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模块化组装的储能结构及电气柜
[0001]本技术涉及动力及储能
,具体地,涉及一种可模块化组装的储能结构及电气柜。
技术介绍
[0002]储能系统
的单个项目体量较大,电池的检测和控制策略更加复杂,传统的储能电气柜内部元器件和线束较多,器件安装和线束安装出错概率较大,调试周期较长,并且没有进行器件功能分组、高低压功能没有分离设计,安全性和可靠性不高。
[0003]专利文献CN201838903U公开了一种电气柜电感布局结构及电气柜,该电感布局结构包括并列连接的电感、三相母排和软铜排,电感的连接端位于其下方,三相母排沿横向上下排布在电感的前侧或后侧,三相母排分别通过软铜排分别连接电感的连接端;该电气柜使用上述电感布局结构布置并联电感,但该设计没有提出高低压功能分离的布置结构,结构不合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模块化组装的储能结构及电气柜。
[0005]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模块化组装的储能结构,包括AC交流模块、子BCU控制模块、主B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模块化组装的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AC交流模块(1)、子BCU控制模块(2)、主BCU控制模块(3)、DCDC低压模块(4)、高压直流模块(5)以及模块安装板(7);所述AC交流模块(1)、子BCU控制模块(2)、主BCU控制模块(3)、DCDC低压模块(4)、高压直流模块(5)从上到下依次安装在模块安装板(7)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模块化组装的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C交流模块(1)、子BCU控制模块(2)、主BCU控制模块(3)、DCDC低压模块(4)、高压直流模块(5)的数量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设定为一个或多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模块化组装的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C交流模块(1)包括第一安装面板(11)、温控开关(12)、交流开关(13)、漏保开关(14)、第一导轨(15)、第一PT分线端子(16)以及第一线槽(17);所述第一导轨(15)、第一线槽(17)均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面板(11)上且第一线槽(17)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15)的两侧,温控开关(12)、交流开关(13)、漏保开关(14)、第一PT分线端子(16)均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15)上且从温控开关(12)、交流开关(13)、漏保开关(14)、第一PT分线端子(16)上接出或接入的线缆均通过第一线槽(1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模块化组装的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子BCU控制模块(2)包括第二安装面板(21)、BCU板(22)、第一诊断插件(23)、第一电源开关(24)、子BCU控制模块分线端子(25)、第二线槽(26)以及第二导轨(27);所述BCU板(22)、第二导轨(27)均安装在第二安装面板(21)的下部,第二线槽(26)安装在第二安装面板(21)的上部,第一诊断插件(23)、第一电源开关(24)、子BCU控制模块分线端子(25)均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二导轨(27)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模块化组装的储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BCU控制模块(3)包括第三安装面板(31)、第二PT分线端子(32)、BCU主板(33)、第二诊断插件(34)、第二电源开关(35)、第三导轨(36)、第三线槽(37)以及中间继电器(38);所述第三线槽(3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线槽(37)间隔布置在第三安装面板(31)上并将第三安装面板(31)分割成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其中:所述BCU主板(33)、一个第三导轨(36)依次安装在第一区域,所述第二诊断插件(34)、第二电源开关(35)依次可拆卸的安装在一个第三导轨(36)上,第二PT分线端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虎,郁辰,张邦明,刘思,侯敏,曹辉,
申请(专利权)人:瑞浦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