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多根导线的弹性编织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0756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有多根导线的弹性编织带,导线为波浪形,多根导线相平行设置,导线的波峰伸入与其相邻的导线的一对波谷之间,导线的波谷伸入与其相邻的导线的一对波峰之间,编织线为弹性纤维,多根编织线相平行设置且不相接触,编织线自导线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且于导线上形成缠绕结构用于带动导线沿编织线拉伸方向产生位移,一根导线上位于其波峰和波谷之间设有二根编织线,且非边侧的编织线穿过二根相邻的导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编织线本身具有弹性,结合呈波浪形的导线,编织带具有较好的弹性拉伸性能,且网状编织结构的设计,可以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而且有利于降低材料成本和整体重量,使产品更加轻便。使产品更加轻便。使产品更加轻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有多根导线的弹性编织带


[0001]本技术涉及导线
,尤其涉及一种含有多根导线的弹性编织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穿戴市场的兴起,智能服装中添加信号采集装置、智能加热保暖功能、智能体检功能、智能按摩保健功能及辅助电极等结构成为智能化服装的主流产品,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智能型服装的应用过程中,通常需要在服装内部将各个功能模块通过导线连接起来,比如电池、控制开关、加热片等功能器件必须通过导线连接起来才能形成智能效果。
[0003]传统的电线包括电芯和位于电芯外围的绝缘层,电芯和绝缘层均不具备拉伸能力,在其应用到智能服装中后,服装本身可能会在不同的体态、运动时进行拉伸或压缩,不具拉伸能力的电线可能会发生破损、漏电,甚至断裂而无法使用的情况;而目前在智能服装领域,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导线连接通常使用硅胶导线或者TPE导线,采用这两类导线进行各功能模块的连接,虽然其较一般的导线柔软,但仍然无法和服装面料同步拉伸,并且其直径较大、易损坏,影响智能服装的穿着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多根导线的弹性编织带,编织线本身具有弹性,结合呈波浪形的导线,增强了编织带的拉伸性能,且网状编织结构可以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还有利于降低材料成本和整体重量,使产品更加轻便。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有多根导线的弹性编织带,包括导线和编织线,所述导线为波浪形,多根所述导线相平行设置且不相接触,所述导线的波峰伸入与其相邻的导线的一对波谷之间,所述导线的波谷伸入与其相邻的导线的一对波峰之间,所述编织线为弹性纤维,多根所述编织线相平行设置且不相接触,所述编织线自导线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且于导线上形成缠绕结构用于带动导线沿编织线拉伸方向产生位移,一根所述导线上位于其波峰和波谷之间设有二根编织线,且位于非边侧处的一根编织线穿过二根相邻排列的导线。
[0006]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编织线由氨纶纤维制成。
[0007]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编织线为弹性纤维经并捻制成,其于导线两侧为并捻,且于导线处由不并捻弹性纤维对导线绞合。
[0008]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导线包括绝缘层和电芯,所述电芯包裹于绝缘层内,该电芯由多根导电丝经合股制成。
[0009]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导电丝的直径为0.035

0.08mm。
[0010]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导电丝为十五至五十根。
[0011]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绝缘层为特氟龙材质;多个所述绝缘层具有不同的标识。
[0012]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导线为四至十根。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通过及N+1根编织线于N根导线的交汇处形成缠绕结构形成网状编织结构,可以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而且有利于降低材料成本和整体重量,使产品更加轻便,还可以增加美观;
[0015]2.编织线本身具有弹性,结合呈波浪形的导线,增强了编织带的拉伸性能;
[0016]3.多根导电丝、抗拉的绝缘层合股而成,使得导电线的抗拉强度大大提高,且导线经过反复伸缩弯曲时不容易发生断裂,提高了编织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被拉伸时的结构图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中A处的缠绕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1中B处的缠绕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导线的径向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3]如图1至5所示,一种含有多根导线的弹性编织带,包括导线1和编织线2,导线1为波浪形,多根导线1相平行设置且不相接触,本技术中具有四根导线,在相邻的一对导线中,一根导线1的波峰伸入与其相邻的另一根导线1的一对波谷之间,一根导线1的波谷伸入与其相邻的另一根导线1的一对波峰之间,编织线2为弹性纤维,多根编织线2相平行设置且不相接触,编织线2自导线1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且于导线1上形成缠绕结构用于带动导线1沿编织线2拉伸方向产生位移,一根导线1上位于其波峰和波谷之间设有二根编织线2,且非边侧的编织线2穿过二根相邻的导线1,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边侧的两根导线上,其远离中间处导线的波峰或波谷上,被编织线缠绕定位,例如编织线可通过在与导线交汇处进行分撵形成第一编织线2a和第二编织线2b共同绞合缠绕导线、而在非导线处进行并捻,从而实现缠绕结构;如图4所示,非边侧处的一根编织线依次穿过一根导线的波峰旁侧处和另一根导线的波谷旁侧处,编织线亦可通过在与导线交汇处进行分撵缠绕导线、而在非导线处进行并捻从而将二根相邻的导线定位差绕,在本技术中,编织线本身具有弹性,结合呈波浪形的导线,使得编织带具有较好的弹性拉伸性能,通过五根编织线将四根导线编织成网状结构,形成编织带,网状编织结构的设计,可以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而且有利于降低材料成本和整体重量,使产品更加轻便,还可以增加美观,并根据实际生产需求控制编织密度,调整编织带的伸缩能力,如增加或减少导电线材的数量。
[0024]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编织线2由氨纶纤维制成,具体可为由二根或多跟氨纶丝经并捻制成,其于导线1两侧处为并捻,且于其与导线1的交汇处由不并捻弹性纤维对导线1绞合。本技术的编织方法为,首先将弹性纤维拉伸,在拉伸状态上将其并捻,并在导线处对导线进行缠绕,编织完成后,去除施加于弹性纤维上的拉力,弹性纤维收缩,即形成本技术的如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当施加外力时,弹性纤维被拉伸带动导线产生横
向位移,导线的波峰波谷之间间距变小,形成如图2所示状态。
[0025]如图5所示,导线1包括绝缘层11和电芯12,电芯12包裹于绝缘层11内,该电芯12由多根导电丝经合股制成,导电丝的直径为0.035

0.08mm,导电丝为十五至五十根。
[0026]绝缘层11为特氟龙材质,多个绝缘层11具有不同的标识,例如可以具有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如白色、红色、蓝色等,将其包覆于电芯外侧形成绝缘层,具有耐腐蚀、耐高温等优点,其耐压强度为3000VAC/MIN,耐受温度可达200℃。
[0027]本技术由多根导电丝、抗拉的绝缘线合股而成,使得导电线的抗拉强度大大提高,且导电层经过反复伸缩弯曲时不容易发生断裂,提高了编织带的使用寿命。
[0028]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有多根导线的弹性编织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线和编织线,所述导线为波浪形,多根所述导线相平行设置且不相接触,所述导线的波峰伸入与其相邻的导线的一对波谷之间,所述导线的波谷伸入与其相邻的导线的一对波峰之间,所述编织线为弹性纤维,多根所述编织线相平行设置且不相接触,所述编织线自导线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且于导线上形成缠绕结构用于带动导线沿编织线拉伸方向产生位移,一根所述导线上位于其波峰和波谷之间设有二根编织线,且非边侧的编织线穿过二根相邻的导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多根导线的弹性编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线由氨纶纤维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有多根导线的弹性编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线为弹性纤维经并捻制成,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玉和王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泰克银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