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掺胶粉的沥青砂生产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16754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掺胶粉的沥青砂生产制备方法,采用尾矿砂、粒径0~3mm、粒径3~5mm两档集料合成级配,并以合成级配剩余空隙率控制其击实后密实状态,通过加入胶粉与沥青发生溶胀反应,沥青粘度有所增加,进而裹附集料的结构沥青比例上升,本发明专利技术以设计空隙率和级配合成剩余空隙率控制胶粉及沥青掺入量,避免混合料设计时完全依赖设计空隙,过渡追求低空隙率造成沥青含量过高,以掺胶粉沥青砂的最终沥青膜厚度为控制值,通过沥青膜及空隙率的变化理论计算胶粉和沥青掺量,从而制备出的沥青砂有更强应力吸收能力,其柔韧性、变形协调性、抗裂性等路用性能均较为优越,同时,掺入细粒度的尾矿砂,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再生使用。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再生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掺胶粉的沥青砂生产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道路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掺胶粉的沥青砂生产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雨水降落至道路表面,如若渗入路面结构层内部,在动水压力作用下,会造成层间剥离,出现诸如坑槽、裂缝、掉粒等早期病害,对于桥梁、涵洞等构造物,路面水下渗到梁板内部,会腐蚀钢筋,影响桥梁结构安全性,其后果相当严重。当前,路面结构多采用面层为柔性的沥青混合料、基层为半刚性、刚性材料,面层、基层之间模量和刚度不同,受复杂环境和荷载作用,路面面层、基层受力变形,然而两者之间协调性较差,很容易出现脱层、开裂等病害,路面使用耐久性经受较大考验。
[0003]沥青砂是一种粒径小于5mm,而油石比较高的沥青混合料,沥青砂的空隙率在2~3%左右,连通空隙率几乎为0,在沥青层内隔绝水下渗通道作用,沥青砂中沥青含量高达6%以上,是一种柔韧性好、变形追溯强,并具有一定自修复能力,沥青砂空隙小,与下承层界面粘结面积大,油石比高,本身粘结性强,能够与下承层界面形成高效粘结,沥青砂在防水、抗裂、粘结方面具有较好优势,能够提升路面使用耐久性。常规的沥青砂设计时,在合成级配过程中并未考虑集料合成后空隙率,导致后期配合比设计定油石比时,为保证空隙率较低,而过多的加入沥青,沥青包裹集料后剩余的自由沥青量较多,很容易出现离析。因此,有必要在级配设计、油石比确定过程中均有效控制好空隙率,并减少自由沥青用量,增加结构沥青膜厚度,以此提高所制备沥青砂的路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沥青砂生产制备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旨在提供掺胶粉的沥青砂生产制备方法,该方法根据集料合成级配剩余空隙率和沥青砂空隙率要求,确定胶粉和沥青的掺入比例,并以沥青膜厚度变化,提高结构沥青占比,以此避免沥青砂因沥青含量高而产生离析,并提高沥青砂路用性能。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掺胶粉的沥青砂生产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1)胶粉改性沥青砂包括:沥青、胶粉、尾矿砂、粒径0~3mm细集料、粒径3~5mm粗集料,对各档集料和尾矿砂进行筛分,确定各档集料及尾矿砂的级配组成;
[0008](2)按照规定的级配范围进行沥青砂矿料级配设计,并以2.36mm、0.6mm、0.075mm作为关键筛孔,确定尾矿砂、粒径0~3mm细集料、粒径3~5mm粗集料掺配比例;
[0009](3)将尾矿砂、粒径0~3mm细集料、粒径3~5mm粗集料按照上述比例进行参配,根据合成级配参配比例计算其理论密度,再采用马歇尔击实方法对集料击实,计算合成级配的击实密度,据此,计算合成级配剩余空隙;
[0010](4)沥青与胶粉都填充在剩余空隙中,胶粉与沥青发生溶胀反应致使前后沥青膜厚度变化值,胶粉反应后沥青膜厚度控制在一定值,结合混合料空隙值以及沥青膜厚度变
化,计算最佳的胶粉与沥青的掺配比例;
[0011](5)拌合站拌制掺胶粉沥青砂,拌制工艺为:粒径0~3mm细集料、粒径3~5mm粗集料在加热滚筒中加热;将尾矿砂、胶粉加入集料中在拌合缸干拌10~15s;再将沥青加入拌合缸中均匀拌合35

45s。
[0012]按照如下公式进行初步计算掺配比例,再进行归一化处理,依据初步计算归一化厚的掺配比例和原材料筛分结果合成级配,如若超出级配范围,则以级配要求的上下限范围进行修订
[0013][0014][0015][0016]式中:P
w
——尾矿砂掺比;P
0~3
——粒径0~3mm的集料掺比;
[0017]P
3~5
——粒径3~5mm的集料掺比;d
w0.075
——尾矿砂0.075mm通过率;
[0018]d
w0.6
——尾矿砂0.6mm通过率;d
w2.36
——尾矿砂2.36mm通过率;
[0019]d
x0.6
——0~3档料0.6mm通过率;d
x2.36
——0~3档料2.36mm通过率;d
c2.36
——3~5档料2.36mm通过率;s
0.075
——级配要求0.075mm通过率;
[0020]s
0.6
——级配要求0.6mm通过率;s
2.36
——级配要求2.36mm通过率;
[0021]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合成级配的剩余空隙率:
[0022][0023]式中:SVV——合成级配击实后剩余空隙率;ρ
s
——合成级配击实密度;
[0024]ρ
g
——合成级配理论最大密度;
[0025]按照如下公式确定掺胶粉的沥青砂最佳胶粉与沥青掺配比例:
[0026][0027]u1/u2=P
a
/(P
a
+P
j
)
[0028]式中:VV——沥青砂设计空隙率;ρ
a
——沥青密度;ρ
j
——胶粉密度;
[0029]P
a
——沥青掺量;P
j
——胶粉掺量;u1——沥青膜厚度;u2——胶粉沥青膜厚度;
[0030]掺胶粉的沥青砂生产制备过程中,选用的沥青,沥青膜厚度为8~11um,胶粉与沥青溶胀反应后,沥青膜厚度控制值为12~16um.
[0031]掺胶粉的沥青砂制备过程中的设计空隙率控制在1.5~3.0%,合成级配的剩余空隙率控制在9~13%。
[0032]掺胶粉的沥青砂生产制备过程中选用的尾矿砂最大粒径为1.18mm,其中0.075mm通过率不低于75%。
[003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4]本专利技术在沥青砂中掺入胶粉,胶粉加入与沥青发生溶胀反应,增加沥青膜厚度,集料裹附的沥青中的结构沥青所占比例会大幅度增加,集料之间粘结更加牢固,沥青砂有更
强应力吸收能力,增加其柔韧性、变形协调性、抗裂性等路用性能。
[003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掺胶粉的沥青砂生产制备方法,增加合成级配剩余空隙率作为控制值,确保沥青砂制备过程中集料形成较佳的密实状态,并避免一味通过追加油石比降低空隙率,从而减少离析产生,保障沥青砂混合料均匀性。
[003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掺胶粉的沥青砂生产制备方法,从沥青成膜性能角度,依据胶粉加入后沥青膜变化,建立混合料沥青、胶粉掺量与空隙变化的关系,在沥青砂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空隙变化实时动态调整沥青、胶粉添加量,有效的控制生产成本和混合料质量。
[0037]本专利技术填料采用细粒度的尾矿砂,将工业废弃物进行再生使用,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资源节约,高效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掺胶粉的沥青砂生产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胶粉改性沥青砂包括:沥青、胶粉、尾矿砂、粒径0~3mm细集料、粒径3~5mm粗集料,对各档集料和尾矿砂进行筛分,确定各档集料及尾矿砂的级配组成;(2)按照规定的级配范围进行沥青砂矿料级配设计,并以2.36mm、0.6mm、0.075mm作为关键筛孔,确定尾矿砂、粒径0~3mm细集料、粒径3~5mm粗集料掺配比例;(3)将尾矿砂、粒径0~3mm细集料、粒径3~5mm粗集料按照上述比例进行参配,根据合成级配参配比例计算其理论密度,再采用马歇尔击实方法对集料击实,计算合成级配的击实密度,据此,计算合成级配剩余空隙;(4)沥青与胶粉都填充在剩余空隙中,胶粉与沥青发生溶胀反应致使前后沥青膜厚度变化值,胶粉反应后沥青膜厚度控制在一定值,结合混合料空隙值以及沥青膜厚度变化,计算最佳的胶粉与沥青的掺配比例;(5)拌合站拌制掺胶粉沥青砂,拌制工艺为:粒径0~3mm细集料、粒径3~5mm粗集料在加热滚筒中加热;将尾矿砂、胶粉加入集料中在拌合缸干拌10~15s;再将沥青加入拌合缸中均匀拌合35

45s。2.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掺胶粉的沥青砂生产制备方法,所述的沥青砂矿料掺配比例按照如下公式进行初步计算,再进行归一化处理,依据初步计算归一化厚的掺配比例和原材料筛分结果合成级配,如若超出级配范围,则以级配要求的上下限范围进行修订:料筛分结果合成级配,如若超出级配范围,则以级配要求的上下限范围进行修订:料筛分结果合成级配,如若超出级配范围,则以级配要求的上下限范围进行修订:式中:P
w
——尾矿砂掺比;P
0~3
——粒径0~3mm的集料掺比;P
3~5
——粒径3~5mm的集料掺比;d
w0.075
——尾矿砂0.075mm通过率;d
w0.6
——尾矿砂0.6mm通过率;d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园陈修林方肖立张玉斌鲍世辉王春红曹祝林牛京涛王祥彪
申请(专利权)人:公路交通节能与环保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