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高压供氧舱、便携供氧系统及供氧服务调控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17364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3:40
本申请提供一种便携高压供氧舱、便携供氧系统及供氧服务调控方法,涉及医疗供氧技术领域。本申请将封闭门板靠近中空舱体的第一开口设置且可拆卸地与中空舱体转动连接,使封闭门板可相对于中空舱体进行分离式拆装运输,同时将可扩展软膜结构覆盖安装在中空舱体的第二开口上,并将中空舱体按照两个舱体侧板分别与可折叠顶板组件及可折叠底板组件固定进行构建,使这两个舱体侧板可相向地靠拢叠合并带动可扩展软膜结构进行折叠,从而提升供氧舱的拆装灵活度,降低供氧舱的运输难度。此外,本申请还在舱体侧板上形成用于实现供氧舱内部供氧功能的分子筛制氧结构,使供氧舱在向患者提供大空间吸氧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供氧舱的占地空间。占地空间。占地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高压供氧舱、便携供氧系统及供氧服务调控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医疗供氧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便携高压供氧舱、便携供氧系统及供氧服务调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愈发重视自身健康状况,医疗供氧技术因其能够为患者提供高浓度氧气进行治疗康复作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就目前而言,业界主流采用的供氧舱通常由独立的制氧设备、空气压缩设备及氧舱结构相互连通成型,整体上存在舱体内部空间小而占地空间大,运输难度大,拆装不灵活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高压供氧舱、便携供氧系统及供氧服务调控方法,能够在向患者提供大空间吸氧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供氧舱的占地空间,并确保供氧舱具有折叠功能,便于单独携带,提升了供氧舱的拆装灵活度,降低了供氧舱的运输难度。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便携高压供氧舱,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包括封闭门板、可扩展软膜结构及中空舱体;
[0006]所述封闭门板靠近所述中空舱体的第一开口设置且可拆卸地与所述中空舱体转动连接,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覆盖安装在所述中空舱体的第二开口上,其中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互背离且贯通,所述封闭门板用于配合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及所述中空舱体形成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
[0007]所述中空舱体包括可折叠顶板组件、可折叠底板组件及板面正对设置的两个舱体侧板,两个所述舱体侧板分别与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及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固定连接,其中两个所述舱体侧板可在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和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的配合作用下相向地靠拢叠合,并带动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进行折叠;
[0008]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舱体侧板形成有分子筛制氧结构,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经减压调流量阀连通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其中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用于从外置空压设备输入的压缩空气中分离出高浓度氧气来对处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中的吸氧人员进行高压供氧,所述减压调流量阀用于调节氧气供给流量大小。
[000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包括气体冷却通道、储氧腔室、氮气排放通道及两个制氧通道;
[0010]所述气体冷却通道外接所述外置空压设备及排水阀,用于对所述外置空压设备输入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并通过所述排水阀将对应产生的冷凝水排出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所在的舱体侧板;
[0011]所述气体冷却通道通过三通电磁阀与两个所述制氧通道分别连通,用于交替地向
两个所述制氧通道传输冷却后的压缩空气;
[0012]每个所述制氧通道内装填有分子筛,并经限流环及单向阀与所述储氧腔室连通,用于将经分子筛从冷却后的压缩空气中分离出的高浓度氧气传输到所述储氧腔室中进行储存;
[0013]每个所述制氧通道与所述氮气排放通道连通,用于通过所述氮气排放通道将对应分子筛吸附的氮气排出所述舱体侧板;
[0014]所述储氧腔室经所述减压调流量阀连通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用于经所述减压调流量阀将储存的高浓度氧气提供给处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中的吸氧人员。
[00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气体冷却通道为连续弯折通道,其中所述气体冷却通道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根冷却管道,多根所述冷却管道通过输气管首尾相连。
[00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制氧通道为关于所述储氧腔室对称分布的连续弯折通道;
[0017]同一所述制氧通道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根制氧管道,多根所述制氧管道通过输气管首尾相连,其中同一制氧通道所对应的多根制氧管道各自装填的分子筛的氮气吸附强度,与对应制氧管道相对于所述储氧腔室的距离大小成反相关关系;
[0018]每根所述制氧管道的两端装填有高弹海绵,每根所述制氧管道的中部装填有分子筛,其中所述高弹海绵用于压实对应制氧管道内的分子筛。
[001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还包括消音腔室;
[0020]所述消音腔室内填充有消音海绵,所述消音腔室所在的舱体侧板的内侧板面上开设有多个连通所述消音腔室的通气孔,所述消音腔室通过常闭型电磁阀与所述外置空压设备连通,用于通过所述外置空压设备输入的压缩空气将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的气压数值升压到1.3~1.6个标准大气压,其中所述消音海绵用于对所述内部空腔的升压过程进行消音处理。
[00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空舱体的可折叠底板组件上开设有补氧接口,所述补氧接口通过单向阀与所述储氧腔室连通,其中所述补氧接口用于与外置制氧机连接,并将外置制氧机产生的氧气注入到所述储氧腔室中进行储存。
[002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顶板、第二顶板、第三顶板及第四顶板,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第三底板及第四底板;
[0023]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底板正对设置,所述第四顶板与所述第四底板正对设置,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固定安装有一个舱体侧板,所述第四顶板与所述第四底板之间固定安装有另一个舱体侧板;
[0024]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顶板相互铰接,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三顶板相互铰接,所述第三顶板与所述第四顶板相互铰接,以形成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
[0025]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相互铰接,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三底板相互铰接,所述第三底板与所述第四底板相互铰接,以形成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
[002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还包括安置在所述内部空腔内的至少一个吸氧面罩,其中所述吸氧面罩的数目与所述减压调流量阀的数目相同;
[0027]每个所述吸氧面罩的吸氧口通过单向阀及输气管经一个减压调流量阀与一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连通,每个所述吸氧面罩的排气口通过单向阀及输气管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外部连通,其中所述吸氧口所连接的单向阀的正方向为从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到所述吸氧口的气体流动方向,所述排气口所连接的单向阀的正方向为从所述排气口到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外部的气体流动方向。
[002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减压调流量阀经一个输氧电磁阀与一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连通,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还包括主控单元、安全防护单元、环境检测单元及指令接收单元;
[0029]所述环境检测单元用于对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内的环境信息进行检测;
[0030]所述主控单元与所述环境检测单元及所述安全防护单元电性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环境信息控制所述安全防护单元执行匹配的吸氧防护操作;
[0031]所述主控单元与每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每个所述减压调流量阀及每个所述输氧电磁阀电性连接,用于对每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和/或每个所述减压调流量阀的工作状况进行控制,并且/或者对每个所述输氧电磁阀的通断状况进行控制;
[0032]所述指令接收单元与所述主控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高压供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包括封闭门板、可扩展软膜结构及中空舱体;所述封闭门板靠近所述中空舱体的第一开口设置且可拆卸地与所述中空舱体转动连接,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覆盖安装在所述中空舱体的第二开口上,其中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互背离且贯通,所述封闭门板用于配合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及所述中空舱体形成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所述中空舱体包括可折叠顶板组件、可折叠底板组件及板面正对设置的两个舱体侧板,两个所述舱体侧板分别与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及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固定连接,其中两个所述舱体侧板可在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和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的配合作用下相向地靠拢叠合,并带动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进行折叠;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舱体侧板形成有分子筛制氧结构,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经减压调流量阀连通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其中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用于从外置空压设备输入的压缩空气中分离出高浓度氧气来对处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中的吸氧人员进行高压供氧,所述减压调流量阀用于调节氧气供给流量大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高压供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包括气体冷却通道、储氧腔室、氮气排放通道及两个制氧通道;所述气体冷却通道外接所述外置空压设备及排水阀,用于对所述外置空压设备输入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并通过所述排水阀将对应产生的冷凝水排出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所在的舱体侧板;所述气体冷却通道通过三通电磁阀与两个所述制氧通道分别连通,用于交替地向两个所述制氧通道传输冷却后的压缩空气;每个所述制氧通道内装填有分子筛,并经限流环及单向阀与所述储氧腔室连通,用于将经分子筛从冷却后的压缩空气中分离出的高浓度氧气传输到所述储氧腔室中进行储存;每个所述制氧通道与所述氮气排放通道连通,用于通过所述氮气排放通道将对应分子筛吸附的氮气排出所述舱体侧板;所述储氧腔室经所述减压调流量阀连通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用于经所述减压调流量阀将储存的高浓度氧气提供给处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中的吸氧人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高压供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冷却通道为连续弯折通道,其中所述气体冷却通道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根冷却管道,多根所述冷却管道通过输气管首尾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高压供氧舱,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制氧通道为关于所述储氧腔室对称分布的连续弯折通道;同一所述制氧通道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根制氧管道,多根所述制氧管道通过输气管首尾相连,其中同一制氧通道所对应的多根制氧管道各自装填的分子筛的氮气吸附强度,与对应制氧管道相对于所述储氧腔室的距离大小成反相关关系;每根所述制氧管道的两端装填有高弹海绵,每根所述制氧管道的中部装填有分子筛,其中所述高弹海绵用于压实对应制氧管道内的分子筛。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高压供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还包括消
音腔室;所述消音腔室内填充有消音海绵,所述消音腔室所在的舱体侧板的内侧板面上开设有多个连通所述消音腔室的通气孔,所述消音腔室通过常闭型电磁阀与所述外置空压设备连通,用于通过所述外置空压设备输入的压缩空气将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的气压数值升压到1.3~1.6个标准大气压,其中所述消音海绵用于对所述内部空腔的升压过程进行消音处理。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高压供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舱体的可折叠底板组件上开设有补氧接口,所述补氧接口通过单向阀与所述储氧腔室连通,其中所述补氧接口用于与外置制氧机连接,并将外置制氧机产生的氧气注入到所述储氧腔室中进行储存。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高压供氧舱,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
申请(专利权)人:新加法成都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