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一体化自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0481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心肺复苏一体化自动装置,包括供患者躺卧的垫板、架设于垫板上的支架及设置于支架上并可朝向垫板方向往复运动的按压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垫板侧部的挤压组件、球囊、升降架及供氧面罩,供氧面罩安装在升降架上;垫板侧部还设有滑座,所述挤压组件包括两组对称设置在滑座上的按压爪,按压爪包括传动箱及设置在传动箱上的驱动电机、联动件及夹板,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与联动件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夹板设置在联动件的输出端上,两组按压爪的夹板呈相向或背向运动,所述球囊夹设在两个夹板之间,并且球囊通过输气管与供氧面罩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自动对病人进行胸外按压及供氧,而且定位准确、按压稳定、无交叉感染的风险。感染的风险。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心肺复苏一体化自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急救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心肺复苏一体化自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心肺复苏又称CPR,是针对心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或其他方式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它能在病人心脏骤停后,使病人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获得最低限度的紧急供氧,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命支持。
[0003]心肺复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为病人展开胸外按压。进行胸外按压操作时,应保持患者平卧于较硬的区域,头部位置尽量低于心脏。施救者需采取垂直作用于患者胸骨的力量进行胸外按压。胸外按压时,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下半部,两乳头连线中点,婴儿位置稍下,另一只手叠加其上,两手手指紧紧相扣,手指尽量向上,避免触及胸壁和肋骨,减少发生肋骨骨折的可能性。胸外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次,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球囊面罩通气法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院外急救给氧方式,一般由医务人员进行,它是进行人工通气的简易工具。与口对口呼吸比较供氧浓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心肺复苏一体化自动装置,包括供患者躺卧的垫板(1)、架设于垫板(1)上的支架(2)及设置于支架(2)上并可朝向垫板(1)方向往复运动的按压组件(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垫板(1)侧部的挤压组件(4)、球囊(5)、升降架(6)及供氧面罩(7),所述供氧面罩(7)安装在升降架(6)上;所述垫板(1)侧部还设有滑座(8),所述挤压组件(4)包括两组对称设置在滑座(8)上的按压爪(9),所述按压爪(9)包括传动箱(10)及设置在传动箱(10)上的驱动电机(11)、联动件(12)及夹板(13),所述驱动电机(11)的电机轴与联动件(12)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夹板(13)设置在联动件(12)的输出端上,两组按压爪(9)的夹板(13)呈相向或背向运动,所述球囊(5)夹设在两个夹板(13)之间,并且球囊(5)通过输气管(38)与供氧面罩(7)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肺复苏一体化自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件(12)包括摇杆(14)、联动杆(15)及推杆(16),所述摇杆(14)的一端与驱动电机(11)的电机轴相连接,摇杆(14)的另一端与联动杆(15)相铰接,联动杆(15)与所述推杆(16)相铰接,所述传动箱(10)上开设有导孔(17),所述推杆(16)贯穿导孔(17)并与所述夹板(13)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肺复苏一体化自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13)呈与球囊(5)表面相契合的弧形形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肺复苏一体化自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架(6)包括U形支撑臂(18)及一对摆臂(19),所述垫板(1)上设有一对安装部(20),所述摆臂(19)的一端铰接于对应的安装部(20)上,所述摆臂(19)的内侧开设有滑槽(21),所述U形支撑臂(18)的侧部滑动设置于对应的滑槽(21)中;所述U形支撑臂(18)的两侧还分别开设有一个沿竖向延伸的调节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玲珑金伟琼周恩红王欣璐徐鑫李文佳赵弋柯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医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