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制砂混凝土调节剂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31939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制砂混凝土调节剂制备方法,属于混凝土外加剂领域,一种机制砂混凝土调节剂制备方法,本方法得到的调节剂中含有大量的阴离子基团,其分子量较小,扩散能力强,可优先于水、高效减水剂进行吸附,占据吸附空位,有效地降低了混凝土中高吸附性石粉、细颗粒的表面能,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高吸附性机制砂对于水吸附和消耗,有效避免局部絮凝结构的形成,相较于现有技术显著机制砂在制备混凝土时的保塌性,另外通过气荡机构的设置,显著提高了在本调节剂制备过程中的反应速度,缩短生产时间,大幅度提高制备效率。大幅度提高制备效率。大幅度提高制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制砂混凝土调节剂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外加剂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机制砂混凝土调节剂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机制砂(译为Manufactured sand),属于人工砂的一种,是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的颗粒,用专门的制砂机生产,多数呈灰白色或黑色,一般含有10~15%左右的石粉(粒径小于75um的岩石颗粒),级配中大于2.36mm和小于0.15mm的颗粒偏多,细度模数普遍在3.0

3.7内,粒形多呈三角体或方矩体,表面粗糙多变,砂是混凝土组成的主要材料。
[0003]机制砂由于机械破碎,其中往往含有大量粒径小占比高的石粉以及细颗粒,导致用其配制混凝土的单位体积用水量远远高于水洗机砂或河砂,并且在制备混凝土浆料时,往往由于搅拌不充分,导致石粉以及细颗粒不能完全饱和水分,导致混凝土的保塌性能变差。
[0004]因而,亟需设计一种调节剂,能够解决或者缓解因石粉含量相对较多,导致用水量高而造成的保塌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制砂混凝土调节剂制备方法,本方法得到的调节剂中含有大量的阴离子基团,其分子量较小,扩散能力强,可优先于水、高效减水剂进行吸附,占据吸附空位,有效地降低了混凝土中高吸附性石粉、细颗粒的表面能,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高吸附性机制砂对于水吸附和消耗,有效避免局部絮凝结构的形成,相较于现有技术显著机制砂在制备混凝土时的保塌性,另外通过气荡机构的设置,显著提高了在本调节剂制备过程中的反应速度,缩短生产时间,大幅度提高制备效率。
[0007]2.技术方案
[000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9]一种机制砂混凝土调节剂制备方法,所述混凝土调节剂包括按照质量份计的以下配料:15

30份不饱和聚氧化乙烯大单体、15

20份不饱和二元羧酸或其酸酐、15

20份不饱和磺酸盐单体、5

10份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5

10份可溶性活性纳米铝盐、0.5

2份双氧水、0.5

1份还原剂、0.5

1份碱性PH调节剂,优选质量浓度为在50%以下的氢氧化钠溶液;
[0010]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S1、将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不饱和聚氧化乙烯大单体、不饱和二元羧酸或其酸酐、不饱和磺酸盐单体加入反应容器中,并加水混合,并加热搅拌加速溶解;
[0012]S2、溶解后降温,加入经水稀释的双氧水,并滴加还原剂,滴加时间维持在1

2h;
[0013]S3、最后将可溶性活性纳米铝盐投入至反应釜内,加热并保温反应3

6h,保温反应
过程中,每隔3

5min采用气荡机构对反应釜内的反应物进行微震荡;
[0014]S4、反应后通过碱性PH调节剂将反应后的产物的PH值调节为6

7,得到目标调节剂。
[0015]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加水量为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不饱和聚氧化乙烯大单体、不饱和二元羧酸或其酸酐以及不饱和磺酸盐单体总质量的0.8

1.5倍。
[0016]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加热温度为30

40℃,所述步骤S3中加热温度为45

65℃。
[0017]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双氧水的加水量不超过双氧水体积的一半。
[0018]进一步的,所述气荡机构包括安装在反应釜的釜体底部的磁动板,所述磁动板下端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磁胀柱,所述釜体内底端电性连接有电磁板,所述电磁板上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气动片,相邻两个气动片之间连接有导气管,多个所述气动片分别与多个磁胀柱相互间隔分布,所述釜体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位于釜体内的口部固定连接有通气管,两个所述通气管的端部均与其中一个气动片相通,所述釜体前后端均连接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磁动板下方的空间相通。
[0019]进一步的,所述磁动板上固定镶嵌有多个均与分布的磁动片,所述磁动片中部固定镶嵌有磁片,多个所述磁动片分别与多个磁胀柱相互对应,且磁动片为弹性密封结构,使用时,控制电磁板通电,从而对磁动片产生吸附力,使其下落形变并进入到磁胀柱内,并贴合在磁胀柱内壁,使反应物随之流入向下形变的磁动片内,后控制断电,其快速恢复形变,从而使反应物快速上行,使反应物整体微震荡,从而实现反应物的重分布,相较于静置反应,显著提高反应速度,提高调节剂的制备效率,同时在整个反应过程中,不需要机械搅拌组件与反应物直接接触,降低因机械搅拌导致釜体内壁挂液的情况发生,进而有效保证反应的彻底性,使得到的调节剂纯度更高。
[0020]进一步的,所述磁胀柱包括与磁动板下端固定连接的限磁层、多个固定连接在限磁层外端的外延条以及固定连接在限磁层内部的动隔片,所述动隔片下方与限磁层围成的空间内填充有导热液,且外延条与动隔片下方的空间相通,通电时,在磁吸力作用下,磁动片向限磁层内形变,此时挤压导热液进入到外延条内,使外延条膨胀并向外伸长,使磁胀柱的分布范围变大,当沿着进气口向内充入70℃以下的热气流时,气动片膨胀后更易与磁胀柱接触碰撞,进一步提高反应物的震荡作用。
[0021]此处导热液使磁胀柱整体温度与反应物的温差不易过大,有效保证在震荡时,反应物不易在随磁动片进出磁胀柱时而产生较大的温度变化,有效保证反应的稳定性。
[0022]进一步的,所述动隔片位于限磁层纵向中线以下,且外延条和动隔片均为弹性结构,所述限磁层为柔性密封结构,限磁层有效限制磁动片的形变范围,使其不易因形变过度而损坏,且限磁层的纵向跨度小于反应物液面高度的一半,使反应物随磁动片上行时不易造成液面处向外喷溅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有效避免釜体内壁出现挂液现象。
[0023]进一步的,所述气动片包括与电磁板固定连接的内凹层、固定连接在内凹层内的外胀层以及多个连接在外胀层外端的气胀重条。
[0024]进一步的,所述外胀层为多微孔的弹性结构,所述气胀重条为端部重的柔性密封结构,且气胀重条与外胀层相通,在充气时,部分气体沿外胀层溢出,来不及溢出的气体使其胀大同时进入至气胀重条内,使其伸长并与分布范围扩大的磁胀柱接触碰撞,此时间隔性的停止充气,使气胀重条在端部配重作用下坍塌,3

5秒后充气,使其端部不断重复塌

‑‑
抬起的过程,使对磁胀柱的震动撞击效果更好。
[0025]3.有益效果
[002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7](1)本方案得到的调节剂中含有大量的阴离子基团,其分子量较小,扩散能力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制砂混凝土调节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调节剂包括按照质量份计的以下配料:15

30份不饱和聚氧化乙烯大单体、15

20份不饱和二元羧酸或其酸酐、15

20份不饱和磺酸盐单体、5

10份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5

10份可溶性活性纳米铝盐、0.5

2份双氧水、0.5

1份还原剂、0.5

1份碱性PH调节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不饱和聚氧化乙烯大单体、不饱和二元羧酸或其酸酐、不饱和磺酸盐单体加入反应容器中,并加水混合,并加热搅拌加速溶解;S2、溶解后降温,加入经水稀释的双氧水,并滴加还原剂,滴加时间维持在1

2h;S3、最后将可溶性活性纳米铝盐投入至反应釜内,加热并保温反应3

6h,保温反应过程中,每隔3

5min采用气荡机构对反应釜内的反应物进行微震荡;S4、反应后通过碱性PH调节剂将反应后的产物的PH值调节为6

7,得到目标调节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制砂混凝土调节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加水量为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不饱和聚氧化乙烯大单体、不饱和二元羧酸或其酸酐以及不饱和磺酸盐单体总质量的0.8

1.5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制砂混凝土调节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加热温度为30

40℃,所述步骤S3中加热温度为45

6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制砂混凝土调节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双氧水的加水量不超过双氧水体积的一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制砂混凝土调节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荡机构包括安装在反应釜的釜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水平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益友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