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实验室废水排出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2357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7: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实验室废水排出净化装置,包括实验台,所述实验台底面一侧固定有絮凝室,所述絮凝室连通有U型管,所述絮凝室内部转动设有入水口调节机构;所述入水口调节机构包括横向设于絮凝室内的转管,转管上固定套设有转盘,所述转盘上开设入水口,且所述入水口和转管内部连通;所述转管轴承穿设絮凝室并于其端部固定有调节盘,所述转管另一端轴承穿设絮凝室并于其端部轴承连接折弯管,所述折弯管和U型管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絮凝室设有用于观察入水口位置的透明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了设备重量,优化了设备工艺;进一步提高了其内混合液的反应速度,降低了废水净化时长,结构合理,构造科学,适合推广使用。适合推广使用。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实验室废水排出净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实验室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实验室废水排出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实验室尤其是化学实验室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如果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进行排放 会造成巨大的污染,因此需要先进行相应的处理,待其稳定或者反应差不多后再进行排放, 这样可以大大的降低污染,因此需要配套相应的化学实验室排水净化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实验室废水排出净化装置,通过设有透明观察窗的絮凝室,使得絮凝室内固液分离的废水能够由入水口调节机构自动向搅拌室内输入,无需另加水泵设备,降低了设备重量,优化了设备工艺;且通过本体转动的搅拌室和其内轴承设置的搅拌叶轮使得内部混合液具有双重搅动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其内混合液的反应速度;降低废水净化时长。
[0004]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用于实验室废水排出净化装置,包括实验台,所述实验台底面一侧固定有絮凝室,所述絮凝室连通有U型管,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室内部转动设有入水口调节机构;
[0005]所述入水口调节机构包括横向设于絮凝室内的转管,转管上固定套设有转盘,所述转盘上开设入水口,且所述入水口和转管内部连通;所述转管轴承穿设絮凝室并于其端部固定有调节盘,所述转管另一端轴承穿设絮凝室并于其端部轴承连接折弯管,所述折弯管和U型管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絮凝室设有用于观察入水口位置的透明窗。
[0006]优选的,所述实验室底面对应絮凝室一侧固定有过滤室,所述絮凝室和过滤室之间通过U型管连通,所述U型管的底端设有搅拌室,所述搅拌室和U型管连通;所述搅拌室位于所述絮凝室和过滤室的下方,所述U型管的输入端连接于絮凝室侧中点,所述U型管的输出端连接于过滤室的侧顶端。
[0007]优选的,所述实验台底面两侧垂直固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装配有控制箱;所述实验台顶面还设有进水槽,所述进水槽连通絮凝室。
[0008]优选的,所述絮凝室连通有絮凝剂储存盒,所述絮凝剂储存盒固定于实验台上方,所述絮凝剂储存盒连通有絮凝剂下料管,所述絮凝剂下料管的底端延伸至絮凝室内,且所述絮凝剂下料管上设有用于絮凝剂下料控制的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由控制箱电性连接;所述絮凝室底面连通有沉淀物排出管。
[0009]优选的,所述U型管上方的实验台上设有反应剂储存盒,所述反应剂储存盒下方连通有反应剂下料管,所述反应剂下料管底端延伸至U型管的输入端,且所述反应剂下料管上还设有反应剂下料控制的第二阀门;所述U型管在靠近絮凝室一侧的竖管上装配有第三阀门,所述U型管在靠近过滤室一侧的竖管上装配有提升泵;所述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提升泵均由控制箱电性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搅拌室外两侧均设有第一轴承,所述搅拌室通过第一轴承与U型管底端转动连接;所述搅拌室外固定套设有带轮圈,所述带轮圈上套设皮带,所述皮带由电机传动;所述搅拌室内表面两侧等距设有多个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之间转动连接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上固定套设有多个搅拌叶轮。
[0011]优选的,所述过滤室内上下依次设有无机陶瓷过滤层和活性炭层,所述活性炭层下方的过滤室连通出水管。
[0012]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设有透明观察窗的絮凝室,使得絮凝室内固液分离的废水能够由入水口调节机构自动向搅拌室内输入,无需另加水泵设备,降低了设备重量,优化了设备工艺;且通过本体转动的搅拌室和其内轴承设置的搅拌叶轮使得内部混合液具有双重搅动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其内混合液的反应速度;降低废水净化时长;本技术将实验台的废水净化排出装配于实验台下方,结构合理,构造科学,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所述入水口调节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0015]其中:1、实验台;2、絮凝室;3、U型管;4、搅拌室;5、过滤室;6、控制箱;11、支撑板;12、进水槽;21、絮凝剂储存盒;22、絮凝剂下料管;23、第一阀门;24、入水口调节机构;25、沉淀物排出管;31、反应剂储存盒;32、第二阀门;33、第三阀门;34、提升泵;41、固定轴;42、搅拌叶轮;43、带轮圈;51、无机陶瓷过滤层;52、活性炭层;53、出水管;311、反应剂下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实施例1
[0018]请参照图1所示:
[0019]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实验室废水排出净化装置,包括实验台1和控制箱6,所述实验室底面两侧固定有絮凝室2和过滤室5,所述絮凝室2和过滤室5之间通过U型管3连通,所述U型管3的底端设有搅拌室4,所述搅拌室4和U型管3连通;所述搅拌室4位于所述絮凝室2和过滤室5的下方,所述U型管3的输入端连接于絮凝室2侧中点,所述U型管3的输出端连接于过滤室5的侧顶端。
[0020]所述絮凝室2将实验台1上的废水经过絮凝剂初步絮凝后,形成固液分离状态后,其液体废水经U型管3排入至搅拌室4,在搅拌室4内经过与反应剂的充分反应后排入至过滤室5,经过滤室5的过滤后形成净水排出。
[0021]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实验室废水排出净化装置,所述实验台1底面两侧垂直固接有支撑板11,所述支撑板11上装配有控制箱6;所述实验台1顶面还设有进水槽12,所述进水槽12连通絮凝室2。
[0022]所述支撑板11在实验台1底面形成安装空间,通过安装空间装配絮凝室2、U型管3和过滤室5,所述絮凝室2、U型管3和过滤室5的截流下水通过控制箱6实现。
[0023]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实验室废水排出净化装置,所述絮凝室2连通有絮凝剂储存盒21,所述絮凝剂储存盒21固定于实验台1上方,所述絮凝剂储存盒21连通有絮凝剂下料管22,所述絮凝剂下料管22的底端延伸至絮凝室2内,且所述絮凝剂下料管22上设有用于絮凝剂下料控制的第一阀门23,所述第一阀门23由控制箱6电性连接;所述絮凝室2内还设有入水口调节机构24,且絮凝室2底面连通有沉淀物排出管25。
[0024]所述絮凝剂储存盒21将絮凝剂存储,在需要对絮凝室2内废水进行固液分离时,通过控制箱6开启第一阀门23,第一阀门23开启将絮凝剂从絮凝剂下料管22输入至絮凝室2内,使其内废水形成固液分离;入水口调节机构24用于调节U型管3的吸附高度,使具有不同高度固液分离界面的废水均能够被排出至U型管3内,而遗留的固态废弃物由沉淀物排出管25排出至絮凝室2外。
[0025]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实验室废水排出净化装置,所述U型管3上方的实验台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实验室废水排出净化装置,包括实验台(1),所述实验台(1)底面一侧固定有絮凝室(2),所述絮凝室(2)连通有U型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室(2)内部转动设有入水口调节机构(24);所述入水口调节机构(24)包括横向设于絮凝室(2)内的转管,转管上固定套设有转盘,所述转盘上开设入水口,且所述入水口和转管内部连通;转管轴承穿设所述絮凝室(2)并于其端部固定有调节盘,所述转管另一端轴承穿设絮凝室(2)并于其端部轴承连接折弯管,所述折弯管和U型管(3)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絮凝室(2)设有用于观察入水口位置的透明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实验室废水排出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验室底面对应絮凝室(2)一侧固定有过滤室(5),所述絮凝室(2)和过滤室(5)之间通过U型管(3)连通,所述U型管(3)的底端设有搅拌室(4),所述搅拌室(4)和U型管(3)连通;所述搅拌室(4)位于所述絮凝室(2)和过滤室(5)的下方,所述U型管(3)的输入端连接于絮凝室(2)侧中点,所述U型管(3)的输出端连接于过滤室(5)的侧顶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实验室废水排出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验台(1)底面两侧垂直固接有支撑板(11),所述支撑板(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剑堃徐强孙业兵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市诚悦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