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管非接触式固定敷贴,涉及医疗器领域,解决现有的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管固定方式不便于观察穿刺部位,及容易造成压力性损伤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管非接触式固定敷贴,包括敷贴片,敷贴片的中部设置圆形的通孔,敷贴片的外边缘和通孔之间设置一条缝隙,敷贴片的底面为皮肤接触面且涂有粘合剂,敷贴片的顶面设置盖膜,盖膜与敷贴片的顶面之间通过粘胶固定;敷贴片的一侧连接固定带,固定带的底面为皮肤接触面且涂有粘合剂,固定带的顶面沿固定带的长度方向设置卡槽,敷贴片的顶面设置与固定带的卡槽贯通的卡槽并延伸至敷贴片的中部的通孔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管的固定。脑脊液引流管的固定。脑脊液引流管的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管非接触式固定敷贴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固定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管的敷贴。
技术介绍
[0002]腰大池持续引流是指从蛛网膜下腔腰大池处将脑脊液持续不断地引流到体外的密闭、无菌的技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脑积水等颅脑外伤疾病中应用广泛。引流管通常的布置方式是沿脊柱侧向头部方向延长固定,从肩侧伸出固定于床头,防止引流管打折,同时方便患者翻身。目前,通常采用多个无菌透明敷贴交替固定引流管,这样的固定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固定不稳妥,敷贴容易卷边、松脱,从而导致引流管扭曲、折叠,甚至脱落,易造成堵管以及非计划拔管。第二、采用无菌纱布及敷贴固定穿刺点后,穿刺部位被遮蔽,不便于医护人员观察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增加患者局部皮肤过敏破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第三、引流管的管径小,不便于采用高举平台法进行固定,引流管直接固定于患者的背部皮肤上,易导致压力性损伤。第四、引流管通过多个敷贴进行固定,成本高,而且不便于更换,降低更换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管非接触式固定敷贴,解决现有的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管固定方式不便于观察穿刺部位,以及容易造成压力性损伤的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管非接触式固定敷贴,包括敷贴片,敷贴片的中部设置圆形的通孔,敷贴片的外边缘和通孔之间还设置一条缝隙,敷贴片的底面为皮肤接触面且涂有粘合剂,敷贴片的顶面设置盖膜,盖膜为透明材质,盖膜与敷贴片的顶面之间通过粘胶固定;敷贴片的一侧连接固定带,固定带的底面为皮肤接触面且涂有粘合剂,固定带的顶面沿固定带的长度方向设置卡槽,敷贴片的顶面设置与固定带的卡槽贯通的卡槽并延伸至敷贴片的中部的通孔处。
[0005]进一步的是:敷贴片的通孔的边缘设置一圈硅胶环,硅胶环在敷贴片的缝隙处呈断开状。
[0006]进一步的是:盖膜的一部分固定设置于敷贴片的顶面,盖膜的另一部分覆盖临时保护膜,盖膜与敷贴片接触的区域涂设粘合剂并粘接临时保护膜。
[0007]进一步的是:敷贴片和固定带的卡槽的在截面上呈优弧弓的形状。
[0008]具体的:敷贴片的外轮廓为圆形或矩形。
[0009]具体的:固定带和缝隙位于通孔相对的两侧。
[0010]具体的:敷贴片顶面的卡槽呈直线状或连续的S形,固定带的卡槽呈直线状或连续的S形。
[0011]进一步的是:敷料贴和固定带为一个整体。
[0012]具体的:敷贴片和固定带均为酯薄膜材料,敷贴片和固定带的底面均涂有丙烯酸。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敷贴片的缝隙,可将引流管放入敷贴片的通孔内,再将敷贴片粘贴固定于穿刺部位的周围,敷贴的顶面设置透明材质的盖膜,盖膜不直接接触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感,并且便于直接观察到穿刺部位的状况。引流管卡于敷贴片顶面及固定带顶面的卡槽内实现固定,固定带可较长,使引流管能稳固地固定于固定带,避免非计划性拔管;同时,敷贴片和固定带分散了引流管对皮肤的压力,避免引流管造成压力性损伤;而且,引流管不直接与穿刺部位之外的皮肤接触,使引流管达到了与高举平台法等效、甚至更好的固定效果。
[0014]敷贴片的通孔边缘设置一圈硅胶环,避免通孔出现过大的变形。盖膜的一部分固定设置于敷贴片的顶面,避免盖膜遗失,同时也简化覆盖盖膜的操作难度。固定带的卡槽呈连续的S形,增加引流管与卡槽之间的摩擦力。敷料贴和固定带均为酯薄膜材料,并在底面涂设丙烯酸作为粘合剂,整体柔软抗过敏,使用舒适。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管非接触式固定敷贴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沿A
‑
A方向的剖面图。
[0017]图3是图1沿B
‑
B方向的剖面图。
[0018]附图标记:敷贴片1、通孔2、缝隙3、盖膜4、固定带5、卡槽6、硅胶环7。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0]如图1所示,本技术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管非接触式固定敷贴,包括敷贴片1,敷贴片1的底面为皮肤接触面且涂有粘合剂,即敷贴片1的底面用于直接粘贴于患者的皮肤上,敷贴片1最好选用柔软抗过敏材质制成,保证使用的舒适性。敷贴片1的外轮廓可呈圆形、矩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敷贴片1的中部设置通孔2,通孔2最好为圆形孔,敷贴片1的外边缘和通孔2之间还设置一条缝隙3。缝隙3可为直线或曲线状,最好为直线状,缝隙3用于将引流管由缝隙3放入通孔2内,避免引流管道需要穿入通孔2。敷贴片1粘贴于穿刺部位周围的皮肤后,通孔2用于暴露穿刺部位。
[0021]敷贴片1的顶面设置盖膜4,盖膜4可选用透气或不透气的材质,但最好为透明且透气的材质,以后便于观察穿刺部位,盖膜4与敷贴片1的顶面之间通过粘胶固定。盖膜4在敷贴片1的顶面可撕开或粘贴住。盖膜4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引流管通过缝隙3放入通孔2后,盖膜4粘贴于缝隙3的两侧,使敷贴片1粘贴成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盖膜4用于覆盖通孔2,对穿刺部位的皮肤形成非接触式的保护,同时便于观察,以便于观察穿刺部位的状况及时进行护理。盖膜4可为单独的部件,在使用时,敷贴片1粘贴于穿刺部位后,整理好引流管,将盖膜4覆盖于敷贴片1顶面。为了避免盖膜4遗失,同时避免盖膜4不易准确就位的问题,盖膜4的一部分固定设置于敷贴片1的顶面,即该部分不能从敷贴片1的顶面撕开,盖膜4的另一部分覆盖临时保护膜,保证无菌要求,该部分可撕开临时保护膜后可粘贴于敷贴片1的顶面,参见图1和图2。盖膜4与敷贴片1接触的整个面,即盖膜4的底面,可以满涂粘合剂,更好地方法是盖膜4与敷贴片1直接接触的区域才设置粘合剂,也是对应于通孔2的区域不涂粘合剂。
[0022]敷贴片1相对较软,为了保证通孔2的形状稳定,避免通孔2的变形过大,敷贴片1的通孔2的边缘设置一圈硅胶环7,硅胶环7在敷贴片1的缝隙3处呈断开状,避免硅胶环7影响引流管通过缝隙3放入通孔2内。盖膜4在对应于硅胶环7的一圈最好设置粘合剂,使盖膜4能同时粘贴固定硅胶环7。
[0023]敷贴片1的一侧连接固定带5,固定带5的底面为皮肤接触面且涂有粘合剂。固定带5和缝隙3相对通孔2的位置可任意布置,例如固定带5和缝隙3位于通孔2相对的两侧,参见图1。固定带5用于粘贴于患者的皮肤并固定引流管,固定带5的底面用于直接粘与患者的皮肤上,因此也最好选用柔软抗过敏材质。固定带5呈长条状,可沿着患者的背部进行粘贴。固定带5和敷贴片1可选用不同的材质,或者相同的材质;固定带5和敷贴片1可以相互分开但是使用时紧贴放置,也可以两者固定连接为一个整体;例如,两者本身为一个整体,而且固定带5和敷贴片1为相同材质。具体的,敷贴片1和固定带5均为酯薄膜材料,敷贴片1和固定带5的底面均涂有丙烯酸作为粘合剂。
[0024]固定带5的顶面沿固定带5的长度方向设置卡槽6,卡槽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管非接触式固定敷贴,其特征在于:包括敷贴片(1),敷贴片(1)的中部设置圆形的通孔(2),敷贴片(1)的外边缘和通孔(2)之间还设置一条缝隙(3),敷贴片(1)的底面为皮肤接触面且涂有粘合剂,敷贴片(1)的顶面设置盖膜(4),盖膜(4)为透明材质,盖膜(4)与敷贴片(1)的顶面之间通过粘胶固定;敷贴片(1)的一侧连接固定带(5),固定带(5)的底面为皮肤接触面且涂有粘合剂,固定带(5)的顶面沿固定带(5)的长度方向设置卡槽(6),敷贴片(1)的顶面设置与固定带(5)的卡槽(6)贯通的卡槽(6)并延伸至敷贴片(1)的中部的通孔(2)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管非接触式固定敷贴,其特征在于:敷贴片(1)的通孔(2)的边缘设置一圈硅胶环(7),硅胶环(7)在敷贴片(1)的缝隙(3)处呈断开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管非接触式固定敷贴,其特征在于:盖膜(4)的一部分固定设置于敷贴片(1)的顶面,盖膜(4)的另一部分覆盖临时保护膜,盖膜(4)与敷贴片(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倩,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