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颈用颈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4735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护颈用颈托,包括前套与后套,后套与前套上均开设有安装孔,后套上安装有对前套的位置进行调节的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固定于后套上的齿条,齿条的长度方向与安装孔的长度方向平行,调节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前套安装孔内的连接柱、与连接柱靠近后套的一端固定并与齿条啮合的大齿轮、与大齿轮远离连接柱一侧的表面固定的挡板、与连接柱远离后套的一端固定的卡托以及滑动安装于前套上的滑动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当颈部长度不同的患者使用该护颈用颈托时,只需推动滑动块并使得滑动块沿前套表面移动,以此使得前套与后套之间的相对距离得以调节,从而使得该护颈用颈托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使用需求,扩大了该护颈用颈托的适用范围。托的适用范围。托的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护颈用颈托


[0001]本技术涉及颈托
,具体涉及一种护颈用颈托。

技术介绍

[0002]颈托是颈椎病辅助治疗器具,能起到制动和保护颈椎、减少神经磨损、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并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尤其对颈椎间盘突出症、交感神经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更为适合。
[0003]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2235827U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医用颈托棉套,它包括前套与后套,前套及后套的周围均设置有松紧带,前套及后套均由弹性棉布片裁剪而成,前套套在颈托的前片内侧,后套套在颈托的后片内侧。
[0004]但专利技术人认为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前套采用棉布片制成,在制作完成后,前套的高度难以进行调节,而不同患者的颈部长度不同,颈部较长或较短的患者使用上述医用颈托棉套时,均会产生较强的不适应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便于对前套的高度进行调节,以此使得前套的高度与患者颈部相匹配,从而增强不同患者在使用上述医用颈托棉套时的舒适感,本技术提供一种护颈用颈托。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护颈用颈托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护颈用颈托,包括前套与后套,所述后套与前套上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后套上的安装孔与前套上的安装孔相对应,所述后套上安装有对前套的位置进行调节的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于后套上的齿条,所述齿条设置于后套靠近安装孔的位置上,所述齿条的长度方向与安装孔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前套安装孔内的连接柱、与连接柱靠近后套的一端固定并与齿条啮合的大齿轮、与大齿轮远离连接柱一侧的表面固定的挡板、与连接柱远离后套的一端固定的卡托以及滑动安装于前套上的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上设置有与卡托滑动连接的卡槽。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动块上安装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固定套设于卡托上的小齿轮、设置于滑动块上并与小齿轮啮合的定位槽、固定于滑动块上的弹性板体以及固定于弹性板体上的定位块,所述前套上贯穿开设有供定位块插接的插接孔。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块远离弹性板体一侧的横截面积大于定位块靠近弹性板体一侧的横截面积。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板体远离滑动块的一端向上翘起。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的横截面积大于大齿轮的横截面积。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套与后套之间形成喉结让位孔。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套的两端扣接。
[001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15]本技术中,当颈部长度不同的患者使用该护颈用颈托时,只需推动滑动块并使得滑动块沿前套表面移动,以此使得与大齿轮啮合的齿条以及与齿条固定的后套移动,直至前套与后套之间的相对距离得以调节,前套上的颈托与患者下颚抵接时停止调节,并将前套与后套进行固定即可,从而使得该护颈用颈托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使用需求,扩大了该护颈用颈托的适用范围;
[0016]本技术中,当前套与后套之间的相对距离调节完毕后,工作人员只需推动滑动块,使得小齿轮与滑动块上的定位槽相卡接,随后将弹性板体上的定位块与前套上的插接孔插接,即可对前套进行定位,增强前套与后套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中的调节组件与定位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中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中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1、前套;2、后套;3、调节组件;31、齿条;32、连接柱;33、大齿轮;34、挡板;35、卡托;36、滑动块;4、定位组件;41、小齿轮;42、定位槽;43、弹性板体;44、定位块;5、让位孔;6、安装孔;7、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如图1

4所示,一种护颈用颈托,包括前套1、后套2、调节组件3以及定位组件4。前套1一侧的表面与后套2一侧的表面贴合,前套1与后套2之间形成喉结让位孔5,以供患者喉结部位自由活动。后套2与前套1上均开设有安装孔6,后套2上的安装孔6与前套1上的安装孔6相对应,且后套2的两端扣接,以便患者将由前套1与后套2组成的颈托固定于头部。
[0024]调节组件3安装于后套2上,用于对前套1的位置进行调节,且调节组件3包括齿条31、连接柱32、大齿轮33、挡板34、卡托35以及滑动块36。齿条31与后套2远离前套1一侧的表面固定,齿条31设置于后套2靠近安装孔6的位置上,齿条31的长度方向与安装孔6的长度方向平行。连接柱32的横截面为圆形,连接柱32侧壁与安装孔6两侧的内壁滑移连接。大齿轮33的轴线与连接柱32的轴线重合,大齿轮33一侧的表面与连接柱32靠近后套2的一端固定,大齿轮33靠近后套2一侧的表面与后套2远离前套1一侧的表面贴合,且大齿轮33与齿条31啮合。挡板34的横截面为圆形,其轴线与连接柱32的轴线重合,挡板34远离前套1一侧的表面与大齿轮33远离连接柱32一侧的表面固定,且挡板34的横截面积大于大齿轮33的横截面积。卡托35的横截面为圆形,卡托35的纵截面呈T形,卡托35的轴线与连接柱32远离后套2的一端固定,卡托35远离连接柱32一侧的横截面积大于卡托35靠近连接柱32一侧的横截面积。滑动块36滑动安装于前套1上,滑动块36上设置有与卡托35滑动连接的卡槽7。
[0025]定位组件4安装于滑动块36上,定位组件4包括小齿轮41、定位槽42、弹性板体43以及定位块44。小齿轮41的轴线与连接柱32的轴线重合,小齿轮41固定套设于卡托35较小的圆周面上,定位槽42设置于滑动块36上,且定位槽42与小齿轮41啮合。弹性板体43一侧的侧
壁与滑动块36一侧的侧壁固定,弹性板体43采用具有塑料薄板制成,弹性板体43远离滑动块36的一端向上翘起,以此便于工作人员抬起弹性板体43。定位块44的一端与弹性板体43固定,前套1上贯穿开设有供定位块44插接的插接孔(图中未示出),且定位块44远离弹性板体43一侧的横截面积大于定位块44靠近弹性板体43一侧的横截面积。
[0026]本实施例的使用原理为:当颈部长度不同的患者使用该护颈用颈托时,只需推动滑动块36并使得滑动块36沿前套1表面移动,以此使得与大齿轮33啮合的齿条31以及与齿条31固定的后套2移动,直至前套1与后套2之间的相对距离得以调节,前套1上的颈托与患者下颚抵接时停止调节,并将前套1与后套2进行固定即可,从而使得该护颈用颈托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使用需求,扩大了该护颈用颈托的适用范围。当前套1与后套2之间的相对距离调节完毕后,工作人员只需推动滑动块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颈用颈托,包括前套(1)与后套(2),其特征是:所述后套(2)与前套(1)上均开设有安装孔(6),所述后套(2)上的安装孔(6)与前套(1)上的安装孔(6)相对应,所述后套(2)上安装有对前套(1)的位置进行调节的调节组件(3),所述调节组件(3)包括固定于后套(2)上的齿条(31),所述齿条(31)设置于后套(2)靠近安装孔(6)的位置上,所述齿条(31)的长度方向与安装孔(6)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调节组件(3)还包括设置于前套(1)安装孔(6)内的连接柱(32)、与连接柱(32)靠近后套(2)的一端固定并与齿条(31)啮合的大齿轮(33)、与大齿轮(33)远离连接柱(32)一侧的表面固定的挡板(34)、与连接柱(32)远离后套(2)的一端固定的卡托(35)以及滑动安装于前套(1)上的滑动块(36),所述滑动块(36)上设置有与卡托(35)滑动连接的卡槽(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护颈用颈托,其特征是:所述滑动块(3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苍发石江涛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丹赫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