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脱落型混泥土井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8944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市政设施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防脱落型混泥土井圈,包括井圈,所述井圈的内侧壁设置有加固机构,井圈的顶端内侧壁开设有数量为四个的缺槽,所述缺槽的内腔底壁固定安装有立杆,井圈的顶端活动连接有井盖,所述井盖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数量为四个且分别活动连接于四个所述立杆外侧的连接环。该防脱落型混泥土井圈,具备防止井盖脱落的优点,解决了有技术中的井圈大多都是利用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且结构设计较为简单,多依靠井盖自身的重量压在井圈上进行定位,当负载较大的车辆经过时容易产生振动,剧烈的振动可能造成井圈与井盖之间发生偏移,甚至还会出现井盖脱落井圈的现象,因此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的问题。因此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的问题。因此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脱落型混泥土井圈


[0001]本技术涉及市政设施
,具体为一种防脱落型混泥土井圈。

技术介绍

[0002]市政设施是指由政府、法人、或公民出资建造的公共设施,一般指规划区内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城市道路(含桥梁)、城市轨道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道路照明、工业垃圾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处理设备、场地等设施及附属设施,其中井圈也是市政设施之一。
[0003]现有技术中的井圈大多都是利用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且结构设计较为简单,多依靠井盖自身的重量压在井圈上进行定位,当负载较大的车辆经过时容易产生振动,剧烈的振动可能造成井圈与井盖之间发生偏移,甚至还会出现井盖脱落井圈的现象,因此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故而提出一种防脱落型混泥土井圈来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脱落型混泥土井圈,具备防止井盖脱落的优点,解决了有技术中的井圈大多都是利用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且结构设计较为简单,多依靠井盖自身的重量压在井圈上进行定位,当负载较大的车辆经过时容易产生振动,剧烈的振动可能造成井圈与井盖之间发生偏移,甚至还会出现井盖脱落井圈的现象,因此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脱落型混泥土井圈,包括井圈,所述井圈的内侧壁设置有加固机构,井圈的顶端内侧壁开设有数量为四个的缺槽,所述缺槽的内腔底壁固定安装有立杆,井圈的顶端活动连接有井盖,所述井盖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数量为四个且分别活动连接于四个所述立杆外侧的连接环,所述缺槽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与连接环相卡接的限位机构,立杆的顶端设置有密封机构;
[0008]限位机构包括安装箱,所述缺槽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安装箱,所述安装箱的内腔靠近井盖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弹簧,相邻两个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均与第一活动块固定连接,四个所述第一活动块的内侧壁均固定安装有分别一端贯穿四个安装箱并延伸至四个连接环内侧的限位杆,所述安装箱的顶端螺纹连接有一端贯穿并延伸至安装箱内侧的螺丝杆,所述螺丝杆的底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活动块。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0]该防脱落型混泥土井圈,通过设置有限位机构,可以对井圈上方的井盖进行固定,从而可有效的避免剧烈的振动可能造成井圈与井盖之间发生偏移,甚至还会出现井盖脱落井圈的现象,同时还设置有加固机构,能够提升井圈的承载能力,可以有效的防止井圈内壁出现混凝土脱落的现象,配合密封机构的使用,可对安装箱、连接环和立杆进行密封防护,
防止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锈蚀等情况。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2]进一步,所述加固机构包括弧形块,所述井圈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数量为四个的弧形块,单个所述弧形块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数量为两个且一端延伸至井圈内部的锚杆。
[00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有弧形块和锚杆,可提升井圈的承载能力,可以有效的防止井圈内壁出现混凝土脱落的现象。
[0014]进一步,所述密封机构包括凹槽,所述立杆的顶端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一端延伸至凹槽顶端的竖杆,所述竖杆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密封块,密封块位于螺丝杆的上方,且密封块的外侧与相邻缺槽的内侧壁相接触。
[001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置有密封机构,可对安装箱、连接环和立杆进行密封防护,防止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锈蚀等情况,延长了安装箱、连接环和立杆的使用寿命。
[0016]进一步,所述凹槽的内腔底端固定安装有与竖杆底端相互吸附的磁铁,所述立杆为圆柱形铁杆。
[00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通过磁铁与铁杆的相互吸附,可增强了密封块在固定时的稳固性,使得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易出现脱落的现象。
[0018]进一步,四个所述第二活动块的内侧分别与四个所述第一活动块的外侧相接触,所述第一活动块与第二活动块相互接触的一面均呈倾斜设置。
[00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第一活动块和第二活动块进行限定,使得第二活动块在向下移动时能够挤压第一活动块。
[0020]进一步,所述连接环远离井盖的一端开设有与限位杆相适配的限位槽,限位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限位杆。
[002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置有限位槽,使得在使用的过程中可通过限位杆活动连接与限位槽的内部,从而可对井圈进行限位和固定,防止出现脱落等现象。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A处放大图;
[0024]图3为本技术井盖俯视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加固机构俯视图。
[0026]图中:1、井圈;2、加固机构;21、弧形块;22、锚杆;3、缺槽;4、立杆;5、连接环;6、限位机构;61、安装箱;62、弹簧;63、第一活动块;64、限位杆;65、螺丝杆;66、第二活动块;7、密封机构;71、凹槽;72、竖杆;73、密封块;8、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实施例中,由图1

4给出,一种防脱落型混泥土井圈,包括井圈1,井圈1的内侧壁设置有加固机构2,加固机构2包括弧形块21,井圈1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数量为四个的弧形块21,单个弧形块21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数量为两个且一端延伸至井圈1内部的锚杆22,井圈1的顶端内侧壁开设有数量为四个的缺槽3,缺槽3的内腔底壁固定安装有立杆4,井圈1的顶端活动连接有井盖8,井盖8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数量为四个且分别活动连接于四个立杆4外侧的连接环5,缺槽3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与连接环5相卡接的限位机构6,立杆4的顶端设置有密封机构7,密封机构7包括凹槽71,立杆4的顶端开设有凹槽71,凹槽71的内腔底端固定安装有与竖杆72底端相互吸附的磁铁,立杆4为圆柱形铁杆,凹槽7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一端延伸至凹槽71顶端的竖杆72,竖杆72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密封块73,密封块73位于螺丝杆65的上方,且密封块73的外侧与相邻缺槽3的内侧壁相接触;限位机构6包括安装箱61,缺槽3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安装箱61,安装箱61的内腔靠近井盖8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弹簧62,相邻两个弹簧62的另一端均与第一活动块63固定连接,安装箱61的内腔左右侧均与导向杆固定连接,导向杆位于第一活动块63的下方,第一活动块63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滑套,滑套滑动连接于导向杆的外部,四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脱落型混泥土井圈,包括井圈(1),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圈(1)的内侧壁设置有加固机构(2),井圈(1)的顶端内侧壁开设有数量为四个的缺槽(3),所述缺槽(3)的内腔底壁固定安装有立杆(4),井圈(1)的顶端活动连接有井盖(8),所述井盖(8)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数量为四个且分别活动连接于四个所述立杆(4)外侧的连接环(5),所述缺槽(3)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与连接环(5)相卡接的限位机构(6),立杆(4)的顶端设置有密封机构(7);限位机构(6)包括安装箱(61),所述缺槽(3)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安装箱(61),所述安装箱(61)的内腔靠近井盖(8)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弹簧(62),相邻两个所述弹簧(62)的另一端均与第一活动块(63)固定连接,四个所述第一活动块(63)的内侧壁均固定安装有分别一端贯穿四个安装箱(61)并延伸至四个连接环(5)内侧的限位杆(64),所述安装箱(61)的顶端螺纹连接有一端贯穿并延伸至安装箱(61)内侧的螺丝杆(65),所述螺丝杆(65)的底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活动块(6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脱落型混泥土井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机构(2)包括弧形块(21),所述井圈(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洪福周红艳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协力市政设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