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换气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0314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新风换气机,包括:上底板和下底板,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平行间隔设置;一对螺旋板,一对所述螺旋板、所述上底板、所述下底板围成螺旋状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上底板上靠近中心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污风进口,所述上底板上靠近中心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新风出口,所述下底板上靠近边缘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污风出口,所述下底板上靠近边缘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新风进口;排风机;引风机;第一滤网,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第二滤网,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占用空间小、便易安装、美观等优点。美观等优点。美观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风换气机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净化装置。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新风换气机。

技术介绍

[0002]新风换气机是将室外的新鲜空气送入室内,并将室内污浊的空气送出。现有的新风换气机一般包括壳体、引风机、排风机、换热机芯和过滤网等部件,由于污风和新风需要严格分开,故壳体一般呈立方体,具有体积较大、不易安装等缺点。因此,继续设计一种能够一定程度克服上述缺陷的新风换气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新风换气机,其具有占用空间小、便易安装、美观等优点。
[0004]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新风换气机,包括:
[0005]上底板和下底板,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平行间隔设置;
[0006]一对螺旋板,一对所述螺旋板均呈蚊香状结构,一对所述螺旋板设置在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之间,一对所述螺旋板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位于所述上底板的中心和边缘,一对所述螺旋板各位置等间距,一对所述螺旋板、所述上底板、所述下底板围成螺旋状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两端均由隔板封闭,所述上底板上靠近中心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污风进口,所述上底板上靠近中心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新风出口,所述下底板上靠近边缘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污风出口,所述下底板上靠近边缘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新风进口;
[0007]排风机,其设置在靠近所述污风出口的位置;
[0008]引风机,其设置在靠近所述新风出口的位置;
>[0009]第一滤网,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
[0010]第二滤网,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内。
[0011]优选的是,所述的新风换气机,所述上底板与一对所述螺旋板可拆卸固定。
[0012]优选的是,所述的新风换气机,所述上底板、所述下底板和一对所述螺旋板与所述第一滤网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卡槽,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滤网,所述上底板、所述下底板和一对所述螺旋板与所述第二滤网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卡槽,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滤网。
[0013]优选的是,所述的新风换气机,一对所述螺旋板靠近中心的一段间隔设置有换热口,所述换热口由换热板封闭。
[0014]优选的是,所述的新风换气机,所述换热板的两侧表面均连接有多块平行的换热片。
[0015]优选的是,所述的新风换气机,所述上底板上设置有两条螺旋状安装槽,分别与一对所述螺旋板位置对应,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密封条。
[0016]优选的是,所述的新风换气机,所述上底板通过螺栓与所述下底板固定。
[0017]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主要由上底板、下底板和一对螺旋板组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紧凑设置,使得本技术占用空间较小,较易安装在房间顶部或侧壁上,并且相对于现有立方体状的新风换气机,本技术较轻薄,更美观。
[0019]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换热板和换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24]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0025]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新风换气机,包括:上底板1和下底板2,所述上底板1和所述下底板2平行间隔设置;一对螺旋板3,一对所述螺旋板3均呈蚊香状结构,一对所述螺旋板3设置在所述上底板1和所述下底板2之间,一对所述螺旋板3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位于所述上底板1的中心和边缘,一对所述螺旋板3各位置等间距,一对所述螺旋板3、所述上底板1、所述下底板2围成螺旋状的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所述第一风道4和所述第二风道5的两端均由隔板封闭,所述上底板1上靠近中心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风道4连通污风进口402,所述上底板1上靠近中心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风道5连通新风出口,所述下底板2上靠近边缘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风道4连通的污风出口,所述下底板2上靠近边缘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风道5连通新风进口502;排风机401,其设置在靠近所述污风出口的位置;引风机501,其设置在靠近所述新风出口的位置;第一滤网403,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4内;第二滤网503,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5内。
[002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上底板1和下底板2均可以呈圆形,将一对等间距设置的螺旋板3夹在中间,从而在上底板1和下底板2之间形成两条螺旋风道,即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两端均封闭,使得污风即室内的污浊空气,可以从污风进口402流向污风出口,使得新风,可以从新风进口502流向新风出口。污风出口和新风进口502位于上底板1上,分别用于向室外排出污风和从室外引入新风。新风出口和污风进口402位于下底板2上,分别用于向室内送入新风和从室内吸出污风。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分别由排风机401和引风机501提供动力。第一滤网403用于对排出室外的污风进行适当过滤,第二滤网503用于对进入室内的新风进行过滤。可以看出,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两块螺旋板3即形成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第一风道4、第二风道5、引风机501、排风机401紧凑布置,使得本技术方案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且较轻薄,使得本技术方案可以安装在室内顶部、侧壁等多种位置,且对室内原有场景干扰较小。温度较高的污风和温度较低的新风分别在第一风道4和
第二风道5内螺旋流动,温度较低的新风被温度较高的污风加热,减少新风引起室内温度的大幅度波动。
[0027]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新风换气机,所述上底板1与一对所述螺旋板3可拆卸固定。本技术方案中,上底板1可以采用螺栓连接等方式可拆卸固定,方便清理、检修第一风道4和第二风道5。
[0028]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新风换气机,所述上底板1、所述下底板2和一对所述螺旋板3与所述第一滤网40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卡槽,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滤网403,所述上底板1、所述下底板2和一对所述螺旋板3与所述第二滤网50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卡槽,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滤网503。本技术方案提供了第一滤网403和第二滤网503的优选安装方式,使得第一滤网403和第二滤网503能够稳定安装,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分别与第一滤网403和第二滤网503的边框匹配卡合即可。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的具体规格参考现有技术。
[0029]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新风换气机,如图3所示,一对所述螺旋板3靠近中心的一段间隔设置有换热口,所述换热口由换热板301封闭。本技术方案通过换热板301进一步提升温度较低的新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风换气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底板和下底板,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平行间隔设置;一对螺旋板,一对所述螺旋板均呈蚊香状结构,一对所述螺旋板设置在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之间,一对所述螺旋板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位于所述上底板的中心和边缘,一对所述螺旋板各位置等间距,一对所述螺旋板、所述上底板、所述下底板围成螺旋状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两端均由隔板封闭,所述上底板上靠近中心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污风进口,所述上底板上靠近中心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新风出口,所述下底板上靠近边缘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污风出口,所述下底板上靠近边缘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的新风进口;排风机,其设置在靠近所述污风出口的位置;引风机,其设置在靠近所述新风出口的位置;第一滤网,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第二滤网,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彦斌
申请(专利权)人:众森绿建国际科技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