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京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镍催化的烯烃不对称氢胺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23211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1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使用一种镍和配体组合催化实现对烯烃的不对称氢芳胺化、氢烷基胺化以及氢酰胺化,属于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在金属镍源、手性配体、氢源、添加剂等作用下,使烯烃与不同的胺源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以优异的对映选择性和良好的收率得到系列手性胺化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廉价的过渡金属镍作为催化剂,使用简单易得的烯烃和胺源作为原料,条件温和简单,官能团兼容性良好,操作简便。便。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镍催化的烯烃不对称氢胺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方法属于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使用镍和手性Biox配体组合催化实现烯烃的不对称氢芳胺化、氢烷基胺化以及氢酰胺化,得到三类重要的α

手性苄胺类中间体,适用面非常广泛。

技术介绍

[0002]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廉价金属氢催化如FeH、CoH和CuH开始受到合成化学家们的关注。镍廉价易得,具有多样性的氧化态,在偶联化学领域具有独特而广泛的应用,相应的NiH催化能实现来源易得烯烃的多样性、高附加值的转化,得到系列高附加值的产物。
[0003]手性胺以及衍生物在医药、农药和材料化学等领域中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类化合物。烯烃来源广泛、易制备,被广泛地用于各种有机合成中。近年来,从烯烃出发,利用金属氢催化的烯烃氢官能团化策略能快速地向分子中引入一系列的官能团,其中烯烃的催化不对称氢胺化是制备手性胺最简洁高效的方法之一。已报道的金属氢催化的不对称氢胺化主要有以下几条:
[0004]2013年,Buchwald课题组(S.Zhu,N.Nilji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镍催化烯烃的不对称氢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惰性气体中,将金属镍类催化剂、手性配体L*、氢源、添加剂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加入烯烃和胺源Ar

NO2、R2R3NOBz、中的一种,得到反应混合物,后处理纯化得到目标产物(或其对映体);其中,R1为烯烃的末端取代基,为氢原子、烷基、芳基、酯基、酰胺、胺基、保护的胺基、硅醚中的任一种;R2结构为芳基(Aryl)、烷基(Alkyl)或氢原子(H)中的一种;R3结构为芳基(Aryl)、烷基(Alkyl)或氢原子(H)中的一种;Ar为取代芳基或杂芳基;所述的手性配体L
*
为Biox配体,结构式为:或其对映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镍催化烯烃的不对称氢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路线1:路线1中的Ni(BF4)2·
6H2O为镍类催化剂四氟硼酸镍(II)六水合物,手性配体L*为或其对映体(MeO)3SiH为氢源三甲氧基硅烷,NaI为添加剂碘化钠,Zn为还原剂锌粉,AlF3为碱三氟化铝,toluene为溶剂甲苯;制备路线2:路线2中的NiCl2·
6H2O为镍类催化剂氯化镍(II)六水合物,手性配体L*为或其对映体(MeO)3SiH为氢源三甲氧基硅烷,NaI为添加剂碘化钠,THF为溶剂为四氢呋喃;制备路线3:
路线3中的NiCl2·
6H2O为镍类催化剂氯化镍(II)六水合物,手性配体L*为或其对映体(MeO)3SiH为氢源三甲氧基硅烷,NaI为添加剂1碘化钠,CH3OH为添加剂2甲醇,1,4

dioxane/THF为溶剂1,4

二氧六环/四氢呋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镍催化烯烃的不对称氢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r中芳基上的取代基为氢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烷氧基、含氟烷基、硫醚、酚羟基、酮、醛、酯基、胺基、保护的胺基、酰胺、芳环、杂芳基的任一种;杂芳基为吡啶、呋喃、噻吩、吡唑、吲哚中的任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镍催化烯烃的不对称氢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镍类催化剂是金属镍盐、氢源是硅氢或硼氢频哪醇硼烷或硼烷二甲硫醚、添加剂是碘的无机盐。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镍催化烯烃的不对称氢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路线1所述的镍催化烯烃的不对称氢芳胺化方法,在

10℃~40℃下和溶剂中,在金属镍类催化剂、手性配体L*、氢源、添加剂、还原剂、碱存在的条件下,烯烃和胺源反应1小时~48小时;所述的金属镍类催化剂、手性配体L*、氢源、添加剂、还原剂、碱、烯烃和胺源的摩尔比是(0

0.20):(0

0.30):(1.0

6.0):(0

3.0):(1.0

4.0):(1.0

4.0):(1.0

4.0):(1.0

4.0);所述的反应时间以检测反应完全为止。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镍催化烯烃的不对称氢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路线2所述的镍催化烯烃的不对称氢烷基胺化方法,在

10℃~40℃下和溶剂中,在金属镍类催化剂、手性配体L*、氢源、添加剂存在的条件下,烯烃和胺源反应1小时~48小时;所述的金属镍类催化剂、手性配体L*、氢源、添加剂、烯烃和胺源的摩尔比是(0

0.2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少林孟令普杨竞捷段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