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底海藻场的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藻场的构建方法,属于海洋生态
技术介绍
[0002]海藻场是由在冷温带大陆架区的硬质底上生长的大型褐藻类与其他海洋生物群落所共同构成的一种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天然藻场是在水深大约在20m以内,生长茂盛的海草或海藻群落。人工海藻场则是在浅海或内湾适宜区域,人工投放附着基附着海藻孢子形成种苗,或人为移栽野生海藻种苗,促使各种大型海藻大量繁殖生长而形成的茂密海藻群落。
[0003]海藻场作为重要的生态类型,是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在近岸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是鱼虾蟹贝等繁育、索饵的主要场所,也是珍稀濒危生物的迁徙、繁殖的栖息地,能够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防潮护岸、降解污染、涵养水分等作用。
[0004]海藻场为沿海地区和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生态价值服务,同时提供重要的经济价值;海藻场是初级生产力的供应,不到海洋总面积1%的沿岸海域,却提供了海洋10%的初级生产力;海藻场能够修复海域生态环境,1km2马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藻场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海藻育苗:以水泥或沙制作正方形的板状藻礁,板状藻礁的四角钻设有钻孔II;依次采用淡水浸泡、阳光暴晒、海水浸泡、海水冲洗的方式去除表面污物和消毒;在车间内将海藻进行采苗,孢子附着在板状藻礁上且幼苗长至1
‑
2cm时运输至海上用于构建海藻场;(2)构建藻礁固定框:利用不锈钢焊接一个正方形的框架作为藻礁固定框,藻礁固定框的四角设置有螺孔A、内部焊接多个正方形的小样框,小样框的边长与板状藻礁的边长相等,小样框的四角钻设有钻孔I,钻孔I和钻孔II的形状、大小完全同,二者对齐后通过螺栓和螺母将附着有海藻幼苗的板状藻礁固定在小样框上;藻礁固定框每条侧边设置有两条相互平行的钢筋支架,钢筋支架与藻礁固定框的平面垂直;利用不锈钢网焊接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海藻根部保护罩,其长、宽均与藻礁固定框的边长相同,海藻根部保护罩的底面开口、其他五面均为不锈钢网,底面的四角设置有螺孔B,螺孔B和螺孔A的形状、大小完全同,二者对齐后通过螺栓和螺母将海藻根部保护罩固定在藻礁固定框上;(3)构建海藻场:利用十六条钢筋焊接一个立方体结构的框架,每条棱边采用水泥进行泥封后构成立方体礁;将步骤(2)中安装好板状藻礁和海藻根部保护罩的藻礁固定框的底面利用绳索或者钢筋绑定连接器的平头端,连接器的内环从外环伸出后将环壁上设置的圆孔I和圆孔II对齐且通过螺栓和螺母将内环和外环固定从而固定猫甲钩,内环从外环伸出后钩在立方体礁的其中一个侧面A面相对应位置的四条棱边上,藻礁固定框四条侧边外侧的钢筋支架越过藻礁固定框与立方体礁的边线继续向下伸到立方体礁的外侧;(4)后期护理:定期检查幼苗的生长情况,待幼苗长成>5m的成藻后,将立方体礁上与A面相邻的B面翻转冲上,将B面的四角吊起从而让B面朝上,按照步骤(2)的操作将另一个安装好板状藻礁和海藻根部保护罩的藻礁固定框固定在B面上进行育苗,待邻面上的幼苗长成>5m的成藻后,将与A面、B面同时相邻的C面吊起朝上,采用同样的方式安装藻礁固定框,立体方礁相邻的三个侧面均能够进行育苗从而养成三面立体海藻场;待海藻群体稳固后,将海藻固定框连同海藻根部保护罩整体分批从立体方礁取下,置于海底养殖从而构建成海藻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板状藻礁,规格为19cm
×
19cm
×
2cm;依次采用淡水浸泡15d、阳光曝晒5d、海水浸泡3天、海水冲洗3次~5次的方式去除表面污物和消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选择成熟的大型海藻采用直接采苗或者泼洒孢子水的方式于车间进行板状藻礁采苗,采苗期间加强对育苗池冲刷强度和频次,以提高海藻幼苗附着强度;运输至海上的过程中,用网帘或遮光帘等适度遮盖,定期泼洒海水,保持板状藻礁透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藻礁固定框,规格为400cm
×
400cm;所述的小样框,规格为19cm
×
19cm;步骤(3)中,所述的立方体礁,泥封后每条棱边的长度为400cm。5.一种海藻场构建装置,主体为藻礁固定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美丽,刘玮,吕芳,唐柳青,刘晓慧,吴海一,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