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搅拌桩墙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23844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1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搅拌桩墙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施工前准备,对施工区域内地表进行处理,保证场地平整;沟槽建设,进行沟槽开挖,并进行搅拌机定位;搅拌施工,采用三轴搅拌桩机进行施工,通过所述三轴搅拌桩机进行预搅下沉,下沉速度为0.5~1m/min;待到达设计深度后,开启灰浆泵,待浆液到达喷浆口后,提升所述搅拌桩机,实现同时所述搅拌桩机同时喷浆与提升,提升速度不大于1~2m/min;重复施工,实现“四喷四搅”工艺,保证水泥掺入量满足20~25%;H型钢插拔及回收,通过该方法进行搅拌桩墙的施工,可有效的保证邻近土体的稳定性,降低邻近地面沉降、房屋倾斜、道路裂损及地下设施移位等危害发生概率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提高施工效率。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搅拌桩墙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建设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搅拌桩墙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搅拌桩墙,即在水泥土桩内插入H型钢等,将承受荷载与防渗挡水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同时具有受力与抗渗两种功能的支护结构的围护墙,通常采用搅拌桩机在现场向一定深度进行钻掘,在钻掘的同时钻头处喷出水泥系强化剂与地基土反复混合搅拌,形成支护结构。
[0003]在现有技术中进行搅拌桩墙施工过程中,存在对周围邻近土体造成影响的,从而导致邻近地面沉降、房屋倾斜、道路裂损及地下设施移位等危害,且由于对邻近土体造成影响,还会对已成型搅拌桩墙的结构带来一定的危害。
[000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搅拌桩墙施工方法,通过该方法进行搅拌桩墙的施工,可有效的保证邻近土体的稳定性,降低邻近地面沉降、房屋倾斜、道路裂损及地下设施移位等危害发生概率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
[0006]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搅拌桩墙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步骤S1:施工前准备,对施工区域内地表进行处理,保证场地平整;
[0009]步骤S2:沟槽建设,进行沟槽开挖,并进行搅拌机定位;
[0010]步骤S3:搅拌施工,采用三轴搅拌桩机进行施工,通过所述三轴搅拌桩机进行预搅下沉,下沉速度为0.5~1m/min;待到达设计深度后,开启灰浆泵,待浆液到达喷浆口后,提升所述搅拌桩机,实现同时所述搅拌桩机同时喷浆与提升,提升速度不大于1~2m/min;重复施工,实现“四喷四搅”工艺,保证水泥掺入量满足20~25%;
[0011]步骤S4:H型钢插拔及回收。
[0012]在采用本方案所涉及的搅拌桩墙施工方法进行施工时,通过对施工地区进行处理,保证施工区域的平整度,从而保证在采用搅拌桩机进行施工时钻孔的垂直度,避免形成的桩体倾斜,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且在施工地区的处理过程中,对其他障碍物进行处理,可避免对施工区域造成阻碍,可有效的保证建筑废料的运输;在具体的搅拌桩施工过程中通过对所述搅拌施工方法进行控制,可有效的保证形成搞得搅拌桩体的稳定,通过下沉、提升以及“四喷四搅”工艺的控制,降低邻近地面沉降、房屋倾斜、道路裂损及地下设施移位等危害发生概率,实现施工效率的提升。
[001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14]S21:测量放样,按照设计施工图进行桩位放样,并做好临时标志;
[0015]S22:沟槽开挖;
[0016]S23:放置定位型钢,所述定位型钢包括第一定位型钢以及第二定位型钢;所述第一定位型钢垂直于所述沟槽的方向放置,所述第一定位型钢为多根,多根所述第一定位型钢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定位型钢平行于所述沟槽的方向放置,所述第二定位型钢位两根,分别位于所述沟槽的两侧。
[0017]进一步的,其中任意相邻的两根第一定位型钢与所述沟槽侧壁形成所述H型钢下落让位空间,所述让位空间均设置有用于实现H型钢定位的型钢定位卡。
[0018]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19]S31:三轴搅拌桩机定位,所述三轴搅拌桩机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100;
[0020]S32:水泥浆液制备,所述水泥浆的水灰比为1.5,包括:20%水泥,2%膨润土;
[0021]S33:搅拌施工。
[0022]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3的搅拌施工按跳槽双孔全套复搅式连接施工。
[002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3的搅拌施工按单侧挤压式连接施工。
[0024]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25]S41:表面处理,针对所述H型钢进行清洁处理,在清洁处理完成后,在所述H型钢表面涂刷减摩剂;
[0026]S42:H型钢插入及成型,将所述H型钢插入搅拌桩中,并采用槽钢实现所述H型钢与定位型钢的固定;
[0027]S43:H型钢回收,待搅拌桩墙硬化一段时间后,将所述H型钢拔起进行回收。
[0028]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3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29]S431:H型钢隔离,采用泡沫塑料对所述H型钢的露出段进行包覆;
[0030]S432:圈梁施工;
[0031]S433:待圈梁结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后,进行H型钢拔出;
[0032]S434:水泥浆液填充,采用6%~8%水泥浆液填充H型钢拔出后的对应位置。
[0033]进一步的,所述H型钢拔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34]利用卡盘连接H型钢,所述卡盘的一段于所述H型钢连接,所述卡盘的另一端设置有横担;
[0035]采用油顶与所述横担相互配合,实现所述H型钢的提升;
[0036]待所述H型钢提升至一定高度后,拆开所述卡盘与H型钢的连接关系,利用拔模机的楔卡配合所述油顶进行顶拔。
[0037]进一步的,在H型钢的拔出过程中,采用吊车与H型钢连接。
[0038]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39]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搅拌桩墙施工方法,通过该方法进行搅拌桩墙的施工,可有效的保证邻近土体的稳定性,降低邻近地面沉降、房屋倾斜、道路裂损及地下设施移位等危害发生概率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
[0040]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搅拌桩墙施工方法,针对于搅拌桩的施工方法改进,采用跳槽或者是挤压施工连接方法,进一步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避免了在施工过程中土体塌陷,影响施工效率;
[004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搅拌桩墙施工方法,采用该方法建筑的搅拌桩墙,特别适合于以黏土和粉细砂为主的软弱地层,挡水,防渗性能好,不必另设止水结构,且搅拌
机钻杆具有螺旋推进翼与搅拌翼相间设置的特点,随着钻掘和搅拌反复进行,可使水泥系强化剂与土得到充分搅拌,而且墙体全长无接缝,从而使它可比传统的连续墙具有更可靠的止水性,其渗透系数K可达10

7cm/s;
[0042]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搅拌桩墙施工方法,通过该方法的使用,其废土外运量远比其他工法为少,有效的降低了建筑成本;
[0043]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搅拌桩墙施工方法,通过H型钢的插拔与回收,在保证搅拌桩墙稳定性的同时,通过回收H型钢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4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4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004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跳槽双孔全套复搅式连接施工顺序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搅拌桩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施工前准备,对施工区域内地表进行处理,保证场地平整;步骤S2:沟槽建设,进行沟槽开挖,并进行搅拌机定位;步骤S3:搅拌施工,采用三轴搅拌桩机进行施工,通过所述三轴搅拌桩机进行预搅下沉,下沉速度为0.5~1m/min;待到达设计深度后,开启灰浆泵,待浆液到达喷浆口后,提升所述搅拌桩机,实现同时所述搅拌桩机同时喷浆与提升,提升速度不大于1~2m/min;重复施工,实现“四喷四搅”工艺,保证水泥掺入量满足20~25%;步骤S4:H型钢插拔及回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搅拌桩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21:测量放样,按照设计施工图进行桩位放样,并做好临时标志;S22:沟槽开挖;S23:放置定位型钢,所述定位型钢包括第一定位型钢以及第二定位型钢;所述第一定位型钢垂直于所述沟槽的方向放置,所述第一定位型钢为多根,多根所述第一定位型钢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定位型钢平行于所述沟槽的方向放置,所述第二定位型钢位两根,分别位于所述沟槽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搅拌桩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任意相邻的两根第一定位型钢与所述沟槽侧壁形成所述H型钢下落让位空间,所述让位空间均设置有用于实现H型钢定位的型钢定位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搅拌桩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31:三轴搅拌桩机定位,所述三轴搅拌桩机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100;S32:水泥浆液制备,所述水泥浆的水灰比为1.5,包括:20%水泥,2%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河山朱红伟蒋坤刘禹唐胜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隆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