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基础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0202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基础体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改变常规现浇基础的材料组成、构造形式和制造工艺,使新型竹制基础能够在保证承载力的同时实现基础装配化,同时该基础的制造流程较常规现浇基础施工流程而言更为简便,易于流水作业和批量生产,其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可以大幅降低。太沙基条形基础极限承载力理论,条形基础完全发挥承载力时对周围土体的扰动范围为基础宽度的5~7倍,因而当数个条形基础并排布置,且相邻两条形基础的缝隙在此范围内则会发挥联动效应从而增加基础的承载力。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满足刚度使用要求的条件下,与现浇基础相比,具有降低制造成本,显著缩短制造时间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基础体系


[0001]本技术属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基础体系。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低碳环保的建筑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新材料、新技术不断的应用于村镇装配式建筑中。传统村镇建筑多采用现浇混凝土基础,存在造价高昂、施工进度慢、破坏环境等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村镇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0003]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越来越多的竹木结构作为建筑材料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但竹木材料受限于材料本身易腐的特性多用于上部结构当中,尚未应用于基础的建造中。随着防腐技术及重组竹制造工艺的不断突破,重组竹逐步解决以上问题。相较于混凝土,重组竹的容重降低了20%,强度在95%保证率的情况下可达到C50强度,弹性模量达到混凝土的1/2。其材料本身具备轻质高强、耐久性好、可大规模预制、易装配等优点,具备应用于村镇低荷载建筑基础建造的各项条件。为进一步推广装配式基础,技术一种适用于村镇低荷载建筑的装配式基础体系。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基础体系,该基础具有承载力高、轻质高强、节能环保和装配周期短的优点,在保证承载力的情况下节约时间成本。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独立基础,包括底板条、连接梁、传力架和结构柱,所述底板条、连接梁均为截面为矩形的长条状竹方,各所述底板条具有相同的尺寸形状、并排排列铺设在最底部,相邻底板条之间无缝隙,所述连接梁沿与底板条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在底板条上方,所述连接梁位于整个基础中心位置处垂直设置结构柱,在结构柱柱身与独立基础边缘中心位置处之间设置连接梁。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梁与所述底板条之间通过装配件固定安装连接。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结构柱与连接梁之间、所述结构柱与传力架之间、所述传力架与连接梁之间通过装配件固定安装连接。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装配件包括连接页和螺栓,连接页设置在连接处的两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
[0010]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条形基础,包括若干层交替铺设的底板条和连接梁,所述底板条、连接梁均为截面为矩形的长条状竹方,所述底板条由下至上包括底层底板条、中层底板条和顶层底板条,同一层中相邻的底板条之间为等间距平行设置、长度相同且两端面平齐,每一层底板条的长度小于其下面一侧底板条的长度,每一层底板条的中点位于垂直于地面的一条直线上;所述连接梁由下至上包括底部连接梁、中部连接梁和顶部
连接梁,所述连接梁沿与所述底板条相垂直方向设置,每一层连接梁以各层底板条中点连线为中线对称设置,每一层位于两侧的连接梁之间的间距由下至上逐层减小,位于最上方的所述顶部连接梁仅为一根。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梁与所述底板条之间通过装配件固定安装连接。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装配件包括连接页和螺栓,连接页设置在连接处的两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
[0013]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筏板基础,包括若干层交替铺设的格栅底板条和格栅连接梁,所述格栅底板条、格栅连接梁均为截面为矩形的长条状竹方,同一层中相邻的底板条之间为等间距平行设置、长度相同且两端面平齐,各层底板条具有相同的长度,所述连接梁沿与底板条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梁与所述底板条之间通过装配件固定安装连接。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装配件包括连接页和螺栓,连接页设置在连接处的两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
[0016]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基础体系的施工方法,按照下述步骤:
[0017]步骤一、根据上部荷载分布进行基础选型、确定基础尺寸、进行基础设计;
[0018]步骤二、按设计要求选取合适的竹方,并按照设计尺寸加工竹方,包括并不限于打孔、预埋螺栓杆等工序;
[0019]步骤三、进行场地开挖,平整场地,铺设砂石垫层至基础设计底面,夯实砂石垫层;
[0020]步骤四、按照设计要求铺设第一层竹方并合理控制间距大小,然后预装连接件将第一层与第二层竹方进行连接,每安装完两层竹方进行填土夯实,将土层表面控制在竹方表面3cm以下;
[0021]步骤五、按照设计要求,如此的循环铺设竹方、填土夯实,直到基础顶面伸至室外
±
0.000标高处;
[0022]步骤六、在基础顶面根据设计要求,预留上部结构连接件。
[0023]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0024]通过改变常规现浇基础的材料组成、构造形式和制造工艺,使新型竹制基础能够在保证承载力的同时实现基础装配化,同时该基础的制造流程较常规现浇基础施工流程而言更为简便,易于流水作业和批量生产,其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可以大幅降低。太沙基条形基础极限承载力理论,条形基础完全发挥承载力时对周围土体的扰动范围为基础宽度的5~7倍,因而当数个条形基础并排布置,且相邻两条形基础的缝隙在此范围内则会发挥联动效应从而增加基础的承载力。因此本技术在满足刚度使用要求的条件下,与现浇基础相比,具有降低制造成本,显著缩短制造时间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独立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条形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筏板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装配件结构示意图。
[0029]其中:1为底板条,2为连接梁,3为传力架,4为结构柱,5

1为底层底板条,5

2为中
层底板条,5

3为顶层底板条,6

1为底部连接梁,6

2为中部连接梁,6

3为顶部连接梁,7为格栅底板条,8为格栅连接梁,9为连接页,10为螺栓。
[0030]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以上附图获得其他的相关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32]实施例
[0033]一、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独立基础
[0034]该竹制独立基础整体为类四面体结构,它由底板及底板之上的连接梁和竖向传力架构成,以上构件均由截面尺寸为200mm
×
200mm矩形竹方拼接而成。所述的底板需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某一种长度的重组竹,按竹方的宽度方向将其无缝并列排布,用以构成竹制独立基础底板的宽度,所构成的宽度需满足设计最小尺寸。
[0035]其中,每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独立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条、连接梁、传力架和结构柱,所述底板条、连接梁均为截面为矩形的长条状竹方,各所述底板条具有相同的尺寸形状、并排排列铺设在最底部,相邻底板条之间无缝隙,所述连接梁沿与底板条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在底板条上方,所述连接梁位于整个基础中心位置处垂直设置结构柱,在结构柱柱身与独立基础边缘中心位置处之间设置连接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独立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与所述底板条之间通过装配件固定安装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独立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柱与连接梁之间、所述结构柱与传力架之间、所述传力架与连接梁之间通过装配件固定安装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独立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件包括连接页和螺栓,连接页设置在连接处的两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5.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竹制条形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层交替铺设的底板条和连接梁,所述底板条、连接梁均为截面为矩形的长条状竹方,所述底板条由下至上包括底层底板条、中层底板条和顶层底板条,同一层中相邻的底板条之间为等间距平行设置、长度相同且两端面平齐,每一层底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润张振彭佳俊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