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着陆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5606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09:50
本申请涉及一种着陆坡,其包括坡道本体,坡道本体包括倾斜坡道、设置在倾斜坡道下端且突出于倾斜坡道坡面的颗粒挡坝、以及设置在颗粒挡坝远离倾斜坡道一侧的减速坡道;在减速坡道上铺设有旱雪草滑毯,在倾斜坡道上和旱雪草滑毯上均铺设有旱雪颗粒层;旱雪草滑毯包括安装网板和设置在安装网板板面上的旱草本体,旱草本体间隔设置有多根,安装网板的网孔孔径小于旱雪颗粒的粒径,多根旱草本体之间填充有旱雪颗粒;旱草本体包括一端固接在安装网板上支撑柱、以及固接在支撑柱另一端上的旱草端。本申请具备不受季节约束、安全性高且有助于飞跃者完成完整“运动飞跃”动作的效果。动作的效果。动作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着陆坡


[0001]本申请涉及运动设施的领域,尤其是滑雪和风筝冲浪两种具有“运动飞跃”的运动项目,本申请涉及一种着陆坡。

技术介绍

[0002]滑雪是人们非常喜爱的运动。但以往,人们只能在短暂而寒冷的冬天,依赖天然降雪或人工造雪,才能进行滑雪运动。为了让滑雪运动不受自然季节的制约,本领域技术人员研发了塑料雪用于四季滑雪,塑料雪简称“旱雪”,由“旱雪”做成的滑道称为“旱雪滑道”。
[0003]真雪滑道包括滑行雪道和着陆坡。与之相应地,“旱雪滑道”也“旱雪滑行道”和“旱雪着陆坡”。
[0004]人没有翅膀,却从未停止对飞行的渴望。因此,人们在许多运动项目中设计了“运动飞跃”,尤其是在滑雪和风筝冲浪这两个运动项目中。在此,人们仅凭借用自身技术和力量,就实现了炫酷的飞翔。众所周知,人类的“飞行”太稀少了,所以非常炫酷并具有极佳的观赏性。但是人类在没有羽翼的前提下在着陆坡上完成“运动飞跃”的运动项目是非常危险的,常常造成严重的运动损伤甚至是伤残。
[0005]运动损伤给人们带来了太多麻烦、痛苦和焦虑:1、给飞跃者带来伤痛甚至伤残、违背了运动健身的初衷;2、抑制了“运动飞跃”的普及和发展;3、迫使“运动飞跃”的训练进程缓慢,难以快速赶超国际水平;4、让行业决策者和运动场运营商担惊受怕。
[0006]因此,为没有翅膀又要强行起飞的飞跃者设计一座科技含量较高的跳台着陆坡尤为重要,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着陆坡。人所共知,一套完整的“运动飞跃”共分为5个步骤:1、加速滑行;2、起跳升空;3、空中飞跃;4、精准着陆;5、保持滑行。
[0007]专利技术人认为,一座科技含量较高的跳台的着陆坡,应该能满足以下5大需要:1、安全:允许飞跃者毫无顾忌地尝试高难新动作,确保每一次着陆安全无损伤;2、高度仿真:飞跃者依旧使用真雪的滑雪装备和滑雪技术或者滑浪的装备和滑浪技术进行“运动飞跃”,要求着陆坡提供较为逼真的滑行性能,如:刻刃、滑行、制动、缓冲,都要与滑雪或滑浪场地相近,足以替代真雪进行训练和比赛;3、飞跃完整:完成一套完整的“运动飞跃”动作,其中5个步骤缺一不可;4、不限季节、地域、不限温度、湿度;5、环保:低成本。
[0008]现有的旱雪着陆坡是采用“气垫喷水”的技术实现的。“气垫喷水”具体为将气垫充
气、安装在起跳台下方的斜坡上,然后在气垫上持续均匀喷水助滑。“气垫喷水”技术虽然能够保证飞跃者的安全,但气垫不能提供刻刃滑行。因此,100%的飞跃者都是趴倒结束,使“运动飞跃”无法践行最后一步:保持滑行。“气垫喷水”的另一点不足是:该项着陆技术只能在盛夏或严冬使用,因为喷水会彻底打湿飞跃者,被打湿的飞跃者无法抵御春秋季节的“寒冷”,导致飞跃者消耗大量的体能。大面积持续充气、放气、持续且均匀地喷水,均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还需要人工进行实时操控。
[0009]针对上述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亟需一种能满足不受季节约束、在降低运动飞跃过程中受伤几率的同时,还满足飞跃者完成完整“运动飞跃”动作的着陆坡。
[0010]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现有的着陆坡存在有受季节约束、安全性低且不能满足飞跃者完成完整“运动飞跃”动作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为了改善着陆坡受季节约束、安全性低且不能满足飞跃者完成完整“运动飞跃”动作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着陆坡。
[001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着陆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着陆坡,包括坡道本体,所述坡道本体包括倾斜坡道、设置在所述倾斜坡道下端且突出于倾斜坡道坡面的颗粒挡坝、以及设置在所述颗粒挡坝远离倾斜坡道一侧的减速坡道;在所述减速坡道上铺设有旱雪草滑毯,在倾斜坡道上和所述旱雪草滑毯上均铺设有旱雪颗粒层;旱雪草滑毯包括安装网板和设置在所述安装网板板面上的旱草本体,所述旱草本体间隔设置有多根,安装网板的网孔孔径小于旱雪颗粒的粒径,多根旱草本体之间填充有旱雪颗粒;旱草本体包括一端固接在安装网板上支撑柱、以及固接在所述支撑柱另一端上的旱草端。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铺设在倾斜坡道上的旱雪颗粒层在旱雪颗粒自身重力作用下,能够从倾斜坡道的上端自由滚落,形成稳定、平整的着陆面,进而能够在不受季节约束以及保障飞跃者安全的前提下,有助于飞跃者进行刻刃滑行的着陆动作,从而利于飞跃者完成整套的“运动飞跃”动作。旱雪草滑毯铺设在减速坡道上后,能够对旱雪颗粒形成良好、稳定的铺设基础,飞跃者滑入减速坡道后,飞跃者继续采用刻刃滑行的动作,利于飞跃者在减速坡道有限的减速距离下,迅速、安全的完成着陆后的减速、制动等着陆动作,从而足够替代真实雪滑道供飞跃者完成飞跃动作。
[0014]可选的,所述支撑柱呈螺旋状。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状的支撑柱能够显著增大支撑柱的弹性,提升支撑柱的减震性能的同时,还降低飞跃者着陆时支撑柱不易折断的可能性,更加有利于滑行者进行着陆滑行,同时也有效延长了旱雪草滑毯的使用寿命。
[0016]可选的,所述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柱和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柱的第二支撑柱,第一支撑柱和所述第二支撑柱依次间隔排列。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在安装板上形成高低错落的层
结构,既能提升旱雪草滑毯的减震、缓冲的性能,还能有效提升旱雪颗粒在旱雪草滑毯内的储存空间,提升旱雪颗粒层铺设在旱雪草滑毯上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升飞跃者着陆后减速、制动的稳定性。
[0018]可选的,在所述颗粒挡坝与减速坡道之间且连通坡道本体上下的固定漏板,在所述固定漏板上设置有与固定漏板贴合的活动漏板,所述活动漏板能在固定漏板上移动,固定漏板下方设置有收纳槽;固定漏板和活动漏板上均开设有孔径、布局一致的漏孔,漏孔的孔径大于旱雪颗粒的粒径。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随着飞跃者在倾斜坡道上反复完成着陆后,旱雪颗粒会逐渐下滑堆积在固定漏板上,移动活动漏板使活动漏板上的漏孔与固定漏板上的漏孔完全对应后,堆积的颗粒旱雪能够通过漏孔落入收纳槽内进行收集。将旱雪颗粒完成收集后,利于旱雪颗粒层的表面保持平整,利于飞跃者持续飞跃、着陆。再次移动活动漏板使将活动漏板固定漏板上的漏孔错位,从而保证颗粒旱雪不会继续落至收纳槽内,从而飞跃者可以继续进行飞跃、着陆等动作。
[0020]可选的,在所述收纳槽的槽底开设有排水孔,排水孔的孔径小于旱雪颗粒的粒径。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旱雪颗粒完成收集后,向收纳槽内的旱雪颗粒进行冲水清理,有效冲刷掉旱雪颗粒表面粘附的尘土、夹杂在旱雪颗粒之间的杂质等杂物,从而对收纳并清洗过的旱雪颗粒进行重复使用,大大降低运动场地的成本,达到清洁、环保的目的。清洗后的旱雪颗粒能够发挥旱雪颗粒自身的优异性能,利于飞跃者完成安全地着陆。
[0022]可选的,所述收纳槽上设置有用于提升旱雪颗粒的提升管,所述提升管的上端连通倾斜坡道上端的上方,提升管上安装有电机。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升管连通收纳槽和倾斜坡道的上方,接通电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着陆坡,其特征在于:包括坡道本体(1),所述坡道本体(1)包括倾斜坡道(11)、设置在所述倾斜坡道(11)下端且突出于倾斜坡道(11)坡面的颗粒挡坝(12)、以及设置在所述颗粒挡坝(12)远离倾斜坡道(11)一侧的减速坡道(13);在所述减速坡道(13)上铺设有旱雪草滑毯(2),在倾斜坡道(11)上和所述旱雪草滑毯(2)上均铺设有旱雪颗粒层(3);旱雪草滑毯(2)包括安装网板(21)和设置在所述安装网板(21)板面上的旱草本体(22),所述旱草本体(22)间隔设置有多根,安装网板(21)的网孔孔径小于旱雪颗粒的粒径,多根旱草本体(22)之间填充有旱雪颗粒;旱草本体(22)包括一端固接在安装网板(21)上支撑柱(221)、以及固接在所述支撑柱(221)另一端上的旱草端(2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着陆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221)呈螺旋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着陆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221)包括第一支撑柱(2211)和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柱(2211)的第二支撑柱(2212),第一支撑柱(2211)和所述第二支撑柱(2212)依次间隔排列。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着陆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颗粒挡坝(12)与减速坡道(13)之间且连通坡道本体(1)上下的固定漏板(42),在所述固定漏板(42)上设置有与固定漏板(42)贴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勇刚孙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奔流野外运动服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