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3508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包括主体、车厢、动力机构、防护机构和清理机构,车厢,其设置于所述主体后端的上部;动力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车厢外部的下端;防护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车厢外部的上端;清理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车厢的内部;清理机构包括:所述车厢内部的右侧中部设置有第一液压气杆,所述第一液压气杆的外部设置有防护弹簧,所述第一液压气杆的左端设置有清理板。该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通过运输车清理机构设置的第一液压气杆对清理板进行推动,使车厢内部岩土向车厢尾部推动达到清理的目的,清理板和清理侧板为一体的,清理侧板的形状为弧形,分别设置在清理板的左右两侧以及下端,使其对车厢内部清理的更加彻底。加彻底。加彻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


[0001]本技术涉及岩土工程
,具体为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

技术介绍

[0002]岩土工程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岩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岩体和土体,岩体在其形成和存在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因而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地应力场环境,在研究时需要对岩土进行大量勘采,勘采需要使用运输车来进行运输。
[0003]市场上的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车厢内部会残留部分岩土无法倒出,需人工清理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洁净服没有收纳结构,在工作时无口袋来放东西,只能拿在手上导致不方便操作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包括:
[0006]主体;
[0007]车厢,其设置于所述主体后端的上部;
[0008]动力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车厢外部的下端;
[0009]防护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车厢外部的上端;
[0010]清理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车厢的内部;
[0011]清理机构包括:
[0012]所述车厢内部的右侧中部设置有第一液压气杆,所述第一液压气杆的外部设置有防护弹簧,所述第一液压气杆的左端设置有清理板,所述清理板的外部设置有清理侧板,所述防护弹簧的上端设置有顶棚。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液压气杆和清理板之间为固定连接,且清理板和清理侧板之间为一体化结构。
[0014]优选的,所述清理侧板的形状为弧形,且清理侧板和车厢之间为活动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
[0016]连接块,其设置于所述车厢外部侧面中部;
[0017]衔接环,其设置于所述连接块的外部;
[0018]第二液压气杆,其设置于所述衔接环的外部;
[0019]防护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液压气杆上端的外部;
[0020]衔接块,其设置于所述车厢的底部。
[0021]旋转轴,其设置于所述衔接块的下端。
[0022]优选的,所述连接块和车厢之间为固定连接,且连接块和衔接环之间为活动连接。
[0023]优选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
[0024]滑轨,其设置于所述车厢外部的上部;
[0025]遮挡层,其设置于所述滑轨的外部;
[0026]滑动杆,其设置于所述滑轨的内部;
[0027]遮盖顶棚,其设置于所述滑动杆的右侧;
[0028]水管,其设置于所述遮盖顶棚的右侧;
[0029]喷水口,其设置于所述水管的外部;
[0030]水箱,其设置于所述水管的一端;
[0031]防护顶,其设置于所述车厢外部右侧的上端。
[0032]优选的,所述遮盖顶棚通过滑动杆和滑轨之间构成滑动结构,且滑轨和遮挡层之间为固定连接。
[003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通过设置清理机构对在车厢内部残留的岩土进行清理,方便下一次岩土的运输,同时防止人工清理意外受伤,防护机构防止运输时岩土掉落,喷水口可以抑制灰尘。
[0034]1、本技术通过设置清理机构设置的第一液压气杆对清理板进行推动,使车厢内部岩土向车厢尾部推动达到清理的目的,清理板和清理侧板为一体的,清理侧板的形状为弧形,分别设置在清理板的左右两侧以及下端,使其对车厢内部清理的更加彻底。
[0035]2、本技术通过设置动力机构通过第二液压气杆来对车厢外部的衔接环对连接块推动,使车厢前端通过绕着衔接块绕着旋转轴抬起,使岩土倾倒出去,防护层可以保护裸露的第二液压气杆,防止其被在延伸时被刮伤。
[0036]3、本技术通过设置防护机构的遮盖顶棚通过滑动杆在滑轨中滑动,使遮盖顶棚全部遮盖住车厢的上端,防止运输过程中岩土掉落,污染环境,再配合水箱和水管上的喷水口对车厢附近进行喷水除尘。
附图说明
[0037]图1为本技术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8]图2为本技术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39]图3为本技术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的清理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0]图中:1、主体;2、车厢;3、清理机构;301、防护弹簧;302、第一液压气杆;303、清理板;304、清理侧板;305、顶棚;4、动力机构;401、衔接环;402、连接块;403、防护层;404、第二液压气杆;405、旋转轴;406、衔接块;5、防护机构;501、遮挡层;502、滑轨;503、滑动杆;504、遮盖顶棚;505、喷水口;506、水管;507、防护顶;508、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41]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主体1;车厢2,其设置于主体1后端的上部;清理机构3,其设置于车厢2的内部;清理机构3包括:车厢2内部的右侧中部设置有第一液压气杆302,第一液压气杆302和清理板303之间为固定连接,且清理板303和清理侧板304之间为一体化结
构,清理机构3设置的第一液压气杆302对清理板303进行推动,使车厢2内部岩土向车厢2尾部推动达到清理的目的,第一液压气杆302的外部设置有防护弹簧301,第一液压气杆 302的左端设置有清理板303,清理板303的外部设置有清理侧板304,清理侧板304的形状为弧形,且清理侧板304和车厢2之间为活动连接,清理板 303和清理侧板304为一体的,清理侧板304的形状为弧形,分别设置在清理板303的左右两侧以及下端,使其对车厢2内部清理的更加彻底,防护弹簧 301的上端设置有顶棚305。
[0042]如图2所示,动力机构4,其设置于车厢2外部的下端;防护机构5,其设置于车厢2外部的上端;动力机构4包括:连接块402,其设置于车厢2外部侧面中部,连接块402和车厢2之间为固定连接,且连接块402和衔接环 401之间为活动连接,动力机构4通过第二液压气杆404来对车厢2外部的衔接环401对连接块402推动,使车厢2前端通过绕着衔接块406绕着旋转轴 405抬起,使岩土倾倒出去,防护层403可以保护裸露的第二液压气杆404,防止其被在延伸时被刮伤;衔接环401,其设置于连接块402的外部;第二液压气杆404,其设置于衔接环401的外部;防护层403,其设置于第二液压气杆404上端的外部;衔接块406,其设置于车厢2的底部;旋转轴405,其设置于衔接块406的下端;防护机构5包括:滑轨502,其设置于车厢2外部的上部;遮挡层501,其设置于滑轨502的外部;滑动杆503,其设置于滑轨502 的内部;遮盖顶棚504,其设置于滑动杆503的右侧,遮盖顶棚504通过滑动杆503和滑轨502之间构成滑动结构,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车厢(2),其设置于所述主体(1)后端的上部;动力机构(4),其设置于所述车厢(2)外部的下端;防护机构(5),其设置于所述车厢(2)外部的上端;清理机构(3),其设置于所述车厢(2)的内部;清理机构(3)包括:所述车厢(2)内部的右侧中部设置有第一液压气杆(302),所述第一液压气杆(302)的外部设置有防护弹簧(301),所述第一液压气杆(302)的左端设置有清理板(303),所述清理板(303)的外部设置有清理侧板(304),所述防护弹簧(301)的上端设置有顶棚(30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气杆(302)和清理板(303)之间为固定连接,且清理板(303)和清理侧板(304)之间为一体化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侧板(304)的形状为弧形,且清理侧板(304)和车厢(2)之间为活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土工程勘采用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4)包括:连接块(402),其设置于所述车厢(2)外部侧面中部;衔接环(401),其设置于所述连接块(402)的外部;第二液压气杆(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企动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