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生态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7622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污水处理生态池,用于净化污水并储存净水,所述污水处理生态池包括池体、过滤管道和循环结构,所述池体内设有相互隔开的沉淀腔和净水腔;所述过滤管道一端连通所述沉淀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净水腔,所述过滤管道内设有第一滤芯,且所述过滤管道与所述沉淀腔的连接口位于所述沉淀腔的上部;所述循环结构形成有循环腔,所述循环腔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均与所述净水腔连通,所述循环腔内设有泵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解决污水净化后以“死水”状态存放导致水质下降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水处理生态池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生态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资源的利用,为了响应国家节约能源的号召,现在越来越多机构开始研究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处理净化污水达到水循环的目的,从而减小资源的浪费。近些年来,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中,很多地方都采用污水处理生态池,然而现有的污水处理生态池只能对进入的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污水是“死水”存放的方式进行保存,这种存放方式并不利于存放刚处理后的水,如果不及时处理掉,很容易导致水质下降,降低污水处理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污水处理生态池,旨在解决污水净化后以“死水”状态存放导致水质下降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生态池,用于净化污水并储存净水,所述污水处理生态池包括:
[0005]池体,所述池体内设有相互隔开的沉淀腔和净水腔;
[0006]过滤管道,一端连通所述沉淀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净水腔,所述过滤管道内设有第一滤芯,且所述过滤管道与所述沉淀腔的连接口位于所述沉淀腔的上部;以及,
[0007]循环结构,所述循环结构形成有循环腔,所述循环腔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均与所述净水腔连通,所述循环腔内设有泵体。
[0008]可选地,所述循环结构包括壳体和隔板,所述壳体限定出环形腔室,所述环形腔室构成所述循环腔,所述隔板设于所述环形腔室内,且沿所述环形腔室的中心线方向延伸,所述隔板的周侧壁与所述环形腔室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分居于所述隔板的两侧;和/或,
[0009]所述循环结构位于所述净水腔内,且位于所述净水腔的上部设置。
[0010]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内筒、套设在所述内筒外的外筒以及两个封盖,两个所述封盖分设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的两端,且每个所述封盖均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连接;
[0011]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中,其中之一上贯设有所述入口,其中另一贯设有所述出口。
[0012]可选地,所述循环结构还包括第二滤芯,所述第二滤芯设于所述循环腔内,所述第二滤芯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活性炭块层和活性炭颗粒层。
[0013]可选地,所述池体内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用以将所述池体分隔成所述净水腔和所述沉淀腔。
[0014]可选地,所述沉淀腔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净水腔的下方,所述第二腔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净水腔设置,所述第二腔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腔连通,
所述第二腔的上端贯穿所述净水腔设置,以供通入污水。
[0015]可选地,所述过滤管道包括:
[0016]主管道,绕设于所述池体外;
[0017]第一连通管,一端与所述主管道的两端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池体的侧壁后与所述净水腔连通;以及,
[0018]第二连通管,一端与所述主管道的两端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池体的侧壁后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0019]可选地,所述第一滤芯包括沿所述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碎石层、碎石矿层、粗砂层、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
[0020]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层包括圆柱颗粒活性炭颗粒,所述第二过滤层包括球形活性炭颗粒。
[0021]可选地,所述沉淀腔内还设有排淤泵,所述排淤泵用于将所述沉淀腔内的沉淀物排出;和/或,
[0022]所述污水处理生态池还包括景观岛,所述景观岛设于所述池体内,且至少部分突出于所述池体的上端。
[0023]在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所述沉淀腔用于沉淀污水,沉淀之后的所述污水在所述沉淀腔内进行堆积,当所述污水堆积到所述沉淀腔的上部时,所述污水通过所述过滤管道与所述沉淀腔的连接口流进所述过滤管道;所述过滤管道内设有第一滤芯,所述第一滤芯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一滤芯的污水进行过滤,过滤完成后流入所述净水腔内进行储存;所述循环结构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均与所述净水腔连通,其中,所述净水腔内的净水通过所述循环腔内的泵体引流从所述入口进入所述循环腔,流经所述循环腔后从所述出口再次流入所述净水腔内;所述循环结构的设置使得所述净水腔内的所述净水不断的循环流动,保持水的流动性,避免所述净水腔内的所述净水长时间固定存放,从而提高水质的同时提高所述净水的存放时间。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生态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中过滤管道的示意图;
[0027]图3为图1中循环结构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3中循环结构的全剖视图。
[0029]附图标号说明:
[0030][0031][0032]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5]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
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6]生态池是将生活中产生的污水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进行过滤净化,将污水变成净水,以达到水源循环利用的目的,但是现有生态池处理后的污水经常是以“死水”的状态存放,导致水质不循环,从而降低了污水处理质量。
[0037]鉴于此,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生态池,用于净化污水并储存净水,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生态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设有相互隔开的沉淀腔和净水腔;过滤管道,一端连通所述沉淀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净水腔,所述过滤管道内设有第一滤芯,且所述过滤管道与所述沉淀腔的连接口位于所述沉淀腔的上部;以及,循环结构,所述循环结构形成有循环腔,所述循环腔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均与所述净水腔连通,所述循环腔内设有泵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生态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结构包括壳体和隔板,所述壳体限定出环形腔室,所述环形腔室构成所述循环腔,所述隔板设于所述环形腔室内,且沿所述环形腔室的中心线方向延伸,所述隔板的周侧壁与所述环形腔室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分居于所述隔板的两侧;和/或,所述循环结构位于所述净水腔内,且位于所述净水腔的上部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生态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内筒、套设在所述内筒外的外筒以及两个封盖,两个所述封盖分设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的两端,且每个所述封盖均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连接;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中,其中之一上贯设有所述入口,其中另一贯设有所述出口。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生态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结构还包括第二滤芯,所述第二滤芯设于所述循环腔内,所述第二滤芯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活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君黄金晶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