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单独断相控制电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18335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单独断相控制电路,包括场效应管、电池、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三相驱动芯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设计了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单独断相控制电路,利用三相驱动芯片的二级充电泵电压,结合断相场效应管的单独驱动实现单独切断某一相线的功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需要额外的单个或多个断相集成芯片,节省了成本。节省了成本。节省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单独断相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
,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单独断相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市场上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相线切断的技术,大多数是采用集成芯片来实现。但往往实现断相功能的集成芯片,存在价格高、相线切断的通道数量不够、不能单独断开某一相等缺点。
[0003]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单独断相控制电路,能够低成本的实现某一相线的单独切断。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单独断相控制电路,能够低成本的实现某一相线的单独切断。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单独断相控制电路,包括场效应管、电池、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三相驱动芯片,三相驱动芯片的二级充电泵高压CH2引脚与二极管一的阳极连接,二极管一的阴极分四路分别与电容三的一端、电容四的一端、电阻一的一端以及三极管一的发射极连接,电容三的另一端分五路分别与电池正极、三相驱动芯片的VS1引脚、场效应管一的漏极、场效应管二的漏极以及场效应管三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一的源极分三路分别与场效应管四的漏极、稳压管一的阳极以及相分离场效应管一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二的源极分三路分别与场效应管五的漏极、稳压管二的阳极以及相分离场效应管二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三的源极分三路分别与场效应管六的漏极、稳压管二的阳极以及相分离场效应管三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四的源极、场效应管五的源极、场效应管六的源极接地,相分离场效应管一的源极、相分离场效应管二的源极、相分离场效应管三的源极分别与电机的三相连接,相分离场效应管一的门极分三路分别与电阻六的一端、电阻九的一端以及稳压管一的阴极连接,相分离场效应管二的门极分三路分别与电阻七的一端、电阻十二的一端以及稳压管二的阴极连接,相分离场效应管三的门极分三路分别与电阻八的一端、电阻十五的一端以及稳压管三的阴极连接,电阻九的另一端与断相场效应管一的漏极连接,断相场效应管一的门极串联电阻十后,与电阻十一的一端连接,电阻十一的另一端、断相场效应管一的源极接地,电阻十二的另一端与断相场效应管二的漏极连接,断相场效应管二的门极串联电阻十三后,与电阻十四的一端连接,电阻十四的另一端、断相场效应管二的源极接地,电阻十五的另一端与断相场效应管三的漏极连接,断相场效应管三的门极串联电阻十六后,与电阻十七的一端连接,电阻十七的另一端、断相场效应管三的源极接地,电阻六的另一端与二极管二的阴极连接,电阻七的另一端与二极管三的阴极连接,电阻八的另一端与二极管四的阴极连接,二极管二的阳极分三路分别与三极管一的集电极、二极管三的阳极以及二极管四的阳极连接,三极管一的基极分
三路分别与电容四的另一端、电阻一的另一端、电阻二的一端连接,电阻二的另一端分两路分别与电阻三的一端以及电容五的一端连接,电容五的另一端接地,电阻三的另一端与三极管二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二的基极分两路分别与电阻四的一端以及电阻五的一端连接,电阻五的另一端、三极管二的发射极接地,电阻四的另一端与三相驱动芯片的APC引脚连接,三相驱动芯片的GND引脚、电池负极接地。
[0006]所述的三相驱动芯片的二级充电泵高压CH2引脚与二级充电泵低压CL2引脚之间串联电容二,所述的三相驱动芯片的一级充电泵高压CH1引脚与一级充电泵低压CL1引脚之间串联电容一。
[0007]所述的三相驱动芯片的型号为TLE9183。
[0008]所述的相分离场效应管一、相分离场效应管二、相分离场效应管三的型号为IAUA180N04S5N012。
[0009]所述的断相场效应管一、断相场效应管二、断相场效应管三的型号为BSS138N。
[0010]所述的二极管一、二极管二、二极管三、二极管四的型号为BAS16。
[0011]所述的稳压管一、稳压管二、稳压管三的型号为BZB784

C12。
[0012]所述的三极管一为PNP型三极管,型号为BC856B。
[0013]所述的三极管二为NPN型三极管,型号为BC847B。
[0014]本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设计了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单独断相控制电路,利用三相驱动芯片的二级充电泵电压,结合断相场效应管的单独驱动实现单独切断某一相线的功能。本技术不需要额外的单个或多个断相集成芯片,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17]参见图1,本技术是一种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单独断相控制电路,包括场效应管、电池、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三相驱动芯片,三相驱动芯片1的二级充电泵高压CH2引脚与二极管一D1的阳极连接,二极管一D1的阴极分四路分别与电容三C3的一端、电容四C4的一端、电阻一R1的一端以及三极管一Q10的发射极连接,电容三C3的另一端分五路分别与电池正极KL30、三相驱动芯片1的VS1引脚、场效应管一Q1的漏极、场效应管二Q2的漏极以及场效应管三Q3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一Q1的源极分三路分别与场效应管四Q4的漏极、稳压管一D5的阳极以及相分离场效应管一Q7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二Q2的源极分三路分别与场效应管五Q5的漏极、稳压管二D6的阳极以及相分离场效应管二Q8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三Q3的源极分三路分别与场效应管六Q6的漏极、稳压管二D6的阳极以及相分离场效应管三Q9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四Q4的源极、场效应管五Q5的源极、场效应管六Q6的源极接地,相分离场效应管一Q7的源极、相分离场效应管二Q8的源极、相分离场效应管三Q9的源极分别与电机的三相连接,相分离场效应管一Q7的门极分三路分别与电阻六R6的一端、电阻九R9的一端以及稳压管一D5的阴极连接,相分离场效应管二Q8的门极分三路分别与电阻七R7的一端、电阻十二R12的一端以及稳压管二D6的阴极连接,相分离场效应管三Q9的门极分三
路分别与电阻八R8的一端、电阻十五R15的一端以及稳压管三D7的阴极连接,电阻九R9的另一端与断相场效应管一Q12的漏极连接,断相场效应管一Q12的门极串联电阻十R10后,与电阻十一R11的一端连接,电阻十一R11的另一端、断相场效应管一Q12的源极接地,电阻十二R12的另一端与断相场效应管二Q13的漏极连接,断相场效应管二Q13的门极串联电阻十三R13后,与电阻十四R14的一端连接,电阻十四R14的另一端、断相场效应管二Q13的源极接地,电阻十五R15的另一端与断相场效应管三Q14的漏极连接,断相场效应管三Q14的门极串联电阻十六R16后,与电阻十七R17的一端连接,电阻十七R17的另一端、断相场效应管三Q14的源极接地,电阻六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二D2的阴极连接,电阻七R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三D3的阴极连接,电阻八R8的另一端与二极管四D4的阴极连接,二极管二D2的阳极分三路分别与三极管一Q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单独断相控制电路,包括场效应管、电池、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三相驱动芯片,其特征在于:三相驱动芯片(1)的二级充电泵高压CH2引脚与二极管一(D1)的阳极连接,二极管一(D1)的阴极分四路分别与电容三(C3)的一端、电容四(C4)的一端、电阻一(R1)的一端以及三极管一(Q10)的发射极连接,电容三(C3)的另一端分五路分别与电池正极(KL30)、三相驱动芯片(1)的VS1引脚、场效应管一(Q1)的漏极、场效应管二(Q2)的漏极以及场效应管三(Q3)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一(Q1)的源极分三路分别与场效应管四(Q4)的漏极、稳压管一(D5)的阳极以及相分离场效应管一(Q7)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二(Q2)的源极分三路分别与场效应管五(Q5)的漏极、稳压管二(D6)的阳极以及相分离场效应管二(Q8)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三(Q3)的源极分三路分别与场效应管六(Q6)的漏极、稳压管二(D6)的阳极以及相分离场效应管三(Q9)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四(Q4)的源极、场效应管五(Q5)的源极、场效应管六(Q6)的源极接地,相分离场效应管一(Q7)的源极、相分离场效应管二(Q8)的源极、相分离场效应管三(Q9)的源极分别与电机的三相连接,相分离场效应管一(Q7)的门极分三路分别与电阻六(R6)的一端、电阻九(R9)的一端以及稳压管一(D5)的阴极连接,相分离场效应管二(Q8)的门极分三路分别与电阻七(R7)的一端、电阻十二(R12)的一端以及稳压管二(D6)的阴极连接,相分离场效应管三(Q9)的门极分三路分别与电阻八(R8)的一端、电阻十五(R15)的一端以及稳压管三(D7)的阴极连接,电阻九(R9)的另一端与断相场效应管一(Q12)的漏极连接,断相场效应管一(Q12)的门极串联电阻十(R10)后,与电阻十一(R11)的一端连接,电阻十一(R11)的另一端、断相场效应管一(Q12)的源极接地,电阻十二(R12)的另一端与断相场效应管二(Q13)的漏极连接,断相场效应管二(Q13)的门极串联电阻十三(R13)后,与电阻十四(R14)的一端连接,电阻十四(R14)的另一端、断相场效应管二(Q13)的源极接地,电阻十五(R15)的另一端与断相场效应管三(Q14)的漏极连接,断相场效应管三(Q14)的门极串联电阻十六(R16)后,与电阻十七(R17)的一端连接,电阻十七(R17)的另一端、断相场效应管三(Q14)的源极接地,电阻六(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二(D2)的阴极连接,电阻七(R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三(D3)的阴极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夏青金方达吴世宝张旭东王焘
申请(专利权)人: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