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疲劳电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92933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51
一种耐疲劳电连接装置,包括承力索电连接线夹、接触线电连接线夹、电连接线,所述电连接线上端通过承力索电连接线夹与承力索固定连接,电连接线下端通过接触线电连接线夹与接触线固定连接;在靠近承力索电连接线夹的电连接线上套装有第一护线套,所述第一护线套通过第一固定线夹与承力索固定连接;在靠近接触线电连接线夹的电连接线上套装有第二护线套,所述第二护线套通过第二固定线夹与接触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转移电连接线的疲劳源,在振动工况下,使电连接线压接受损截面处的径向振动幅度减至最小,并利用护套的材料弹性,增强电连接线未受损截面固定处线索径向的刚性和轴向的弹性,提高电连接线固定处的耐疲劳性能。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疲劳电连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耐疲劳电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连接装置做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供电系统中的电气连接装置,具有重要作用。电连接装置由接触线电连接线夹、承力索电连接线夹、电连接线组成。根据线路运营情况反馈,电连接装置的机械失效型式为电连接线在电连接线夹出线处疲劳断线失效,断线原因主要为电连接线夹在夹持固定电连接线后,电连接线压接部分的截面受到一定损伤,降低了电连接线的耐疲劳性能,加之受振动工况作用,电连接线固定处产生弯曲疲劳,引起电连接线断丝断股直至断线,影响行车安全,并导致大修周期缩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耐疲劳电连接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疲劳电连接装置,包括承力索电连接线夹、接触线电连接线夹、电连接线,所述电连接线上端通过承力索电连接线夹与承力索固定连接,电连接线下端通过接触线电连接线夹与接触线固定连接;在靠近承力索电连接线夹的电连接线上套装有第一护线套,所述第一护线套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疲劳电连接装置,包括承力索电连接线夹(1)、接触线电连接线夹(2)、电连接线(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线(3)上端通过承力索电连接线夹(1)与承力索(8)固定连接,电连接线(3)下端通过接触线电连接线夹(2)与接触线(9)固定连接;在靠近承力索电连接线夹(1)的电连接线(3)上套装有第一护线套(4),所述第一护线套(4)通过第一固定线夹(5)与承力索(8)固定连接;在靠近接触线电连接线夹(2)的电连接线(3)上套装有第二护线套(6),所述第二护线套(6)通过第二固定线夹(7)与接触线(9)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疲劳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线套(4)、第二护线套(6)的结构相同,均由直线段(10)及弯曲段(11)构成,所述直线段(10)的两端分别具有凸沿(12);所述第一固定线夹(5)的上端夹持在承力索(8)上、下端夹持在第一护线套(4)的直线段(10)上,且第一固定线夹(5)的下端位于所述凸沿(12)之间;所述第二固定线夹(7)上端夹持在第二护线套(6)的直线段(10)上、下端夹持在接触线(9)上,且第二固定线夹(7)的上端位于所述凸沿(12)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耐疲劳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线夹(5)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板(5

1)及第一螺栓副(5

2),所述第一夹板(5

1)上端内侧具有第一圆弧槽(5
‑1‑
1)、下端内侧具有第二圆弧槽(5
‑1‑
2)、中央具有第一安装孔(5
‑1‑
3);所述第一螺栓副(5

2)穿过第一安装孔(5
‑1‑
3)将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夹板(5

1)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圆弧槽(5
‑1‑
1)夹持承力索(8)、第二圆弧槽(5
‑1‑
2)夹持第一护线套(4)的直线段(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耐疲劳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天文张旭峰豆雯林建李晓军卓朋信周鹏波楚晓龙郭如飞李望吴进桐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