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工程防堵清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18101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25
本申请涉及一种市政道路工程防堵清淤系统,包括有竖直开设的进水腔,所述进水腔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板组,所述进水腔的内部竖直设置有过滤网体,所述过滤网体的表面开设有多个过滤孔,所述过滤网体与所述过滤板组相交,雨水沿着所述过滤板组的流动方向穿过所述过滤网体的过滤面。本申请具有减少排水管道被垃圾堆积产生堵塞造成的雨水排放不畅,减少市政道路产生的雨水内涝的效果。产生的雨水内涝的效果。产生的雨水内涝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道路工程防堵清淤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市政道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工程防堵清淤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市政工程一般是指城市建设中的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燃气、城市防洪及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市政道路是指由国家、省、市、区城市建设管理局负责修建维护的道路。市政道路一般将城市乡村之间相连接起来,且分布在城市市内和乡村的内部用于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出行。
[000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道路上通常会有一些垃圾,且随着日常的雨水流入到市政道路的排水管道的内部,且长时间的堆积会造成排水管道的堵塞,进而使得市政道路产生雨水内涝的情况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减少排水管道被垃圾堆积产生堵塞造成的雨水排放不畅,减少市政道路产生的雨水内涝的情况,本申请提供一种市政道路工程防堵清淤系统。
[000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市政道路工程防堵清淤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市政道路工程防堵清淤系统,包括有竖直开设的进水腔,所述进水腔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板组,所述进水腔的内部竖直设置有过滤网体,所述过滤网体的表面开设有多个过滤孔,所述过滤网体与所述过滤板组相交,雨水沿着所述过滤板组的流动方向穿过所述过滤网体的过滤面。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带动位于市政道路上方的垃圾自进水腔进入到系统内部,且使得雨水沿着过滤板组的方向相对流动,且随着雨水的流动,通过位于过滤板组上的过滤网体对雨水进行过滤,使得位于雨水内部的垃圾被截留到过滤网体的一侧,且雨水能够继续移动到过滤板组的下方,从而减少排水管道被垃圾堆积产生堵塞造成的雨水排放不畅,减少市政道路产生的雨水内涝的情况。
[0008]可选的,所述过滤板组包括有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所述第一过滤板和所述第二过滤板沿着竖向交错设置,所述第一过滤板和所述第二过滤板分别与所述进水腔的相对的两侧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过滤板和所述第二过滤板背离其相对固定的一侧与所述进水腔的侧壁留有距离。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使得雨水带动垃圾能够沿着交错设置的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通过过滤网体将垃圾进行多次过滤,从而增加过滤的最终效果。
[0010]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滤板的上方滑动连接有第一清理板,所述第二过滤板的上方滑动连接有第二清理板,所述第一清理板和所述第二清理板分别位于所述过滤网体的过滤面,所述第一清理板和所述第二清理板通过连接杆组固定,所述进水腔的内部相对于所述
过滤板组的位置固定设置有垃圾箱,所述垃圾箱相对于所述第一清理板的位置开设有第一清理口,所述垃圾箱相对于所述第二清理板的位置开设有第二清理口,所述连接杆组上设置有驱动所述连接杆组朝向所述垃圾箱一侧移动的第一驱动件。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驱动件带动连接杆组朝向靠近垃圾箱的一侧移动,从而连接杆组带动第一清理板和第二清理板朝向垃圾箱的一侧移动,使得第一清理板和第二清理板将位于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上的垃圾通过第一清理口和第二清理口进入到垃圾箱的内部,从而便于对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的清理,减少长时间垃圾堆积造成的堵塞的情况的产生,且便于操作人员的清理工作。
[0012]可选的,所述过滤网体的过滤孔的直径沿着高度的方向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过滤网体的过滤孔的直径逐渐减小,使得能够将垃圾自大到小的逐层过滤,减少由于一次性全部过滤后造成的垃圾都堆积在一起,从而造成堵塞的情况的产生,通过逐层过滤使得较大的垃圾位于上方进行截留,且较小的垃圾能够在下方进行截留,对整体的垃圾进行分类截留,减少堆积的情况产生。
[0014]可选的,所述进水腔的下方水平设置有下水管,所述下水管和所述进水腔之间通过第一连通结构相隔,所述第一连通结构包括有固定设置在进水腔侧壁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下方抵接滑动连接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开设有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二隔板上相对于第一连通口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相对时,所述进水腔和所述下水管7连通,所述第二隔板移动后,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相错。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隔板上的第一连通口和第二隔板上的第二连通口相错时,进水腔的内部和下水管的内部连通,使得雨水和位于雨水内部的淤泥能够停留在第一隔板的上方静置,当静置后,雨水和淤泥产生分层,推动第二隔板,使得第一隔板上的第一连通口和第二隔板上的第二连通口相对,进水腔和下水管之间相对连通,从而将雨水和淤泥能够进行分离,便于操作人员对淤泥进行清理。
[0016]可选的,所述过滤板组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连通结构,所述第二连通结构包括有固定设置在进水腔侧壁的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的下方抵接滑动连接有第四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上开设有第三连通口,所述第四隔板上相对于第三连通口的位置开设有第四连通口,当所述第四隔板移动后,所述第三连通口和所述第四连通口相错。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的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相错时,第三隔板上的第三连通口和第四隔板上的第四连通口相错设置,使得自上方流动下来的雨水能够位于第三隔板上暂时停留,当静置完成后,第三隔板上的第三连通口和第四隔板上的第四连通口相对设置,对进水腔的底部相对于静置的位置残留的淤泥进行冲洗。
[0018]可选的,所述进水腔的底端固定设置有分水管,所述分水管背离所述进水腔的一端伸出到地面的上方。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分水管能够将进水腔静置后的雨水抽出,使得雨水能够重新抽回到地面的上方对地面上的园林进行灌溉,从而节省水资源,减少雨水资源的浪费。
[0020]可选的,所述分水管与所述进水腔的底壁留有距离。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当雨水静置后,淤泥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位于水的
下方,雨水则位于淤泥的上方,使得分水管能够对雨水进行抽取,减少分水管对淤泥抽取造成分水管堵塞的情况。
[0022]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3]1.雨水带动位于市政道路上方的垃圾自进水腔进入到系统内部,且使得雨水沿着过滤板组的方向相对流动,且随着雨水的流动,通过位于过滤板组上的过滤网体对雨水进行过滤,使得位于雨水内部的杂质被截留到过滤网体的一侧,且雨水能够继续移动到过滤板组的下方,从而减少排水管道被垃圾堆积产生堵塞造成的雨水排放不畅,减少市政道路产生的雨水内涝的情况。
[0024]2.通过设置有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使得雨水带动垃圾能够通交错设置的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将垃圾进行多次通过过滤网体过滤,从而增加过滤的最终效果。
[0025]3.当第一隔板上的第一连通口和第二隔板上的第二连通口相错时,进水腔的内部和下水管的内部连通,使得雨水和位于雨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道路工程防堵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竖直开设的进水腔(1),所述进水腔(1)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板组(2),所述进水腔(1)的内部竖直设置有过滤网体(4),所述过滤网体(4)的表面开设有多个过滤孔(41),所述过滤网体(4)与所述过滤板组(2)相交,雨水沿着所述过滤板组(2)的流动方向穿过所述过滤网体(4)的过滤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工程防堵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板组(2)包括有第一过滤板(21)和第二过滤板(22),所述第一过滤板(21)和所述第二过滤板(22)沿着竖向交错设置,所述第一过滤板(21)和所述第二过滤板(22)分别与所述进水腔(1)相对的两侧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过滤板(21)和所述第二过滤板(22)背离其相对固定的一端与所述进水腔(1)的侧壁留有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工程防堵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板(21)的上方滑动连接有第一清理板(33),所述第二过滤板(22)的上方滑动连接有第二清理板(34),所述第一清理板(33)和所述第二清理板(34)分别位于所述过滤网体(4)的过滤面,所述第一清理板(33)和所述第二清理板(34)通过连接杆组(35)固定,所述进水腔(1)的内部相对于所述过滤板组(2)的位置固定设置有垃圾箱(3),所述垃圾箱(3)相对于所述第一清理板(33)的位置开设有第一清理口(31),所述垃圾箱(3)相对于所述第二清理板(34)的位置开设有第二清理口(32),所述连接杆组(35)上设置有驱动所述连接杆组(35)朝向所述垃圾箱(3)一侧移动的第一驱动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工程防堵清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年祥李明超史艳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城远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