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用于PC墙板的内窗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1710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可用于PC墙板的内窗模具,包括第一角模,所述第一角模的右端设置有下直边模,所述下直边模第二角模,所述第二角模的下半部设置有第一螺纹套管,所述第二角模的顶部设置有右直边模,所述右直边模的顶部设置有第三角模,所述第一角模的顶部设置有左直边模,所述左直边模的顶部设置有第四角模,所述第四角模的左半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套管,所述第四角模的右端设置有上直边模,本装置的大小能进行改变,使本装置适用更多的情况,且当混凝土凝固后,通过将本装置缩小,使本装置更容易取出,不会出现卡死情况。死情况。死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用于PC墙板的内窗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为一种可用于PC墙板的内窗模具。

技术介绍

[0002]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指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构件预制工厂生产完成,然后通过相应的运输方式运到施工现场,采用可靠的安装方式和安装机械将构件组装起来,成为具备使用功能的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式。与现场施工相比,预制装配式施工具有施工方便、工程进度快、对周围环境影响小且建筑构件的质量容易得到保证等优点,过去我国主要在工业建筑中应用的较多,近年来开始在民用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中采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预制装配式建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0003]预制装配式建筑中,带内窗的墙板构件形式较为复杂,内窗模具为设计难点,如果设计的不合理拆模不方便,内窗模具将被混凝土凝固后卡死,导致构件成型效果不好,且内窗尺寸多为不固定,如果无法进行大小调节,模具将大量浪费。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可用于PC墙板的内窗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PC墙板的内窗模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用于PC墙板的内窗模具,包括第一角模,所述第一角模的右端设置有下直边模,所述下直边模第二角模,所述第二角模的下半部设置有第一螺纹套管,所述第二角模的顶部设置有右直边模,所述右直边模的顶部设置有第三角模,所述第一角模的顶部设置有左直边模,所述左直边模的顶部设置有第四角模,所述第四角模的左半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套管,所述第四角模的右端设置有上直边模,所述第一角模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锥齿,所述第一锥齿的上部设置有第二锥齿,所述第一角模的左侧内壁中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锥齿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锥齿的右侧设置有第三锥齿,所述第三锥齿的右端设置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一角模的底部内壁中间设置有第二支撑杆。
[0006]优选的,所述左直边模的右侧表面底部设置有限位槽,所述第一角模的右侧内壁上部设置有限位块。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锥齿的右端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壁设置有三角卡块,所述第一角模的中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卡杆。
[0008]优选的,所述安装孔的中不是和只有安装槽,所述卡杆的中不是和只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底部设置有压力弹簧,所述压力弹簧套设在卡杆上。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有与第一螺纹杆和第二螺纹杆相配合的通槽。
[0010]优选的,所述下直边模和左直边模的中部设置有与第一螺纹杆和第二螺纹杆相配
合的的通孔,且第一螺纹杆和第二螺纹杆分别与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锥齿带动第二锥齿和第三锥齿同时转动,第二锥齿和第三锥齿设置同等大小,第二锥齿带动第一螺纹杆进行转动,第一螺纹杆带动第二螺纹杆套管向下移动,第二螺纹套管带动第四角模向下移动和上直边模向下移动,与此同时,第三锥齿带动第二螺纹杆转动,第二螺纹杆带动第一螺纹套管向左移动,带动第二角模向左移动,同时带动右直边模和第三角膜向左移动,从而将本装置的大小进行改变,使本装置适用更多的情况,且当混凝土凝固后,通过将本装置缩小,使本装置更容易取出,不会出现卡死情况。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第一角模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A处放大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第一角模侧视图;
[0016]图5为本技术转轴结构示意图;
[0017]图6为本技术B处放大图。
[0018]图中:1、第一角模;2、下直边模;3、第二角模;4、第一螺纹套管;5、右直边模;6、第三角模;7、左直边模;8、第四角模;9、第二螺纹套管;10、上直边模;11、第一锥齿;111、转轴;112、三角卡块;113、安装孔;114、卡杆;115、安装槽;116、压力弹簧;117、滑块;12、第二锥齿;13、第一支撑杆;14、第一螺纹杆;15、第三锥齿;16、第二支撑杆;17、第二螺纹杆;18、限位槽;19、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用于PC墙板的内窗模具,包括第一角模1,第一角模1的右端设置有下直边模2,下直边模2第二角模3,第二角模3的下半部设置有第一螺纹套管4,第二角模3的顶部设置有右直边模5,右直边模5的顶部设置有第三角模6,第一角模1的顶部设置有左直边模7,左直边模7的顶部设置有第四角模8,第四角模8的左半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套管9,第四角模8的右端设置有上直边模10,第一角模1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锥齿11,第一锥齿11的上部设置有第二锥齿12,第一角模1的左侧内壁中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杆13,第二锥齿1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螺纹杆14,第一锥齿11的右侧设置有第三锥齿15,第三锥齿15的右端设置有第二螺纹杆17,第一角模1的底部内壁中间设置有第二支撑杆16,转动第一锥齿11,第一锥齿11带动第二锥齿12和第三锥齿15同时转动,第二锥齿12和第三锥齿15设置同等大小,第二锥齿带动第一螺纹杆14进行转动,第一螺纹杆14在转动过程中带动第二螺纹套管9向下移动,且左直边模7和第一角模1和第四角模8之间滑动连接,第二螺纹套管9带动第四角模8向下移动,第四角膜8带动上直边模10向下移动,右直边
模5与第二角模3和第三角模6之间滑动连接,第三角模6向下移动,与此同时,第三锥齿15带动第二螺纹杆17转动,第二螺纹杆17带动第一螺纹套管4向左移动,下直边模2与第一角模1和第二角模3之间滑动连接,第一螺纹套管4带动第二角模3向左移动,同时带动右直边模5和第三角模6向左移动,从而将本装置的大小进行改变,使本装置适用更多的情况,且当混凝土凝固后,通过将本装置缩小,使本装置更容易取出,不会出现卡死情况。
[0021]其中,左直边模7的右侧表面底部设置有限位槽18,第一角模1的右侧内壁上部设置有限位块19,通过限位槽18与限位块19相配合,限制左直边模7的移动距离,且本模具的各个角模和直边模之间均采用此种方式进行位置的限定,避免各个直边模脱离角模;
[0022]第一锥齿11的右端设置有转轴111,转轴111的外壁设置有三角卡块112,第一角模1的中部设置有安装孔113,安装孔113内设置有卡杆114,安装孔113的中不是和只有安装槽115,卡杆114的中不是和只有滑块117,滑块117的底部设置有压力弹簧116,压力弹簧116套设在卡杆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用于PC墙板的内窗模具,包括第一角模(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模(1)的右端设置有下直边模(2),所述下直边模(2)第二角模(3),所述第二角模(3)的下半部设置有第一螺纹套管(4),所述第二角模(3)的顶部设置有右直边模(5),所述右直边模(5)的顶部设置有第三角模(6),所述第一角模(1)的顶部设置有左直边模(7),所述左直边模(7)的顶部设置有第四角模(8),所述第四角模(8)的左半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套管(9),所述第四角模(8)的右端设置有上直边模(10),所述第一角模(1)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锥齿(11),所述第一锥齿(11)的上部设置有第二锥齿(12),所述第一角模(1)的左侧内壁中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杆(13),所述第二锥齿(1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螺纹杆(14),所述第一锥齿(11)的右侧设置有第三锥齿(15),所述第三锥齿(15)的右端设置有第二螺纹杆(17),所述第一角模(1)的底部内壁中间设置有第二支撑杆(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用于PC墙板的内窗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直边模(7)的右侧表面底部设置有限位槽(18),所述第一角模(1)的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望冯淼李亚清冯峰峰郑晓峰钟鸣梁祖鹏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工润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