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强化农田退水氮磷去除的塘堰湿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314331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2 2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是一种强化农田退水氮磷去除的塘堰湿地系统,其结构包括塘堰主体,生态进水沟;塘堰主体包括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生态进水沟与塘堰主体的厌氧区连通,厌氧区与缺氧区连通,缺氧区与好氧区连通;农田退水首先汇入生态排水沟进行自然沉降和均质调蓄,出水通过第一量水堰进入塘堰主体,经硝化反硝化、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厌氧氨氧化、铁自养反硝化、微生物聚磷、铁矿石絮凝除磷等一系列生化反应,达到强化脱氮除磷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因地制宜,利用现有农田中的塘堰,不需要占用其它土地资源,且构造简单,运行管理方便,占地面积小,同时强化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出水水质稳定,可回用于农田灌溉。可回用于农田灌溉。可回用于农田灌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强化农田退水氮磷去除的塘堰湿地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强化农田退水氮磷去除的塘堰湿地系统,属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非点源污染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农业非点源污染已经对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威胁;我国是世界上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大国,化肥平均施用水平大大超出发达国家设置的安全上限,肥料在降雨和排灌后流失严重,含大量氮磷营养物质的径流直接排入沟渠、河道、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给环境带来严重风险。
[0003]目前,农田非点源污染物的截留去除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方法包括: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地过滤法等;已有的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地过滤等面源控制工程普遍存在占地面积大、处理效果不稳定等问题;相比而言,塘堰湿地可通过对农田附近堰塘洼地进行改造,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平原河网地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含有氮磷的农田退水进入堰塘湿地时,塘内的微生物

水生植物

底泥系统的综合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和拦截来自农田径流的氮、磷等营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强化农田退水氮磷去除的塘堰湿地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塘堰主体(1),生态进水沟(2);塘堰主体(1)包括厌氧区(4),缺氧区(6),好氧区(8);生态进水沟(2)与塘堰主体(1)的厌氧区(4)连通,厌氧区(4)与缺氧区(6)连通,缺氧区(6)与好氧区(8)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化农田退水氮磷去除的塘堰湿地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生态进水沟(2)的出水口与塘堰主体(1)的入水口通过第一量水堰(3)连通,塘堰主体(1)的入水口和塘堰主体(1)的出水口之间依次分为厌氧区(4)、缺氧区(6)、好氧区(8),生态进水沟(2)的出水口通过第一量水堰(3)与厌氧区(4)的入水口连通,厌氧区(4)和缺氧区(6)之间有第二量水堰(5),缺氧区(6)和好氧区(8)之间有第三量水堰(7),好氧区(8)的出水口有第四量水堰(9);工作时,农田退水通过生态进水沟(2)汇集至塘堰湿地系统中先后经过厌氧区(4)、缺氧区(6)、好氧区(8);处理后的农田退水通过好氧区(8)的出水口排出回用于农田灌溉或者补充地下水,或者直接排放至附近水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化农田退水氮磷去除的塘堰湿地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塘堰主体(1)的水域整体呈U形结构,厌氧区(4)的入水口与好氧区(8)的出水口均位于U形结构的U形开口处;厌氧区(4)的入水口与生态进水沟(2)的出水口正好相对,厌氧区(4)的入水口与生态进水沟(2)的出水口之间是第一量水堰(3),好氧区(8)的出水口与生态进水沟(2)的出水口外侧相对。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化农田退水氮磷去除的塘堰湿地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塘堰主体(1)与农田的面积比为1: 15~1: 25,塘堰主体(1)的水深为0.5 m~2.0 m;所述塘堰主体(1)中的厌氧区(4)、缺氧区(6)、好氧区(8)的面积比为1:(2~3):(5~7);好氧区(8)的整体长度大于厌氧区(4)和缺氧区(6)的整体长度之和,好氧区(8)的水域面积大于厌氧区(4)和缺氧区(6)的水域面积之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化农田退水氮磷去除的塘堰湿地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厌氧区(4)的水深大于缺氧区(6)的水深,缺氧区(6)的水深大于好氧区(8)的水深;厌氧区(4)的底部与缺氧区(6)的底部之间由于高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国祥王沛芳王超陈娟高阳许伊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