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动式汽车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1786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2 2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动式汽车继电器,包括桥组件、气囊组件、两个静触点、两个动触点、线圈、铁芯、壳体、壳盖;所述的气囊组件包括橡胶套,所述的橡胶套包括气囊体、气囊顶板、气囊杆、气囊褶皱。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触点撞击前,气囊组件中的橡胶套,以及气囊组件在腔体内的气体产生缓冲,能够有效降低噪声;在触点接触前,簧片会导通两个NC端子;在触点撞击接触后,随着气体的释放或者气体的填充,气囊组件的反力会很快消失接近于零,不影响触点压力;触点撞击接触后,由于簧片的特殊结构,簧片的反力会消失一半及以上,减小对触点压力的影响,进而保持继电器性能。性能。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动式汽车继电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直动式汽车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汽车中的主要开关元件,它的噪声大小对驾驶人/乘车人的舒适性有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电磁继电器,由于依赖于触点的直接无缓冲接触而导通电流,导致噪声偏大。有的继电器直接在触点间增加缓冲装置,在触点闭合后由于反力的存在,减小了触点压力,就会增加触点电阻,导致触点发热增大,降低继电器性能。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上述继电器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动式汽车继电器,在保持继电器性能的同时,又能够降低噪声。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6]一种直动式汽车继电器,包括桥组件、气囊组件、两个静触点、两个动触点、线圈、铁芯、壳体、壳盖;所述的壳盖扣接在壳体顶部的敞开端,线圈固定套置在壳体内,铁芯的下端活动穿设在线圈中央,桥组件的中部固定套接在铁芯的上端,桥组件的中部向上凸设一顶杆且在顶杆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动触点;所述的气囊组件固定安装在壳盖的中部,所述的气囊组件包括橡胶套,所述的橡胶套包括气囊体、气囊顶板、气囊杆、气囊褶皱,所述的气囊杆向下且与桥组件中部的顶杆相对,两个静触点安装壳盖上且位于气囊组件的两侧,两个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相对,桥组件上升后,桥组件的顶杆与气囊组件上的气囊杆先接触、两个静触点分别与两个动触点后接触,所述的气囊顶板安装在气囊体的顶部,在气囊顶板与气囊体的结合处设有气囊褶皱,所述的气囊杆垂直固定在气囊顶板的中部,在气囊顶板上开设有气囊孔,所述的气囊杆的一端为自由端。
[0007]优选的,所述的气囊组件还包括压片、簧片、底座;所述的压片、橡胶套、簧片、底座依次叠合且压片与底座固定在一起;所述的压片的中部设有一通孔,所述的气囊杆的自由端穿过压片中部的通孔。
[0008]优选的,所述的簧片由上弧板和下弧板组成,上弧板和下弧板皆呈弧形状,下弧板固定在上弧板的中部,在上弧板和下弧板之间形成弹性区域。
[0009]或者,一种直动式汽车继电器,包括桥组件、气囊组件、两个静触点、两个动触点、线圈、铁芯、壳体、壳盖;所述的壳盖扣接在壳体顶部的敞开端,线圈固定套置在壳体内,铁芯的下端活动穿设在线圈中央,桥组件的中部固定套接在铁芯的上端,桥组件的中部向上凸设一顶杆且在顶杆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动触点;所述的气囊组件固定安装在壳盖的中部,所述的气囊组件包括滑动杆组件,所述滑动杆组件由滑动杆和密封套构成,所述的滑动杆向下且与桥组件中部的顶杆相对,两个静触点安装壳盖上且位于气囊组件的两侧,两个
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相对,桥组件上升后,桥组件的顶杆与气囊组件上的滑动杆先接触、两个静触点分别与两个动触点后接触,滑动杆垂直固定在密封套的中央,滑动杆的一端为自由端。
[0010]优选的,所述的气囊组件还包括外壳、簧片、底座;所述的外壳、滑动杆组件、簧片、底座依次叠合且外壳与底座固定在一起;所述的外壳的中部开设一通孔,所述的滑动杆的自由端穿出外壳的通孔。
[0011]优选的,所述的簧片由上弧板和下弧板组成,上弧板和下弧板皆呈弧形状,下弧板固定在上弧板的中部,在上弧板和下弧板之间形成弹性区域。
[0012]采用上述方案后,本专利技术在触点撞击前,气囊组件中的橡胶套,以及气囊组件在腔体内的气体产生缓冲,能够有效降低噪声;此处气囊组件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压缩气体,使气体密度变大;一种是抽空气体,使气体密度变小;在触点撞击前,簧片产生缓冲;在触点接触前,簧片会导通两个NC端子;在触点撞击接触后,随着气体的释放或者气体的填充(因气囊组件不同,有两种实现方式),气囊组件的反力会很快消失接近于零,不影响触点压力;触点撞击接触后,由于簧片的特殊结构,簧片的反力会消失一半及以上,减小对触点压力的影响,进而保持继电器性能。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继电器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专利技术气囊组件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专利技术簧片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专利技术橡胶套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本专利技术底座组件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是本专利技术气囊组件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7是本专利技术外壳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8是本专利技术滑动杆组件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9是本专利技术底座组件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直动式汽车继电器,包括桥组件1、气囊组件2、两个静触点3、两个动触点4、线圈(图中未视)、铁芯6、壳体7、壳盖8。
[0024]所述的壳盖8扣接在壳体7顶部的敞开端,线圈固定套置在壳体7内,铁芯6的下端活动穿设在线圈中央,桥组件1的中部固定套接在铁芯6的上端,桥组件1的中部向上凸设一顶杆11且在顶杆11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动触点4;所述的气囊组件2固定安装在壳盖8的中部,气囊组件2上的滑动杆向下且与桥组件1中部的顶杆11相对,两个静触点3安装壳盖8上且位于气囊组件2的两侧,两个动触点4分别与两个静触点3相对,桥组件上1升后,桥组件1的顶杆11与气囊组件2上的滑动杆先接触、两个静触点3分别与两个动触点4后接触。
[0025]如图3所示,所述的簧片23由上弧板231和下弧板232组成,上弧板231和下弧板232皆呈弧形状,下弧板232固定在上弧板231的中部,在上弧板231和下弧板232之间形成弹性
区域。
[0026]如图5所示,所述的底座24设置有相对而设的NC端子241,在相对设置的NC端子241之间具有凸起242。
[0027]所述的气囊组件由两种结构方案:
[0028]如图2、图4所示,第一个气囊组件实施例:
[0029]所述的气囊组件2包括压片21、橡胶套22、簧片23、底座24;所述的压片21、橡胶套22、簧片23、底座24依次叠合且压片21与底座24固定在一起;所述的橡胶套22包括气囊体221、气囊顶板222、气囊杆223、气囊褶皱224,气囊顶板222安装在气囊体221的顶部,在气囊顶板222与气囊体221的结合处设有气囊褶皱224,气囊杆223垂直固定在气囊顶板222的中部,在气囊顶板222上开设有气囊孔2221,气囊杆223的自由端穿过压片21中部的通孔211。
[0030]如图6

图9所示,第二个气囊组件实施例:
[0031]所述的气囊组件2

包括外壳21

、滑动杆组件22

、簧片23

、底座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动式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桥组件、气囊组件、两个静触点、两个动触点、线圈、铁芯、壳体、壳盖;所述的壳盖扣接在壳体顶部的敞开端,线圈固定套置在壳体内,铁芯的下端活动穿设在线圈中央,桥组件的中部固定套接在铁芯的上端,桥组件的中部向上凸设一顶杆且在顶杆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动触点;所述的气囊组件固定安装在壳盖的中部,所述的气囊组件包括橡胶套,所述的橡胶套包括气囊体、气囊顶板、气囊杆、气囊褶皱,所述的气囊杆向下且与桥组件中部的顶杆相对,两个静触点安装壳盖上且位于气囊组件的两侧,两个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触点相对,桥组件上升后,桥组件的顶杆与气囊组件上的气囊杆先接触、两个静触点分别与两个动触点后接触,所述的气囊顶板安装在气囊体的顶部,在气囊顶板与气囊体的结合处设有气囊褶皱,所述的气囊杆垂直固定在气囊顶板的中部,在气囊顶板上开设有气囊孔,所述的气囊杆的一端为自由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动式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组件还包括压片、簧片、底座;所述的压片、橡胶套、簧片、底座依次叠合且压片与底座固定在一起;所述的压片的中部设有一通孔,所述的气囊杆的自由端穿过压片中部的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动式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簧片由上弧板和下弧板组成,上弧板和下弧板皆呈弧形状,下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吉鹏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交通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