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24222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10:35
本申请涉及一种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及方法。该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包括介质平面、缓冲减振功能层、第一粘合功能层、动力单元、第二粘合功能层和消音减振功能层。缓冲减振功能层、第一粘合功能层、动力单元、第二粘合功能层和消音减振功能层依次层叠设置在介质平面上,各功能层之间都存在单独的用处,且环环相扣依次叠加最终实现平面消音减振的作用,解决了面发声因为声压过大或者低频幅度大引起的共振及杂音现象。度大引起的共振及杂音现象。度大引起的共振及杂音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及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平面发声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平面发声技术已经是声音应用的一种趋势,因为平面发声的技术优点有:不需要在平面上开孔、平面发声有效的缓解了多谱勒效应、结构简单、外观一致性强、密封性及防水效果好,可以很好的做到全屏模式的体验及音质感受。平面发声技术是未来实现平面音响化、平面音智能化、全面屏高品质音响的应用趋势。
[0003]但是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申请人发现现有平面发声接触的导体就是平面,当声压提高后,由于平面传递声音没有约束性,同时低频状态下振动幅度高,共振及噪音就会出现,这也是现有手机上依然采用扬声器而没有导入平面发声技术的主要是原因。因此急需一种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方法,以解决平面发声时产生的共振及噪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及方法。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其包括:介质平面;缓冲减振功能层,设置于介质平面上;第一粘合功能层,设置于缓冲减振功能层上;动力单元,设置于第一粘合功能层上;第二粘合功能层,设置于动力单元上;消音减振功能层,设置于第二粘合功能层上。
[0006]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缓冲减振功能层的材质为橡胶、硅胶或者气垫。
[0007]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缓冲减振功能层的厚度小于等于2mm。
[0008]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粘合功能层和第二粘合功能层的材质为粘合聚丙烯的胶粘剂。
[0009]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动力单元包括线性马达、压电陶瓷或激励器。
[0010]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消音减振功能层的主要材质包括玻璃棉、超厚EVA泡棉、纳米胶带、有机纤维材料、胶合板、硬质纤维板、橡胶垫或硅胶垫。
[0011]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消音减振功能层的厚度大于动力单元的厚度。
[0012]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加压件,其设置于消音减振功能层上,加压件设置为向消音减振功能层施加垂直的作用力,以使消音减振功能层紧密贴合动力单元。
[0013]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动力单
元的功率选择出对应的缓冲减振功能层,并将缓冲减振功能层直接贴合于介质平面上;于缓冲减振功能层上贴合第一粘合功能层;将动力单元贴合于第一粘合功能层上;于动力单元上贴合第二粘合功能层;根据消音的需求选择相应材质的消音减振功能层,并将消音减振功能层贴合于第二粘合功能层上。
[0014]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在选择消音减振功能层的材质时,将动力单元的引出导线与功放连接,通过调节功放的增益旋转按钮,来确定消音减振功能层的材质。
[0015]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有:
[0016]本申请的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及方法,其通过在介质平面上依次层叠设置缓冲减振功能层、第一粘合功能层、动力单元、第二粘合功能层和消音减振功能层,各功能层之间都存在单独的用处,且环环相扣依次叠加最终实现平面消音减振的作用,解决了面发声因为声压过大或者低频幅度大引起的共振及杂音现象。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21]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
[0022]请参阅图1,其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1包括介质平面2、缓冲减振功能层3、第一粘合功能层4、动力单元5、第二粘合功能层6和消音减振功能层7。介质平面2是振膜,主要是起振动发声的作用,其可以使用玻璃等。缓冲减振功能层3设置于介质平面2上。缓冲减振功能层3起到动力单元5与介质平面2之间的缓冲减振的作用。缓冲减振功能层3的材质为橡胶、硅胶或者气垫,例如单、双面带胶EVA、PE、CR、PU泡棉、PORON、带胶无纺布、绒纸以及复合型珍珠棉、EPP等。另外,缓冲减振功能层3的厚度根据产品的振动量来决定,最高不得超过2mm。
[0023]第一粘合功能层4设置于缓冲减振功能层3上,动力单元5设置于第一粘合功能层4上,换句话说,动力单元5通过第一粘合功能层4粘接在缓冲减振功能层3上。第一粘合功能层4的尺寸通常很薄,两边都具有粘合功能,其厚度大概只有10丝不到,如此不仅可以充分保证缓冲减振功能层3与动力单元5的粘合,还可以保证动力单元5对介质平面2作用的同时又保证了动力单元5的声压不受损耗。
[0024]承上所述,第一粘合功能层4的材质为粘合聚丙烯的胶粘剂,例如丁腈橡胶、异氰
酸酯、环氧/聚酯胺、有机硅树脂、胶/酚醛树脂、氯丁橡胶、聚氛酯像胶、聚乙烯烷基醚、丁腈橡胶/酚醛树脂、氯丁橡胶、聚氨酯橡胶、聚异丁烯、聚丙烤酸酯(烃化)等。动力单元5包括线性马达、压电陶瓷或激励器,其主要是提供声音的音源,直接将动力作用在介质平面2上,介质平面2就相当于音膜,通过振动幅度的变化来调节声压的大小。
[0025]第二粘合功能层6设置于动力单元5上,消音减振功能层7设置于第二粘合功能层6上,换句话说,消音减振功能层7通过第二粘合功能层6粘接在动力单元5上。消音减振功能层7是最外面的一层,也是最主要的消音及减振层,其厚度相对于前面的是最高的,也即消音减振功能层7的厚度大于动力单元5的厚度,具体的厚度可以根据动力单元产生的振动量来调节。消音减振功能层7的主要材质包括玻璃棉、超厚EVA泡棉、纳米胶带、有机纤维材料、胶合板、硬质纤维板、橡胶垫或硅胶垫。第二粘合功能层6与第一粘合功能层4相同,但不以此为限。
[0026]本实施例的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1通过在介质平面2上依次层叠设置缓冲减振功能层3、第一粘合功能层4、动力单元5、第二粘合功能层6和消音减振功能层7,各功能层之间都存在单独的用处,且环环相扣依次叠加最终实现平面消音减振的作用,解决了面发声因为声压过大或者低频幅度大引起的共振及杂音现象。
[0027]进一步的,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介质平面;缓冲减振功能层,设置于所述介质平面上;第一粘合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缓冲减振功能层上;动力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粘合功能层上;第二粘合功能层,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上;消音减振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粘合功能层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减振功能层的材质为橡胶、硅胶或者气垫。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减振功能层的厚度小于等于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合功能层和所述第二粘合功能层的材质为粘合聚丙烯的胶粘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包括线性马达、压电陶瓷或激励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平面消除杂音减振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减振功能层的主要材质包括玻璃棉、超厚EVA泡棉、纳米胶带、有机纤维材料、胶合板、硬质纤维板、橡胶垫或硅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倩颖路林胡金峰王银茂温建林朱海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