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房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转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257771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楼房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转运装置,当施工员推动推手板在移动过程中,车轮的滚动与地面凹凸不平之间在移动过程中,两边的车轮板与上转板一和下转板二之间通过转轴可以转动,而且下转板二的中间通过传动板带动钩板,两边的钩板之间通过第二减震弹簧缓解了车轮给车厢的震动压力,当建筑材料在车厢内部时卸料,可以通过控制机板操作,启动转动机和第一升降机,这样车厢就会缓慢倾斜,然后再启动第二升降机使上部的升降板移动,这样降低了施工员的劳动强度,固定块呈现L形状这样保证升降板的平衡状态,同时避免了建筑材料进入升降板底部堆积。入升降板底部堆积。入升降板底部堆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楼房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转运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材料转运装置,具体是楼房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转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材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统称,可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结构材料包括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金属、砖瓦、陶瓷、玻璃、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装饰材料包括各种涂料、油漆、镀层、贴面、各色瓷砖、具有特殊效果的玻璃等,专用材料指用于防水、防潮、防腐、防火、阻燃、隔音、隔热、保温、密封等的材料,其中结构材料根据形状不同可分为板材、管状建材和杆状建,目前现有的材料转运装置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小型车在移动过程中,对车轮和车厢内部减震不够理想,与地面滚动时,产生的震动不利于材料的安全,而且还需要人工搬运材料浪费时间和体力,另外车厢内部加固整体不够稳定。
[0003]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楼房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转运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楼房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转运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楼房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转运装置,包括底座、车厢和车厢底板,所述底座的下部左右两端固定安装均有车轮,车轮的两端之间活动安装有动力轮,动力轮的左右两端之间与底座的下部固定安装有电机装置板,动力轮的一侧两端与车轮之间均固定安装有车轮板,车轮板的中间设置有圆形板,车轮板的左右两端之间与电机装置板通过转轴连接分别均上转板一和下转板二,且上转板一和下转板二与车轮板左右两端均转轴转动连接,下转板二的左右两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均有传动板,传动板的一侧两端与电机装置板的上部左右两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均有钩板,底座的右侧固定安装有连接板,连接板的右侧通过螺铨固定安装有推手板,推手板之间固定安装有控制机板,底座的上部左右两端固定安装均有减震装置,减震装置的内部左右两端设置有第一减震弹簧,第一减震弹簧的上部两端设置有挡板,减震装置的上部两端固定安装有缓冲板,减震装置的两端之间以及前后两端与底座上部的中间左侧靠近一端固定安装有转动机,转动机的上部前后两端活动安装均有第一升降机,第一升降机上部转动连接有转动装置,转动装置的前后两端与缓冲板通过转轴安装均有车厢底板,车厢底板的上部固定安装有升降装置板,升降装置板的内部左右两端开设有第二升降机,升降装置板的上部固定安装有车厢,车厢的底部与第二升降机的上部固定安装有升降板,车箱的左右两端以及上下两端固定安装分别有导柱和丝杆,导柱和丝杆的左右两端交接处安装均有加固板,导柱的上下两端与加固板之间活动安装均有滑动连接装置,丝杆的上下两端与加固板之间活动安装均有轴承板,丝杆的中间与车厢的外部表面中间活动安装有摇手,摇手的一端通过轴
承活动安装有主齿轮。
[000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钩板的两端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减震弹簧,且第二减震弹簧的数量有两个,分别在钩板的上下两端设置。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挡板的左右两端在减震装置的内部滑动连接均有滑槽。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板的左右两端下部与车厢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块,且固定块呈现L形状。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主齿轮的一侧啮合连接与丝杆的外部固定安装有次齿轮。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机、第一升降机、第二升降机、控制机板、电机装置板和转动机均与外部电源和单片机电性连接,且单片机的型号为:STC89C52。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一当施工员推动推手板在移动过程中,车轮的滚动与地面凹凸不平之间在移动过程中,两边的车轮板与上转板一和下转板二之间通过转轴可以转动,而且下转板二的中间通过传动板带动钩板,两边的钩板之间通过第二减震弹簧缓解了车轮给车厢的震动压力。
[0013]2一当车厢在受到一定的压力时,缓冲板在两边下部通过挡板在减震装置内部上下移动,挡板在滑槽和第一减震弹簧的缓冲作用下,提高了车厢内部的减震压力。
[0014]3‑
当建筑材料在车厢内部时卸料,可以通过控制机板操作,启动转动机和第一升降机,这样车厢就会缓慢倾斜,然后再启动第二升降机使上部的升降板移动,这样降低了施工员的劳动强度,固定块呈现L形状这样保证升降板的平衡状态,同时避免了建筑材料进入升降板底部堆积。
[0015]4‑
当建筑材料放入车厢内部是,通过摇手向左转动,带动主齿轮和次车轮滚动,次齿轮的内部丝杆在轴承板同步滚动下,两边的加固板就会随着丝杆和导柱向建筑材料加固,这样提高了车厢内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楼房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转运装置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楼房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转运装置中主视图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楼房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转运装置中底座下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楼房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转运装置中车厢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楼房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转运装置中车轮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楼房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转运装置中推手板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

减震装置、2

底座、3

车轮、4

连接板、5

推手板、6

缓冲板、7

转动机、8



升降机、9

转动装置、10

车厢底板、11

升降装置板、12

车厢、13

摇手、14

升降板、15

第二升降机、16

挡板、17

固定块、18

滑槽板、19

第一减震弹簧、20

第二减震弹簧、21

钩板、22

电机装置板、23

传动板、24

上转板一、25

车轮板、26

下转板二、27

导柱、28

滑动连接装置、29

加固板、30

丝杆、31

次齿轮、32

主齿轮、33

轴承板、34

动力轮、35

圆形板、36

控制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楼房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转运装置,包括底座(2)、车厢(13)和车厢(13)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的下部左右两端固定安装均有车轮(3),车轮(3)的两端之间活动安装有动力轮(34),动力轮(34)的左右两端之间与底座(2)的下部固定安装有电机装置板(22),动力轮(34)的一侧两端与车轮(3)之间均固定安装有车轮板(25),车轮板(25)的中间设置有圆形板(35),车轮板(25)的左右两端之间与电机装置板(22)通过转轴连接分别均上转板一(24)和下转板二(26),且上转板一(24)和下转板二(26)与车轮板(25)左右两端均转轴转动连接,下转板二(26)的左右两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均有传动板(23),传动板(23)的一侧两端与电机装置板(22)的上部左右两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均有钩板(21),底座(2)的右侧固定安装有连接板(4),连接板(4)的右侧通过螺铨固定安装有推手板(5),推手板(5)之间固定安装有控制机板(36),底座(2)的上部左右两端固定安装均有减震装置(1),减震装置(1)的内部左右两端设置有第一减震弹簧(19),第一减震弹簧(19)的上部两端设置有挡板(16),减震装置(1)的上部两端固定安装有缓冲板(6),减震装置(1)的两端之间以及前后两端与底座(2)上部的中间左侧靠近一端固定安装有转动机(7),转动机(7)的上部前后两端活动安装均有第一升降机(8),第一升降机(8)上部转动连接有转动装置(9),转动装置(9)的前后两端与缓冲板(6)通过转轴安装均有车厢底板(10),车厢底板(10)的上部固定安装有升降装置板(11),升降装置板(11)的内部左右两端开设有第二升降机(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伟吴康淼孔美琴王海斌潘青鹏毛钦辉贾桂莲
申请(专利权)人:天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