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管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26168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00
胃管固定装置,有效的解决了不便将胃管固定在患者的贲门和鼻部的问题;包括上下轴向的导管,导管下侧同轴设有环形的气囊,气囊内侧设有充气管,充气管自由端贯穿导管且同轴设有开口朝后的导气筒,导气筒内前后两侧分别同轴设有定位环,两个定位环之间滑动连接有一个开口朝后的进气筒,进气筒前端开设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且可与充气管连通的气孔,导管上套装有位于导气筒下方且T形的固定块,固定块内左右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可与导管接触的压板,两个压板可相对或相背滑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巧妙、使用方便,通过向气囊内充气,便于将导管卡接在患者的贲门处,通过固定块和压板便于将导管二次固定,便于有效的将导管固定。便于有效的将导管固定。便于有效的将导管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胃管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消化内科辅助器械
,特别是一种胃管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对患者胃管插入进行治疗时,患者在术后往往需要将食管会截一部分,胃可能要往上提拉,所以需要在患者体内长期留置一个胃管,但是胃管留置在患者的体内后,患者很是难受就很想把胃管往外拔,所以有时候拔管率比较高,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就需要在胃管上设计一个便于卡在患者贲门位置,及能够固定在患者的鼻部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胃管固定装置,有效的解决了不便将胃管固定在患者的贲门和鼻部的问题。
[0004]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上下轴向的导管,导管下侧同轴设有环形的气囊,气囊内侧设有充气管,充气管自由端贯穿导管且同轴设有开口朝后的导气筒,导气筒内前后两侧分别同轴设有定位环,两个定位环之间滑动连接有一个开口朝后的进气筒,进气筒前端开设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且可与充气管连通的气孔,导管上套装有位于导气筒下方且T形的固定块,固定块内左右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可与导管接触的压板,两个压板可相对或相背滑动。
[0005]本技术结构巧妙、使用方便,通过向气囊内充气,便于将导管卡接在患者的贲门处,通过固定块和压板便于将导管二次固定,便于有效的将导管固定。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本技术的轴测图。
[0007]图2是本技术的全剖左视轴测图。
[0008]图3是本技术的全剖俯视轴测图。
[0009]图4本技术图2中A的放大图。
[0010]图5本技术图2中B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2]由图1至图5给出,包括上下轴向的导管1,导管1下侧同轴设有环形的气囊2,气囊2内侧设有充气管3,充气管3自由端贯穿导管1且同轴设有开口朝后的导气筒4,导气筒4内前后两侧分别同轴设有定位环5,两个定位环5之间滑动连接有一个开口朝后的进气筒6,进气筒6前端开设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且可与充气管3连通的气孔7,导管1上套装有位于导气筒4下方且T形的固定块8,固定块8内左右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可与导管1接触的压板9,两个压板9可相对或相背滑动。
[0013]为了使两个压板9能够相对或相背滑动,所述的固定块8内开设有左右方向的矩形槽10,压板9位于矩形槽10内且与矩形槽10滑动连接,矩形槽10内经前后轴向的导杆11转动连接有位于两个压板9之间的菱形块12,菱形块12左右两侧分别经连杆13与其对应侧的压板9后端铰接连接。
[0014]为了便于进气筒6的自行复位,所述的进气筒6上同轴设有位于两个定位环5之间的辅助环14,进气筒6上套装有位于辅助环14前侧与定位环5之间的弹簧15。
[0015]为了便于对导杆11的转动进行定位,所述的固定块8后侧开设有与导杆11同轴且多边形的限位槽16,导杆11后端贯穿固定块8且同轴滑动连接有与限位槽16形状一致的限位块17,限位块17可插入限位槽16内。
[0016]为了便于将固定块8固定在患者的面部,所述的固定块8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带18,固定带18自由端设有魔术贴19,两个魔术贴19可互相粘合。
[0017]为了便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所述的固定块8前侧设有与其形状一致的乳胶软垫20。
[0018]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将导管1带动气囊2插入至患者胃部,且使气囊2位于贲门处,使用注射器推动进气筒6沿定位环5向前滑动,进气筒6带动辅助环14向前移动,弹簧15被压缩,促使进气筒6经气孔7与充气管3连通,随之通过注射器经进气筒6和充气管3向气囊2内充气,气囊2充气膨胀后卡接在患者的贲门处,不再推动进气筒6,此时在弹簧15的作用下,弹簧15经辅助环14带动进气筒6沿定位环5向后滑动,促使进气筒6不再经气孔7与充气管3连通,便于使气体稳定位于气囊2内,便于对导管1进行一次固定;
[0019]将导管1固定后,首先将推动固定块8沿导管1滑动至合适的位置处,随之转动限位块17经导杆11带动菱形块12顺时针转动,促使菱形块12经连杆13带动两个压板9沿矩形槽10相对滑动,两个压板9对导管1的进行挤压固定,然后推动限位块17沿导杆11向前滑动插入至限位槽16内,对导杆11的转动进行定位,便于使压板9处于稳定位置对导管1进行固定,随之将固定块8放置在患者的鼻部下侧,将固定带18缠绕在患者的头部,调节好松紧程度后,将两个魔术贴19粘合在一起,将固定块8和导管1固定在患者的鼻部,便于对导管1进行二次固定,且设有的乳胶软垫20,便于对患者鼻部皮肤有效的保护;
[0020]不再需要固定导管1时,首先将推动进气筒6沿定位环5向前滑动,弹簧15被压缩,促使进气筒6经气孔7与充气管3连通,将气囊2内的气体经充气管3和进气筒6排出至外界,气囊2排气收缩不再卡接在患者的贲门处,随之将两个魔术贴19接触粘合状态,不再将固定块8固定在患者的鼻部,随之拉动导管1带动气囊2从患者的胃部抽出,将导管1进行回收。
[0021]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通过设置的气囊、充气管、导气筒、进气筒和气孔,不仅便于向气囊内充气和放气,便于将导管卡接在患者贲门处,便于对导管进行一次固定,设有的两个可相对或相背滑动的压板、连杆、导杆、限位块和限位槽,便于将导管更好的固定在固定块内,设有的固定带、魔术贴和乳胶软垫,不仅便于将导管固定在患者的鼻部,也便于对导管进行二次固定,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胃管固定装置,包括上下轴向的导管(1),其特征在于,导管(1)下侧同轴设有环形的气囊(2),气囊(2)内侧设有充气管(3),充气管(3)自由端贯穿导管(1)且同轴设有开口朝后的导气筒(4),导气筒(4)内前后两侧分别同轴设有定位环(5),两个定位环(5)之间滑动连接有一个开口朝后的进气筒(6),进气筒(6)前端开设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且可与充气管(3)连通的气孔(7),导管(1)上套装有位于导气筒(4)下方且T形的固定块(8),固定块(8)内左右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可与导管(1)接触的压板(9),两个压板(9)可相对或相背滑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胃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块(8)内开设有左右方向的矩形槽(10),压板(9)位于矩形槽(10)内且与矩形槽(10)滑动连接,矩形槽(10)内经前后轴向的导杆(11)转动连接有位于两个压板(9)之间的菱形块(12),菱形块(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黎刘霞崔秀敏王佳琦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