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菌检测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24426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光菌检测用装置,包括检测壳体;所述的检测壳体的上部扣合有上盖体;所述的检测壳体的内腔和上盖体的内腔底部设有漫反射层;所述的漫反射层通过反射发光菌散发的微弱光线来强化发光菌散发的微弱光线。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检测壳体的内腔和上盖体的内腔底部设有的漫反射层能够有效的强化发光菌散发的微弱光线,使得发光菌检测感应装置更加容易接收光菌散发的微弱光线信号,使得检测的结果误差小、检测效果理想;检测壳体和上盖体的紧密扣合设置能够有效的防止外界光线进入装置内,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同时密闭的暗室能够有效抵挡外界影响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响。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光菌检测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光菌检测用装置,属于发光菌检测


技术介绍

[0002]发光菌诊断法,是指通过检测发光菌的发光强度反映检测体系中毒性或污染状况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发光细菌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能发出波长在450

490nm的蓝绿色可见光,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发光强度是恒定的,与外来受试物接触后,由于毒物具有抑制发光的作用,发光细菌的发光强度即有所改变,变化的程度与受试物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相关关系,同时与该物质的毒性大小有关。该方法检测污染物含量的检测范围比较大,灵敏度比较高,在较低浓度就可以检测到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毒性,且有毒物质仅干扰发光细菌的发光系统,具有快速、简便、灵敏、成本低、检测下限低等优点。
[0003]目前现有的发光菌检测用装置大多存在检测结果误差大、检测效果不理想和抗外界干扰因素能力低等问题。
[0004]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检测结果误差小、检测效果理想和抗外界干扰因素能力高的发光菌检测用装置。
[0006]一种优化方案,一种发光菌检测用装置,包括检测壳体;
[0007]所述的检测壳体的上部扣合有上盖体;
[0008]所述的检测壳体的内腔和上盖体的内腔底部设有漫反射层;
[0009]所述的漫反射层通过反射发光菌散发的微弱光线来强化发光菌散发的微弱光线;
[0010]所述的检测壳体包括暗室壳体;
[0011]所述的暗室壳体的上部设有扣合体;
[0012]所述的暗室壳体和扣合体的高度方向的中线重合设置;
[0013]所述的暗室壳体和扣合体的连接位置设有凹槽;
[0014]所述的凹槽设置于暗室壳体的上表面;
[0015]所述的凹槽环绕设置于扣合体的下部四周;
[0016]所述的暗室壳体的侧壁上设有螺纹孔;
[0017]所述的螺纹孔设有4个;
[0018]所述的螺纹孔与所述的检测孔(13)位于同一侧壁;
[0019]所述的螺纹孔用于固定发光菌检测感应装置。
[0020]进一步地,所述的上盖体包括上盖壳体;
[0021]所述的上盖壳体为底部和四周封闭的壳体结构;
[0022]所述的上盖壳体的口部设有凸槽。
[0023]进一步地,所述的暗室壳体的中间位置设有暗室孔;
[0024]所述的暗室孔与所述的扣合体连通设置。
[0025]进一步地,所述的凹槽的深度为1cm到5cm之间;
[0026]所述的凸槽的高度为1cm到5cm之间;
[0027]所述的凸槽的外壁与所述的凹槽的内壁贴合设置。
[0028]进一步地,所述的暗室孔的下部侧壁设有设有检测孔;
[0029]所述的检测孔与所述的暗室孔连通设置。
[0030]进一步地,所述的扣合体的中间位置设有悬置孔;
[0031]所述的悬置孔的深度小于所述的扣合体厚度;
[0032]所述的悬置孔的下部设有通孔;
[0033]所述的通孔与所述的暗室孔重合设置。
[0034]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35]本技术检测壳体的内腔和上盖体的内腔底部设有的漫反射层能够有效的强化发光菌散发的微弱光线,使得发光菌检测感应装置更加容易接收光菌散发的微弱光线信号,使得检测的结果误差小、检测效果理想;
[0036]检测壳体和上盖体的紧密扣合设置能够有效的防止外界光线进入装置内,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同时密闭的暗室能够有效抵挡外界影响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37]图1是本技术一种发光菌检测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2是本技术一种发光菌检测用装置的检测壳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9]图3是本技术一种发光菌检测用装置的上盖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0040]图中,1

检测壳体,2

上盖体,11

暗室壳体,12

扣合体,13

检测孔,14

凹槽,15

暗室孔,16

悬置孔,17

螺纹孔,21

上盖壳体,22

凸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42]实施例1如图1、2和3共同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菌检测用装置,包括检测壳体1和上盖体2,所述的上盖体2扣合于所述的检测壳体1的上部,所述的检测壳体1内放置有比色皿。
[0043]所述的检测壳体1包括暗室壳体11和扣合体12,所述的扣合体12设置于所述的暗室壳体11的上部,所述的暗室壳体11和扣合体12的高度方向的中线重合设置,所述的暗室壳体上表面面积大于所述的扣合体12的下表面面积。
[0044]所述的暗室壳体11和扣合体12的连接位置设有凹槽14,所述的凹槽14设置于暗室壳体11的上表面,所述的凹槽14环绕设置于扣合体12的下部四周,所述的凹槽14的深度为1cm到5cm之间。
[0045]所述的暗室壳体11的内部设有暗室孔15,所述的暗室孔15为盲孔结构,所述的暗室孔15设置于暗室壳体11的中间位置,所述的暗室孔15与所述的扣合体12连通设置。
[0046]所述的暗室孔15的底部侧壁上设有检测孔13,所述的检测孔13与所述的暗室孔15
连通设置。
[0047]所述的扣合体12的中间位置设有悬置孔16,所述的悬置孔16的深度小于所述的扣合体12厚度,所述的悬置孔16的下部设有通孔,所述的通孔与所述的暗室孔15重合设置,所述的通孔与所述的暗室孔15连通设置,所述的悬置孔16与所述的暗室孔15的中轴线重合设置,所述的悬置孔16的底面积大于所述的通孔上部平面面积。
[0048]所述的暗室壳体11的侧壁上设有螺纹孔17,所述的螺纹孔17设有4个,所述的螺纹孔17与所述的检测孔13位于同一侧壁,所述的螺纹孔17用于固定发光菌检测感应装置。
[0049]所述的上盖体2包括上盖壳体21和凸槽22,所述的上盖壳体21为底部和四周封闭的壳体结构,所述的凸槽22设置于上盖壳体21的口部,所述的凸槽22的能够插装入凹槽14的内腔,所述的凸槽22的高度为1cm到5cm之间,所述的凸槽22的外壁与所述的凹槽14的内壁贴合设置。
[0050]所述的上盖壳体21的内腔深度与所述的扣合体12的高度相同,所述的扣合体12套装于上盖壳体21的内腔。
[0051]所述的上盖壳体21的内腔底部设有漫反射层,所述的暗室孔15的内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菌检测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壳体(1);所述的检测壳体(1)的上部扣合有上盖体(2);所述的检测壳体(1)的内腔和上盖体(2)的内腔底部设有漫反射层;所述的漫反射层通过反射发光菌散发的微弱光线来强化发光菌散发的微弱光线;所述的暗室壳体(11)的侧壁上设有螺纹孔(17);所述的检测壳体(1)包括暗室壳体(11);所述的暗室壳体(11)的上部设有扣合体(12);所述的暗室壳体(11)和扣合体(12)的高度方向的中线重合设置;所述的暗室壳体(11)和扣合体(12)的连接位置设有凹槽(14);所述的凹槽(14)设置于暗室壳体(11)的上表面;所述的凹槽(14)环绕设置于扣合体(12)的下部四周;所述的螺纹孔(17)设有4个;所述的螺纹孔(17)与所述的检测孔(13)位于同一侧壁;所述的螺纹孔(17)用于固定发光菌检测感应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菌检测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盖体(2)包括上盖壳体(21);所述的上盖壳体(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恒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恒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