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达驱动电路及音圈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6842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马达驱动电路及音圈马达,其中所述马达驱动电路中: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和马达组成H桥式电路;通过第一延时单元和第二延时单元分别对两输入的控制信号延时,然后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分别对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进行反相控制,实现对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三开关单元同时打开或关闭,与此同时,实现对第二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同时关闭或打开,从而可从两个方向驱动马达。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马达驱动电路采用分立器件设计实现,可替代驱动芯片对音圈马达进行驱动,可有效的降低成本。低成本。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马达驱动电路及音圈马达


[0001]本专利技术涉电机驱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马达驱动电路及音圈马达。

技术介绍

[0002]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属于线性直流马达。目前音圈马达广泛的应用于摄像头模组中,通过音圈马达的上推和下推可实现摄像头模组的变焦功能。在摄像头模组中使用音圈马达时,一般采用驱动芯片对音圈马达进行驱动控制。但是驱动芯片不仅制造成本高,而且制造产业链长。当突发因素对芯片产业链造成冲击时,容易造成驱动芯片的价格大幅波动或缺货的情况,进一步的导致手机等终端出货量受到较大影响。
[0003]因此,现有技术中采用驱动芯片对音圈马达的驱动方式存在成本高和供货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驱动电路及音圈马达,通过采用分立器件设计实现,可替代驱动芯片对音圈马达进行驱动,可有效的降低成本。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通过一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马达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第一延时单元和第二延时单元;
[0007]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和马达组成H桥式电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延时单元的第一端被配置为接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延时单元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延时单元的第一端被配置为接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二延时单元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为相反的控制信号。
[0008]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接输入电压,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接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接输入电压,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接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第三开关单元之间接马达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之间接马达的第二端。
[0009]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一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第二三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包括:第三三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和所述第三二极管并联;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包括:第四三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和所述第四二极管并联。
[0010]可选的,所述第一三极管接第一上拉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控制端接第二上拉电阻;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控制端接第一下拉电阻;所述第四三极管的控制端接第二下拉电
阻。
[0011]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第五三极管;所述第五三极管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第六三极管;所述第六三极管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第五三极管和所述第六三极管的输出端接地。
[0012]可选的,所述第一延时单元包括:第一延时电阻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一延时电阻的第一端被配置为接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延时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延时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延时单元包括:第二延时电阻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二延时电阻的第一端被配置为接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二延时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延时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0013]可选的,还包括:第五二极管和第六二极管;所述第五二极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二极管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第六二极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六二极管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
[0014]可选的,还包括: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所述第一放电单元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放电单元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一放电单元的控制端被配置为接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放电单元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放电单元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二放电单元的控制端被配置为接第一控制信号。
[0015]可选的,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包括:第七三极管,所述第七三极管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三极管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七三极管的控制端被配置为接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放电单元包括:第八三极管,所述第八三极管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八三极管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八三极管的控制端被配置为接第一控制信号。
[0016]第二方面,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本申请通过一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17]一种摄像头模组的音圈马达,采用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的马达驱动电路进行驱动。
[0018]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马达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第一延时单元和第二延时单元;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和马达组成H桥式电路;第一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接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第二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接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第一延时单元的第一端被配置为接第一控制信号,第一延时单元的第二端接第一控制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第二延时单元的第一端被配置为接第二控制信号,第二延时单元的第二端接第二控制单元和第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为相反的控制信号。其中通过第一延时单元和第二延时单元分别对两输入的控制信号延时,提高控制可靠性,然后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分别对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二开关单元进行反相控制,以实现对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三开关单元同时打开或关闭;与此同时,实现对第二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同时关闭或打开,从而可从两个方向驱动马达。由此,该马达驱动电路均可采用分立器件设计实现,并且具有较高的驱动可靠性;可应用于摄像
头模组上对音圈马达进行驱动,从而实现对芯片驱动的替代,可有效的降低成本,分立器件的供货也更加稳定。
[0019]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马达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图1中一种马达驱动电路的具体实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达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第一延时单元和第二延时单元;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第四开关单元和马达组成H桥式电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延时单元的第一端被配置为接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延时单元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延时单元的第一端被配置为接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二延时单元的第二端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为相反的控制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接输入电压,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接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接输入电压,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接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第三开关单元之间接马达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之间接马达的第二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一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第二三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包括:第三三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和所述第三二极管并联;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包括:第四三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和所述第四二极管并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接第一上拉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控制端接第二上拉电阻;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控制端接第一下拉电阻;所述第四三极管的控制端接第二下拉电阻。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第五三极管;所述第五三极管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第六三极管;所述第六三极管的输入端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永康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