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澄清池的絮凝沉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3513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澄清池的絮凝沉淀装置,包括:中心反应桶:固定设置在澄清池的中央,且中心反应桶内设有多块竖直挡板,竖直挡板将中心反应桶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絮凝通道,所有絮凝通道依次连通,且任一一个絮凝通道的顶端及底端与其上游相邻的絮凝通道或其下游相邻的絮凝通道连通,最下游的絮凝通道的顶部与中心反应桶外的澄清池连通,每个絮凝通道的侧壁设有阻流翼片;进料单元:包括进水管和混合器,进水管上开设加药口,混合器与最上游的絮凝通道连通;分离室:设置在中心反应桶之外,包括下层的斜板以及上层的集水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拆除池内原有的搅拌机,更换中心反应桶,池内无转动部件,便于设备维护,且出水水质好。好。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澄清池的絮凝沉淀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澄清池的絮凝沉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水处理领域,澄清池是极其重要的一种设备,起到絮凝澄清的作用。澄清池一般建造成圆形,分为四个室:第一絮凝室、第二絮凝室、导流室和分离室。主要由进水管、三角配水槽、透气管、投药管、搅拌桨、集水槽、排泥管、放空管、刮泥机、出水管组成。澄清池的反应机理如下:原水由进水管加完药剂后进入三角配水槽,然后均匀的进入第一反应室,在搅拌机的搅拌作用下,与池内回流的污泥混合并缓慢絮凝,之后混合液再通过搅拌桨提升至第二反应室,再通过导流室,一部分混合液进入分离室,由集水槽溢流出水;另外一部分混合液随回流污泥再回流到第一反应室进入下一个反应循环。澄清池的絮凝反应是一个完全混合反应,原水和池内污泥混合液在反应室内完全混合,部分混合液泥水分离出水。由于上述澄清池内部存在短流的现象,所以反应效果要差,出水水质不好;而且澄清池内部有连续运转的刮泥机和搅拌桨,即不节能又增加了设备维护工作量。
[0003]因此,本领域急需一种出水水质好、成本低的絮凝沉淀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澄清池的絮凝沉淀装置。
[0005]为了实现本技术之目的,本申请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在第一方面中,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澄清池的絮凝沉淀装置,所述絮凝沉淀装置设置在圆形澄清池中,所述装置包括:
[0007]中心反应桶:固定设置在所述澄清池的中央,且所述中心反应桶内设有多块竖直挡板,所述竖直挡板将所述中心反应桶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絮凝通道,所有絮凝通道依次连通,且任一一个絮凝通道的顶端及底端与其上游相邻的絮凝通道或其下游相邻的絮凝通道连通,最下游的所述絮凝通道的顶部与中心反应桶外的澄清池的底部连通,即与澄清池的导流室连通,每个所述絮凝通道的侧壁设有阻流翼片;
[0008]进料单元:包括进水管和混合器,所述进水管上开设加药口,所述混合器与最上游的絮凝通道连通;
[0009]分离室:设置在所述中心反应桶之外的澄清池的上部,包括下层的斜板以及上层的集水槽。
[0010]原水从进水管内加入,絮凝用的药剂从加药口加入,两者在混合器内混合后进入中心反应桶。由于中心反应桶内所有的絮凝通道依次连通,且絮凝通道侧壁设有阻流翼片,当含有药剂的原水在絮凝通道内,与阻流翼片发生碰撞,会形成微小漩涡,旋涡增加了水中杂质和絮凝体的碰撞几率,絮凝体随着水在通道内流动的过程中逐渐长大,当原水到达中心反应桶的出口时,水中已经形成中心致密,表面疏松的絮凝体,这种絮凝体即有利于吸附
杂质,又有利于沉淀。当含有絮凝体的水进入澄清池的底部,大部分絮凝体在重力作用下沉淀在澄清池的底部,小部分絮凝体随着水上浮,但在遇到斜板之后,沉淀到斜板表面。因此,进入集水槽的就是不含絮凝体的清水,完成原水的澄清。
[0011]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絮凝通道的个数为奇数个,所述混合器与最上游的絮凝通道的底部连通。
[0012]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任一一个所述絮凝通道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等于其下游相邻的絮凝通道的横截面的面积。即絮凝通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大,这是因为当絮凝通道横截面积小,水流的流动速度快,水流与阻流翼片发生碰撞后,水的扰动大,有利于原水和药水的混合,从而使得杂质尽快与药水反应并沉淀。絮凝通道的横截面大,水流的流动速度慢,避免已经凝聚的絮凝体在与阻流翼片碰撞后破碎,因此,本申请的絮凝通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大。
[0013]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反应桶上端的外部设有导流单元,该导流单元包括一个导流渠,所述导流渠环状设置在中心反应桶的外壁,导流渠与最下游的所述絮凝通道的顶部连通;在中心反应桶的外部设有多根斜向布置的支撑柱,在支撑柱上放置导流板,由导流板、集水渠的内壁共同形成了导流室。其中,在导液板的底部开设通孔,使得沉积在分离室底部的絮凝体可通过这些通孔进入澄清池的底部,并被澄清池排泥管排出。
[0014]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反应桶的底部设有反应桶排泥管。
[0015]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分离室包括沉淀区和集水槽,所述集水槽与澄清池的内壁上端固定,且所述沉淀区位于所述集水槽的下方,所述沉淀区内固定有多块相互平行的斜板。当带有絮凝体的水从反应桶进入导流室内,大部分絮凝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沉淀,并通过导液板上的通孔进入澄清池的底部,并被澄清池排泥管排出;小部分絮凝体随着水上浮,但在遇到斜板之后,沉淀到斜板表面,当斜板上的絮凝体聚集到一定尺度时,也会沿着斜板向下滑动。因此,进入集水槽的就是不含絮凝体的清水,完成原水的澄清。
[0016]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斜板与水平方向的角度为55
°
~65
°
,所述斜板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820~900cm。该设置是为了保证绝大部分的絮凝体在上浮过程中,能与沉淀到斜板表面,保证水质。
[0017]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最下游的所述絮凝通道的顶部高于分离室的顶端。
[0018]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澄清池的底部设置澄清池排泥管。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0]1、出水水质好:中心反应桶的絮凝反应为推流式反应,任何一股水流均需依次流经每个通道,不存在短流现象,所以出水水质好。
[0021]2、增加产水量:同样直径池体,在保证出水水质小于3NTU的情况下,可以提高20%以上的产水量。
[0022]3、运行维护量少:在反应桶内增加阻流翼片,代替澄清池搅拌桨,靠进水压头,完成絮凝反应,水下无转动部件,减少运行维护工作量。
[0023]4、运行管理方便:使用本技术之后,不需要经常调节搅拌桨转速和检测池内污泥浓度,只需要合理投药,定期排泥,既可以稳定运行,便于自动化运行。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实施例1中絮凝沉淀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实施例1中絮凝沉淀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在附图中,1为澄清池,2为中心反应桶,3为絮凝通道,4为导流渠,5为进水管,6为分离室,7为反应桶排泥管,8为澄清池排泥管,9为加药口,10为混合器,11为竖直挡板,12为阻流翼片,13为支撑柱,14为斜板,15为集水槽,16为分离区,17为导液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除非另作定义,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
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文中列举的所有的从最低值到最高值之间的数值,是指当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相差两个单位以上时,最低值与最高值之间以一个单位为增量得到的所有数值。
[0028]以下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实施方式的具体描述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澄清池的絮凝沉淀装置,所述絮凝沉淀装置设置在圆形澄清池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中心反应桶:固定设置在所述澄清池的中央,且所述中心反应桶内设有多块竖直挡板,所述竖直挡板将所述中心反应桶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絮凝通道,所有絮凝通道依次连通,且任一一个絮凝通道的顶端及底端与其上游相邻的絮凝通道或其下游相邻的絮凝通道连通,最下游的所述絮凝通道的顶部与中心反应桶外的澄清池连通,每个所述絮凝通道的侧壁设有阻流翼片;进料单元:包括进水管和混合器,所述进水管上开设加药口,所述混合器与最上游的絮凝通道连通;分离室:设置在所述中心反应桶之外,包括下层的斜板以及上层的集水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澄清池的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通道的个数为奇数个,所述混合器与最上游的絮凝通道的底部连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澄清池的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任一一个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月皓李佰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禹洪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