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套结构、插套组件、插套模块及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7825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插套结构、插套组件、插套模块及插座,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包括壳体,且在壳体内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的插套模块,其中,各个所述插套模块中的第一L极插套、第二L级插套以及第三L极插套直通设置并连接于L极金属条上,第一N极插套、第二N极插套以及第三N极插套直通设置并连接于N极金属条上,E极插套连接于E极金属条上。将第一L极插套、第二L极插套以及第三L极插套形成直通式连接,并集成连接于L极金属条上,第一N极插套、第二N极插套以及第三N极插套形成直通式连接,并集成连接于N极金属条上,从而减少金属条的折弯结构,降低金属条的用量,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缩短金属条的电流传导路径,降低热传导。降低热传导。降低热传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套结构、插套组件、插套模块及插座


[0001]本技术属于电器
,涉及一种插套结构、插套组件、插套模块及插座。

技术介绍

[0002]插座又称电源插座、开关插座,是指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电路线路可接入的座,通过它可以插入各种接线,便于其他电路的接通。插座是通过线路与铜件之间的连接与断开,来最终达到该部分电路的接通与断开。
[0003]现有插座存在如下问题:
[0004]其一,现有插座中铜条的电流传导路径较长,在大功率用电器使用时插座的发热温度较高;
[0005]其二,铜件与插套之间的连接设计较为复杂,折弯结构多,使得铜条的制造稳定性较差;
[0006]其三,现有插座中电源线与铜条的焊接点和插套之间的距离较近,容易引发短路;
[0007]其四,现有插座的体积较大,影响插座外观,且铜条用量较多,导致生产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缩短电流传导路径,降低大功率用电器使用时产生的温度,并简化内部结构,降低生产成本,且具有较高使用安全性的插座。
[0009]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插套结构,包括第一插套、第二插套以及第三插套,且第一插套、第二插套以及第三插套位于同一直线上并集成于金属条上,其中,第一插套、第二插套以及第三插套连接于金属条的两侧。
[0010]在上述所述的插套结构中,第一插套与第二插套连接于金属条的一侧,且第三插套连接于金属条的另一侧。
[0011]在上述所述的插套结构中,第一插套与第二插套通过过渡条相连。
[0012]在上述所述的插套结构中,金属条上设置有焊接位置,且该焊接位置设置于远离插套所在一端的金属条上。
[001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插套组件,包括至少三个插套结构,分别为第一插套结构、第二插套结构以及第三插套结构,且第一插套结构包括第一L极插套和第一N极插套,第二插套结构包括第二L极插套和第二N极插套,第三插套结构包括第三L极插套、第三N极插套以及E极插套,其中,第一L极插套、第二L极插套以及第三L极插套位于同一直线上并集成连接于L极金属条上,且第一L极插套与第二L极插套连接于L极金属条的一侧,第三 L极插套连接于L极金属条的另一侧;第一N极插套、第二N极插套以及第三N极插套位于同一直线上并集成连接于N极金属条上,且第一N极插套与第二N极插套连接于N极金属条的一侧,第三N极插套连接于N极金属条的另一侧;E极插套连接于E极金属条上。
[0014]在上述所述的插套组件中,L极金属条、N极金属条以及E极金属条沿插头的插拔方
向呈上下分布,其中,E极金属条所在平面位于E极插套开口端所在平面与E极插套封闭端所在平面之间。
[0015]在上述所述的插套组件中,第一N极插套与第二N极插套之间的过渡条沿垂直于插头的插拔方向水平延伸形成延伸条,其中,延伸条的一端与过渡条相连,延伸条的另一端与N极金属条相连。
[001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插套模块,包括插套组件和与所述插套组件插接配合的插套座,且该插套座包括与第一插套结构插接配合的第一插套座,和与第二插套结构、第三插套结构插接配合的第二插套座,其中,第二插套座上设置有用以插接第二L极插套、第二N极插套以及E极插套的第一凸座,和用以插接第三L 极插套、第三N极插套的第二凸座,且L极金属条和N极金属条位于第二凸座的一侧,E极金属条位于第二凸座的另一侧。
[0017]在上述所述的插套模块中,第二凸座上靠近E极金属条所在一侧设置有两根筋条,其中,通过两根筋条将第二凸座上靠近E 极金属条一侧的侧壁分割呈三个安装区间,分别为第一安装区间、第二安装区间以及第三安装区间。
[001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插座,包括壳体,且在壳体内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的插套模块,其中,各个所述插套模块中的第一L极插套、第二L级插套以及第三L极插套均连接于L极金属条上,第一N极插套、第二N极插套以及第三N极插套均连接于N极金属条上,E极插套均连接于E极金属条上。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0](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插座,将第一L极插套、第二 L极插套以及第三L极插套形成直通式连接,并集成连接于L极金属条上,第一N极插套、第二N极插套以及第三N极插套形成直通式连接,并集成连接于N极金属条上,从而减少金属条的折弯结构,降低金属条的用量,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缩短了金属条的电流传导路径,有效降低大功率用电器在使用时的热传导。
[0021](2)、通过设置延伸条,为金属条的整体冲裁制造形成可能,冲裁而成的金属条呈一体化设置,另外,设置延伸条,可在延伸条上另设接线端,方便金属条与插座中其他电子元器件地电气连接,保证插座内部线路连接的整洁。
[0022](3)、将E极金属条所在平面位于E极插套开口端所在平面与E极插套封闭端所在平面之间,使得E极金属条形成“类似的下沉式结构”,从而缩短E极金属条与L极金属条、N极金属条在插头插拔方向上的距离,进而减薄插座在插头插拔方向上的厚度,缩小插座的体积。
[0023](4)、将对应金属条上的焊接点设置于对应金属条的端部,使得焊接点远离对应金属条上的插套,避免电器设备的插头在插入插套后发生短路现象,提高电器设备用电的安全性,另外,L 极金属条、N极金属条以及E极金属条沿插头插拔方向呈上下分布,使得L极焊接点、N极焊接点以及E极焊接点同样沿插头的插拔方向呈上下分布,从而扩大各个焊接点之间的相对距离,降低了电源线中线缆散丝所造成的短路风险,提高插座使用的安全性。
[0024](5)、通过在第二凸座的一侧设置两根筋条,实现第一插套结构、第二插套结构以及第三插套结构的有效隔离,避免第一插套结构、第二插套结构以及第三插套结构发生串线、短路现象,提高插座使用的安全性。
[0025](6)、在该处延伸条的拐角处设置斜条,满足整个N极金属条的冲裁制造,并通过斜条上的接线端方便与指示灯进行电气连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一种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一种插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0028]图3是本技术一种插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0029]图4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N级插套结构在冲裁之前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N级插套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是图5所示N级插套结构在冲裁之前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7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N级插套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8是图7所示N级插套结构在冲裁之前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9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N级插套结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0是图9所示N级插套结构在冲裁之前的结构示意图。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插套、第二插套以及第三插套,且第一插套、第二插套以及第三插套位于同一直线上并集成于金属条上,其中,第一插套、第二插套以及第三插套连接于金属条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插套与第二插套连接于金属条的一侧,且第三插套连接于金属条的另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套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插套与第二插套通过过渡条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结构,其特征在于,金属条上设置有焊接位置,且该焊接位置设置于远离插套所在一端的金属条上。5.一种插套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三个所述的插套结构,分别为第一插套结构(211)、第二插套结构(212)以及第三插套结构(213),且第一插套结构(211)包括第一L极插套(2111)和第一N极插套(2112),第二插套结构(212)包括第二L极插套(2121)和第二N极插套(2122),第三插套结构(213)包括第三L极插套(2131)、第三N极插套(2132)以及E极插套(2133),其中,第一L极插套(2111)、第二L极插套(2121)以及第三L极插套(2131)位于同一直线上并集成连接于L极金属条(2113)上,且第一L极插套(2111)与第二L极插套(2121)连接于L极金属条(2113)的一侧,第三L极插套(2131)连接于L极金属条(2113)的另一侧;第一N极插套(2112)、第二N极插套(2122)以及第三N极插套(2132)位于同一直线上并集成连接于N极金属条(2123)上,且第一N极插套(2112)与第二N极插套(2122)连接于N极金属条(2123)的一侧,第三N极插套(2132)连接于N极金属条(2123)的另一侧;E极插套(2133)连接于E极金属条(2134)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套组件,其特征在于,L极金属条(2113)、N极金属条(2123)以及E极金属条(2134)沿插头的插拔方向呈上下分布,其中,E极金属条(2134)所在平面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一盛郭远平张佳路张晓转
申请(专利权)人: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