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转向器、转向系统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15459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09: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转向器、转向系统和车辆,车辆的转向器包括丝杠、运动组件和输出轴,运动组件包括内壳和滚柱,内壳环绕在丝杠的外周设置且丝杠的轴向两端穿出内壳,滚柱位于内壳的内周壁与丝杠的外周壁之间,滚柱的轴向两端分别与内壳可转动地相连,滚柱的外周壁与内壳的内周壁之间间隔开,滚柱与丝杠螺纹配合,在丝杠转动的条件下,滚柱转动以带动运动组件在丝杠的轴向上移动,运动组件移动以驱动输出轴转动。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的转向器,承载能力高,可在重载情况下使用,而且结构简单,加工和装配都比较方便,成本较低,便于使用。便于使用。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转向器、转向系统和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转向器、转向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有些转向器中设有循环球式的滚珠丝杠结构来实现动力的传递,有些转向器中设有行星滚柱丝杠结构来实现动力的传递。其中循环球式的滚珠丝杠结构是靠滚珠与丝杠和螺母的点接触来传递载荷,因此承载能力有限,难以在重载情况下使用。而行星滚柱丝杠在螺母和丝杠中间的滚动元件为螺纹滚柱,在丝杠转动时,螺纹滚柱不仅绕自身轴线转动,同时还绕丝杠轴线公转,行星滚柱丝杠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但在这种结构中,为了保证螺纹滚柱能准确地自转和公转,螺母上还必须要设有与螺纹滚柱相配合的内齿圈、保持架和卡簧等部件,因此使得整个结构零部件众多,导致生产加工不便,而且在装配时,需要保证螺纹滚柱能准确地既与丝杠配合,又与螺母配合,同时还要与两端的内齿圈啮合,装配复杂,难度很高,使得这种结构难以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器,转向器的承载能力较高,而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装配。
[0004]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转向器的转向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转向系统的车辆。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器,包括:丝杠;运动组件,所述运动组件包括:内壳和滚柱,所述内壳环绕在所述丝杠的外周设置且所述丝杠的轴向两端穿出所述内壳,所述滚柱位于所述内壳的内周壁与所述丝杠的外周壁之间,所述滚柱的轴向两端分别与所述内壳可转动地相连,所述滚柱的外周壁与所述内壳的内周壁之间间隔开,所述滚柱与所述丝杠螺纹配合,在所述丝杠转动的条件下,所述滚柱转动以带动所述运动组件在所述丝杠的轴向上移动;和输出轴,所述运动组件移动以驱动所述输出轴转动。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转向器,由于滚柱的轴向两端分别与内壳可转动地相连,滚柱的外周壁与内壳的内周壁之间间隔开,滚柱与丝杠螺纹配合,从而在当丝杠转动时,滚柱不仅会绕自身轴线自转,还会沿着丝杠的轴线方向移动,进而滚柱转动时便可带动内壳移动,由此便可将丝杠的转动最终转化为运动组件的移动,相较于循环球式滚珠丝杠而言,本装置的承载能力高,可在重载情况下使用,相较于行星滚柱丝杠而言,本装置结构简单,加工和装配都比较方便,成本较低,便于使用。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滚柱为多个,多个所述滚柱沿所述丝杠的周向方向间隔排布。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滚柱的轴向两端通过第一轴承组件与所述内壳相连。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轴承,所述滚柱包括柱体
部和设于所述柱体部轴向两端的连接部,所述柱体部与所述丝杠螺纹配合,所述第一轴承套设在所述连接部上且与所述内壳相连以用于承受径向载荷。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轴向两侧敞开;和两个端盖,所述两个端盖分别设在所述本体的两个敞开侧,所述端盖上设有避让口和安装口,所述丝杠的两端分别经所述避让口穿出所述内壳,所述安装口内设有所述第一轴承。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设在所述柱体部的轴向两端与对应的所述端盖之间以用于承受轴向载荷。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承为滚针轴承,所述第二轴承为平面推力轴承,。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外壳,所述丝杠和所述运动组件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丝杠的轴向两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均设有第二轴承组件,所述第二轴承组件可承受轴向载荷和/或径向载荷。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丝杠的轴向两端分别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被构造成环形并套设在所述丝杠上,所述外壳包括在所述丝杠的轴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面,所述第二轴承组件包括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套设在所述丝杠上并抵接在所述限位件和与所述限位件邻近的所述第一侧壁面之间。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承组件包括第四轴承,所述第四轴承外套在所述限位件上并在径向上与所述外壳的内壁抵接。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轴承为平面推力轴承,所述第四轴承为滚针轴承。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向系统,包括:转向器,所述转向器为上述的转向器;转向操纵机构,所述转向操纵机构与所述输入轴相连;和转向传动机构,所述转向传动机构与所述转向器的输出轴相连。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由于转向器的滚柱的轴向两端分别与内壳可转动地相连,滚柱的外周壁与内壳的内周壁之间间隔开,滚柱与丝杠螺纹配合,从而在当丝杠转动时,滚柱不仅会绕自身轴线自转,还会沿着丝杠的轴线方向移动,进而滚柱转动时便可带动内壳移动,由此便可将丝杠的转动最终转化为运动组件的移动,相较于循环球式滚珠丝杠而言,本装置的承载能力高,可在重载情况下使用,相较于行星滚柱丝杠而言,本装置结构简单,加工和装配都比较方便,成本较低,便于使用。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系统。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由于转向器的滚柱的轴向两端分别与内壳可转动地相连,滚柱的外周壁与内壳的内周壁之间间隔开,滚柱与丝杠螺纹配合,从而在当丝杠转动时,滚柱不仅会绕自身轴线自转,还会沿着丝杠的轴线方向移动,进而滚柱转动时便可带动内壳移动,由此便可将丝杠的转动最终转化为运动组件的移动,相较于循环球式滚珠丝杠而言,本装置的承载能力高,可在重载情况下使用,相较于行星滚柱丝杠而言,本装置结构简单,加工和装配都比较方便,成本较低,便于使用。
[0022]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3]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4]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向器的剖视图;
[0025]图2是图1中运动组件部位的示意图;
[0026]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运动组件部位的爆炸图;
[0027]图4是图1中丝杠部位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
[0029]转向器100;
[0030]外壳1;第二台阶部11;第一侧壁面111;第三台阶部12;
[0031]输入轴2;轴本体21;扭杆22;
[0032]动力组件3;电机31;传动组件32;
[0033]丝杠4;限位件41;
[0034]运动组件5;内壳51;本体511;齿条部5111;端盖512;避让口5121;安装口5122;第一台阶部5123;滚柱52;柱体部521;连接部522;
[0035]第一轴承组件6;第一轴承61;第二轴承6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丝杠;运动组件,所述运动组件包括:内壳和滚柱,所述内壳环绕在所述丝杠的外周设置且所述丝杠的轴向两端穿出所述内壳,所述滚柱位于所述内壳的内周壁与所述丝杠的外周壁之间,所述滚柱的轴向两端分别与所述内壳可转动地相连,所述滚柱的外周壁与所述内壳的内周壁之间间隔开,所述滚柱与所述丝杠螺纹配合,在所述丝杠转动的条件下,所述滚柱转动以带动所述运动组件在所述丝杠的轴向上移动;和输出轴,所述运动组件移动以驱动所述输出轴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滚柱为多个,多个所述滚柱沿所述丝杠的周向方向间隔排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滚柱的轴向两端通过第一轴承组件与所述内壳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轴承,所述滚柱包括柱体部和设于所述柱体部轴向两端的连接部,所述柱体部与所述丝杠螺纹配合,所述第一轴承套设在所述连接部上且与所述内壳相连以用于承受径向载荷。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轴向两侧敞开;和两个端盖,所述两个端盖分别设在所述本体的两个敞开侧,所述端盖上设有避让口和安装口,所述丝杠的两端分别经所述避让口穿出所述内壳,所述安装口内设有所述第一轴承。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组件包括第二轴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娜邹军金兆江曹俊刘辉跃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