、离心管不平衡或打开刹车引起的分层不清晰,都会影响实验效果,且分离过程繁琐,用时太长。
[0003]例如公开号为“CN204022830U”专利名称为:“一种用于分离提取PBMC的细胞分离管”的专利,包括管盖和管体,所述管盖同轴螺纹盖合安装于管体的顶端,所述管体内的中下部同轴密封安装一隔离层,所述隔离层为顶部开口的中空的漏斗状,该隔离层的底端呈锥形底部,所述隔离层的底部中心同轴设置一注液孔。
[0004]该用于分离提取PBMC的细胞分离管,在使用时,单个的隔离层使分离液和血液样板融合的过于缓慢,大大的提升了分离的时间,而该管体的耐寒和耐热程度过低,容易使分离的不够彻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PBMC细胞分离管。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PBMC细胞分离管,包括分离管以及转盖,所述分离管表面和转盖内壁设置同轴螺纹,所述转盖与分离管上的同轴螺纹相互啮合,且所述转盖密封套装于分离管顶端,所述转盖顶端设置注液孔,所述分离管内设置第一隔离漏斗,所述隔离漏斗底端均布通孔,所述通孔底端设置第二隔离漏斗,所述第一隔离漏斗表面均布漏孔,所述分离管表面设置两组限位卡块,所述分离管表面设置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限位卡块连接,所述分离管以及限位卡板表面设置限位卡圈,所述限位卡圈表面向内倾斜,所述分离管表面设置刻度。
[0009]为了能够增加分离管强度,本技术改进有,所述分离管内壁依次设置耐热层、防寒层以及防粘层,且所述分离管内壁设置加强筋。
[0010]为了便于增加分离管的耐热性和抗寒性,本技术改进有,所述防粘层、耐热层以及防寒层材质分别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涂层、气凝胶毡以及聚乙烯保温材料。
[0011]为了便于固定分离管,本技术改进有,所述分离管底部呈圆弧状。
[0012]为了便于隔离血液样板,本技术改进有,所述漏孔的直径为1~1.5mm。
[0013]为了查看血液和分离液的容量,本技术改进有,所述刻度为10ml刻度装量,且所述第一隔离漏斗位于分离管内壁的3ml处。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PBMC细胞分离管,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该新型PBMC细胞分离管,通过第一隔离漏斗、第二隔离漏斗以及漏孔的配合,可以快速将血液样本加到分离液的液面上,并能防止血液层与分离液的混合,通过防粘层、耐热层以及防寒层的配合,能够增加分离管耐热性和抗寒性,而防粘层能够防止液体粘连在分离管内壁。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3D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主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隔离漏斗结构俯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分离管内壁结构剖视图。
[0021]图中:1、分离管;2、转盖;3、同轴螺纹;4、注液孔;5、第一隔离漏斗;6、第二隔离漏斗;7、漏孔;8、限位卡块;9、弹簧;10、限位卡圈;11、刻度;12、防粘层;13、耐热层;14、防寒层;15、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4,一种新型PBMC细胞分离管1,包括分离管1以及转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管1表面和转盖2内壁设置同轴螺纹3,所述转盖2与分离管1上的同轴螺纹3相互啮合,且所述转盖2密封套装于分离管1顶端,所述转盖2顶端设置注液孔4,所述分离管1内设置第一隔离漏斗5,所述第一隔离漏斗5底端均布通孔,所述通孔底端多个第二隔离漏斗6,所述第一隔离漏斗5表面均布漏孔7,所述分离管1表面设置两组限位卡块8,所述分离管1表面设置弹簧9,所述弹簧9一端与限位卡块8连接,所述分离管1以及限位卡板表面设置限位卡圈10,所述限位卡圈10表面向内倾斜,所述分离管1表面设置刻度11。
[0024]所述分离管1内壁依次设置耐热层13、防寒层14以及防粘层12,且所述分离管1内壁设置加强筋15,通过设置耐热层13以及防寒层14能够增加分离管1耐热性和抗寒性,而防粘层12能够防止液体粘连在分离管1内壁。
[0025]所述防粘层12、耐热层13以及防寒层14材质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涂层、气凝胶毡以及聚乙烯保温材料,而羧甲基纤维素钠涂层、气凝胶毡以及聚乙烯保温材料能够减小材质占用的面积,增强了分离管1的强度。
[0026]所述分离管1底部呈圆弧状,通过分离管1底端呈圆弧形,能够便于分离管1放置在试剂架上。
[0027]所述漏孔7的直径为1~1.5mm,通过控制漏孔7的直径,便于分离液和血液样板的隔离。
[0028]所述刻度11为10ml刻度11装量,且所述第一隔离漏斗5位于分离管1内壁的3ml处,通过把第一隔离漏斗5设置在分离管13ml处能够便于控制分离液倒入分离管1内的分量。
[0029]综上所述,该新型PBMC细胞分离管1,在使用时,通过把预灌装好分量的分离液通过注液孔4进入分离管1内,再通过第一隔离漏斗55进入分离管1底端,使分离液充分的沉淀在分离管1底端,再通过注液孔4将血液样本注入分离管1中,把该分离管1放入离心机内进行分离;分离后,细胞分离管1内因密度不同呈现液体分层,其中红细胞在最底层,往上依次是粒细胞、分离液、单个核细胞(白膜层)、稀释的血浆,其中白膜层就是要提取的单核细胞,离心后可以直接将分离出的PBMC轻松的倒入新的离心管中,用稀释液再清洗二次,所需提取的PBMC就沉淀在试管的最底部,取出即可。而第一隔离漏斗5和第二隔离漏斗6的设计可以快速将血液样本加到分离液的液面上,并能防止血液层与分离液的混合,在离心时,无需关闭离心机刹车,在需要把分离管1放置在试管架上时,使限位卡块8底端穿过试管架,而弹簧9能够对限位卡块8增加弹性,使分离管1便于固定在试管架上放置试管架的倾斜,而限位卡圈10能够进一步的固定分离管1。
[003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PBMC细胞分离管,包括分离管(1)以及转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管(1)表面和转盖(2)内壁设置同轴螺纹(3),所述转盖(2)与分离管(1)上的同轴螺纹(3)相互啮合,且所述转盖(2)密封套装于分离管(1)顶端,所述转盖(2)顶端设置注液孔(4),所述分离管(1)内设置第一隔离漏斗(5),所述第一隔离漏斗(5)底端均布通孔,所述通孔底端多个第二隔离漏斗(6),所述第一隔离漏斗(5)表面均布漏孔(7),所述分离管(1)表面设置两组限位卡块(8),所述分离管(1)表面设置弹簧(9),所述弹簧(9)一端与限位卡块(8)连接,所述分离管(1)以及限位卡板表面设置限位卡圈(10),所述限位卡圈(10)表面向内倾斜,所述分离管(1)表面设置刻度(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恺李佐青陈大为刘津
申请(专利权)人:创模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