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柔高强度混纺纱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6121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棉柔高强度混纺纱线,包括第二纱芯,所述第二纱芯的外部紧密设置有聚氯乙烯纤维,聚氯乙烯纤维的内腔包覆有抗菌纤维丝,聚氯乙烯纤维的外部紧密套设有内部包覆层,内部包覆层的外部紧密设置有纳米弹性丝,内部包覆层的外部紧密设置有耐磨棉纶纤维丝,纳米弹性丝和耐磨棉纶纤维丝的外部紧密包覆有纺丝纳米纤维膜,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外部绞合缠绕有竹炭纤维,竹炭纤维内腔的正中设置有第一纱芯。该棉柔高强度混纺纱线,通过设置的两个竹炭纤维的绞合缠绕方式可以增加该混纺纱线的韧性,通过设置的苎麻纤维丝可以增加两个竹炭纤维之间固定的稳定性,使其不易出现相互分离的问题。相互分离的问题。相互分离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棉柔高强度混纺纱线


[0001]本技术涉及纱线
,特别涉及一种棉柔高强度混纺纱线。

技术介绍

[0002]纺纱线是指由二种或二种以上不同纤维按一定比例混合纺制的纱线,如涤棉混纺纱,涤粘混纺纱等,还有用多种纤维按不同比例来分配调节变成了混纺纱,优质混纺纱,做工精细,没有接线,编织细密平整,纺纱原就属于一项非常古老的活动,自史前时代以起,人类便懂得将一些较短的纤维纺成长纱,然后再将其织成布,所谓的纺纱,乃是取动物或植物性纤维运用加捻的方式使其抱合成为一连续性无限延伸的纱线,以便适用于织造的一种行为,而现有技术中的混纺纱线有着强度低以及功能单一等缺点,于是亟需一种棉柔高强度混纺纱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棉柔高强度混纺纱线,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棉柔高强度混纺纱线,包括第二纱芯,所述第二纱芯的外部紧密设置有聚氯乙烯纤维,所述聚氯乙烯纤维的内腔包覆有抗菌纤维丝,所述聚氯乙烯纤维的外部紧密套设有内部包覆层,所述内部包覆层的外部紧密设置有纳米弹性丝,所述内部包覆层的外部紧密设置有耐磨棉纶纤维丝,所述纳米弹性丝和耐磨棉纶纤维丝的外部紧密包覆有纺丝纳米纤维膜,所述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外部绞合缠绕有竹炭纤维,所述竹炭纤维内腔的正中设置有第一纱芯,所述第一纱芯的外部紧密设置有抗紫外线腈纶纤维丝,所述第一纱芯的外部紧密设置有抗静电碳素导电纤维丝,所述竹炭纤维的交叉处的外部固定栓接有苎麻纤维丝,所述竹炭纤维的外部紧密包覆有外部包覆层,所述外部包覆层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透气通孔,所述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透气通孔。
[0006]优选的,所述竹炭纤维的数量为两根,两根竹炭纤维绞合缠绕在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外部。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透气通孔为圆形与内腔连通,并且均匀设置于外部包覆层的外表面,所述第二透气通孔为圆形与内腔连通,并且均匀设置于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外表面,第二透气通孔的内腔直径略小于第一透气通孔内腔的直径。
[0008]优选的,所述抗紫外线腈纶纤维丝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抗紫外线腈纶纤维丝均匀环绕设置于第一纱芯的外部,所述抗静电碳素导电纤维丝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抗静电碳素导电纤维丝均匀环绕于第一纱芯的外部,并且四个抗静电碳素导电纤维丝分别与四个抗紫外线腈纶纤维丝相互错开。
[0009]优选的,所述纳米弹性丝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纳米弹性丝均匀环绕于内部包覆层的外部,所述耐磨棉纶纤维丝的数量为四个,四个耐磨棉纶纤维丝均匀环绕于内部包覆层
的外部,并且四个耐磨棉纶纤维丝分别与四个纳米弹性丝相互错开。
[0010]优选的,所述聚氯乙烯纤维的数量为四个,四个聚氯乙烯纤维分别均匀环绕于第二纱芯的外部,所述抗菌纤维丝为四组,每组的数量为三个,四组抗菌纤维丝分别设置于四个聚氯乙烯纤维的内腔,并且每组的三个抗菌纤维丝相互绞合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该棉柔高强度混纺纱线,通过设置的两个竹炭纤维的绞合缠绕方式可以增加该混纺纱线的韧性,通过设置的第一透气通孔和第二透气通孔可以增加该混纺纱线的透气排潮的性能,通过设置的苎麻纤维丝可以增加两个竹炭纤维之间固定的稳定性,使其不易出现相互分离的问题,当衣服受到外力时,混纺纱线被拉伸使得多个混纺纱线之间的距离减小,增加了混纺纱线的紧实度,从而提高了结构强度,通过设置的抗菌纤维丝相互绞合缠绕,提高了该混纺纱线的抗菌性能,同时增加了韧性不易扯断,通过设置的聚氯乙烯纤维和纳米弹性丝可以提高该混纺纱线的弹性,通过设置的耐磨棉纶纤维丝可以增加该混纺纱线的耐磨性能,通过设置的抗紫外线腈纶纤维丝和抗静电碳素导电纤维丝的相互配合解决了传统棉柔高强度混纺纱线功能单一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竹炭纤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外部包覆层;2、第一透气通孔;3、竹炭纤维;4、苎麻纤维丝;5、第二透气通孔;6、纺丝纳米纤维膜;7、抗紫外线腈纶纤维丝;8、第一纱芯;9、第二纱芯;10、聚氯乙烯纤维;11、纳米弹性丝;12、内部包覆层;13、抗菌纤维丝;14、抗静电碳素导电纤维丝;15、耐磨棉纶纤维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18]如图1

3所示,一种棉柔高强度混纺纱线,包括第二纱芯9,第二纱芯9的外部紧密设置有聚氯乙烯纤维10,聚氯乙烯纤维1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聚氯乙烯纤维10分别均匀环绕于第二纱芯9的外部,聚氯乙烯纤维10的内腔包覆有抗菌纤维丝13,通过设置的抗菌纤维丝13相互绞合缠绕,提高了该混纺纱线的抗菌性能,同时增加了韧性不易扯断,抗菌纤维丝13为四组,每组的数量为三个,四组抗菌纤维丝13分别设置于四个聚氯乙烯纤维10的内腔,并且每组的三个抗菌纤维丝13相互绞合连接,聚氯乙烯纤维10的外部紧密套设有内部包覆层12,内部包覆层12的外部紧密设置有纳米弹性丝11,纳米弹性丝1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纳米弹性丝11均匀环绕于内部包覆层12的外部,通过设置的聚氯乙烯纤维10和纳米弹性丝11可以提高该混纺纱线的弹性,内部包覆层12的外部紧密设置有耐磨棉纶纤维丝15,通过设置的耐磨棉纶纤维丝15可以增加该混纺纱线的耐磨性能,耐磨棉纶纤维丝15的数量为四个,四个耐磨棉纶纤维丝15均匀环绕于内部包覆层12的外部,并且四个耐磨棉纶纤维丝15分别与四个纳米弹性丝11相互错开,纳米弹性丝11和耐磨棉纶纤维丝15的外部紧密包覆有
纺丝纳米纤维膜6,纺丝纳米纤维膜6的外部绞合缠绕有竹炭纤维3,竹炭纤维3的数量为两根,两根竹炭纤维3绞合缠绕在纺丝纳米纤维膜6的外部,通过设置的两个竹炭纤维3的绞合缠绕方式可以增加该混纺纱线的韧性,竹炭纤维3内腔的正中设置有第一纱芯8,第一纱芯8的外部紧密设置有抗紫外线腈纶纤维丝7,抗紫外线腈纶纤维丝7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抗紫外线腈纶纤维丝7均匀环绕设置于第一纱芯8的外部,第一纱芯8的外部紧密设置有抗静电碳素导电纤维丝14,抗静电碳素导电纤维丝1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抗静电碳素导电纤维丝14均匀环绕于第一纱芯8的外部,并且四个抗静电碳素导电纤维丝14分别与四个抗紫外线腈纶纤维丝7相互错开,通过设置的抗紫外线腈纶纤维丝7和抗静电碳素导电纤维丝14的相互配合解决了传统棉柔高强度混纺纱线功能单一的问题,竹炭纤维3的交叉处的外部固定栓接有苎麻纤维丝4,通过设置的苎麻纤维丝4可以增加两个竹炭纤维3之间固定的稳定性,使其不易出现相互分离的问题,当衣服受到外力时,混纺纱线被拉伸使得多个混纺纱线之间的距离减小,增加了混纺纱线的紧实度,从而提高了结构强度,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棉柔高强度混纺纱线,包括第二纱芯(9),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纱芯(9)的外部紧密设置有聚氯乙烯纤维(10),所述聚氯乙烯纤维(10)的内腔包覆有抗菌纤维丝(13),所述聚氯乙烯纤维(10)的外部紧密套设有内部包覆层(12),所述内部包覆层(12)的外部紧密设置有纳米弹性丝(11),所述内部包覆层(12)的外部紧密设置有耐磨棉纶纤维丝(15),所述纳米弹性丝(11)和耐磨棉纶纤维丝(15)的外部紧密包覆有纺丝纳米纤维膜(6),所述纺丝纳米纤维膜(6)的外部绞合缠绕有竹炭纤维(3),所述竹炭纤维(3)内腔的正中设置有第一纱芯(8),所述第一纱芯(8)的外部紧密设置有抗紫外线腈纶纤维丝(7),所述第一纱芯(8)的外部紧密设置有抗静电碳素导电纤维丝(14),所述竹炭纤维(3)的交叉处的外部固定栓接有苎麻纤维丝(4),所述竹炭纤维(3)的外部紧密包覆有外部包覆层(1),所述外部包覆层(1)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透气通孔(2),所述纺丝纳米纤维膜(6)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透气通孔(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棉柔高强度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炭纤维(3)的数量为两根,两根竹炭纤维(3)绞合缠绕在纺丝纳米纤维膜(6)的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棉柔高强度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气通孔(2)为圆形与内腔连通,并且均匀设置于外部包覆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琳高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世纪天虹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