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芯组件、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组件、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普及,对新能源汽车中动力电池的使用要求变得越来越高。特别是用户对动力电池的寿命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出租车、公交车,一般要求寿命在5年100万公里以上。然而,影响电池寿命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电池内电解液的含量。电池中充足的电解液可以保证电池的循环要求,减少电池析理现象的发生。而常规的软包电池由于生产工艺中抽真空的要求,往往无法在电池内部设计较多的电解液,使得电池在长寿命的要求中有所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0005]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芯组件,包括封装膜及封装于所述封装膜内的多个极芯组,所述极芯组之间串联以形成极芯串,每个所述极芯组含有至少一个极芯;至少两个相邻的极芯组之间设置有第一隔圈,所述第一隔圈与所述封装膜封接以将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封装膜及封装于所述封装膜内的多个极芯组,所述极芯组之间串联以形成极芯串,每个所述极芯组含有至少一个极芯;至少两个相邻的极芯组之间设置有第一隔圈,所述第一隔圈与所述封装膜封接以将所述封装膜内的容纳空间分隔成若干个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包括第一隔圈和与所述第一隔圈连接的封装膜,每个容纳腔中容纳有极芯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隔圈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储液槽,每个所述第一储液槽与第一隔圈两侧的其中一个容纳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液槽为从所述第一隔圈的外侧表面向所述第一隔圈的内部凹陷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圈的外侧表面包括连接面和位于连接面两侧的第一外侧表面和第二外侧表面,所述连接面与封装膜封接,所述第一外侧表面和第二外侧表面分别位于第一隔圈两侧的容纳腔中;所述第一外侧表面和/或第二外侧表面的部分区域向第一隔圈的内部凹陷以形成所述第一储液槽;所述第一储液槽内设置有多个加强筋,以将第一储液槽分隔成多个储液单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组的长度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极芯组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每个所述极芯组上设有用于引出电流且极性相反的两个电极引出部件,所述两个电极引出部件分别位于极芯组在第一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隔圈上设置有电极连接孔,在相邻两极芯组之间的两个电极引出部件极性相反,相邻两极芯组之间的两个电极引出部件串联,且连接部位位于相邻两极芯组之间的第一隔圈上的所述电极连接孔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的长度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极芯的厚度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极芯组内含有至少两个极芯,所述至少两个极芯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极芯之间为串联或并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极芯间为并联,每一极芯包括极芯主体以及与所述极芯主体电连接且极性相反的两个极耳片,所述两个极耳片分别位于所述极芯主体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并且相邻两极芯的极性相同的极耳片位于第一方向的同一侧,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电连接,以实现相邻两极芯并联;所述极芯组还包括位于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之间的极耳支撑件,所述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分别与所述极耳支撑件电连接;所述电极引出部件和与其极性相同的极耳片所电连接的其中一个极耳支撑件电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支撑件与电极引出部件和极耳片的连接部位分别处于极耳支撑件的不同表面上。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支撑件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一表面,所述两个第一表面分别面对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所述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分别与所述极耳支撑件的两个第一表面直接贴合。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连接的极耳支撑件为方形件;所述方形件包括两个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