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底电缆用支撑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1662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51
一种海底电缆用支撑件,包括第三支撑臂,第三支撑臂两端向外延伸设有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外表面分别设有第一外贴合面和第二外贴合面,第一支撑臂端部内侧设有与缆芯A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第二支撑臂端部内侧设有与缆芯B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第三支撑臂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第三接触部,第三接触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缆芯A接触的第三接触面Ⅰ和第三接触面Ⅱ,第一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Ⅰ为缆芯A的同心圆弧形状,第二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Ⅱ为缆芯B的同心圆弧形状。第三支撑臂与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连接部位设有腔室,该腔室底部设有U型槽。其效果是与缆芯贴合效果好,能够充分保证电缆成缆时结构稳定、外形圆整。外形圆整。外形圆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底电缆用支撑件


[0001]本技术涉及电缆支撑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作海底电缆的非吸湿性支撑件。

技术介绍

[0002]支撑件是用于各种海底电缆成缆时使用的非吸湿性支撑材料,一般为倒Ω(欧米伽)型,是以废交联聚乙烯原料或其他聚烯烃材料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发泡剂或其他助剂经处理塑化并按照规定挤出而制得的支撑物。公开号为CN20605897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海底电缆支撑件,解决了传统使用填充绳填充,因其性质较软,支撑力不够的技术问题,该填充条采用倒Ω(欧米伽)型,条由内贴合段、延伸段和外贴合段一体成型,但该填充条与缆芯的接触部均为弧形的点接触,显然支撑效果不理想。并且其外表面整体均为波纹结构,虽然节省了成本,但其外贴合面的波纹必然对成缆时的过模造成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开号为CN211578417U公开了一种支撑结构,该支撑件结构的内贴合支撑部的外表面与外贴合支撑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光滑的端面,光滑的端面大大降低了成缆过模时的摩擦力,利于成缆时过模。但同样存在与电缆缆芯贴合不紧密的问题,对缆芯的支撑作用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电缆缆芯紧密贴合的支撑件,成缆时使缆芯结合紧密,起到对缆芯很好的支撑作用,使成缆后的电缆外形规整,提高了电缆产品质量。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海底电缆用支撑件,包括第三支撑臂,第三支撑臂两端向外延伸设有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外表面分别设有第一外贴合面和第二外贴合面,其中第一支撑臂端部内侧设有与缆芯A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第二支撑臂端部内侧设有与缆芯B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第三支撑臂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第三接触部,第三接触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缆芯A接触的第三接触面Ⅰ和第三接触面Ⅱ,其中第一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Ⅰ为缆芯A的同心圆弧形状,第二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Ⅱ为缆芯B的同心圆弧形状。
[0006]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三支撑臂与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连接部位设有腔室,该腔室底部设有U型槽。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第一外贴合面和第二外贴合面为光滑表面,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内表面为波纹面。
[0008]进一步的,第三支撑臂与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之间分别设有加强筋,加强筋分别与第一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Ⅰ以及第二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Ⅱ分别为缆芯A和缆芯B的同心圆弧形状。
[0009]进一步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第一外贴合面和第二外贴合面为同心圆弧形状。
[0010]进一步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顶部不接触。
[0011]本技术的效果是:支撑件整体形状合理,与缆芯接触部位设置为圆弧形状,与缆芯为面接触,可保证填充条与缆芯的充分贴合,起到很好的定位固定作用解决了点接触支撑力差的问题。设有倒Ω(欧米伽)型槽可以确保支撑件在受到缆芯挤压时,使两个支撑臂位置得到调整,同时确保与缆芯的充分贴合。本技术结构设置能够充分保证电缆成缆时结构稳定、外形圆整。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图1的支撑件与缆芯接触效果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再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第一支撑臂;2、第二支撑臂;3、第三支撑臂;4、U形槽;5、腔室;6、第三接触部;7、加强筋。
[0018]101、第一外贴合面;102、第一接触面;201、第二外贴合面;202、第二接触面;301、第三接触面Ⅰ;302、第三接触面Ⅱ。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明确的是,本技术中的第一、第二等编号及上下等方向表述只是为了能清楚的说明本技术的结构,并不属于对本技术结构的限制。
[0020]参见附图1和附图2,本技术海底电缆用支撑件包括第三支撑臂3,第三支撑臂3两端向外延伸设有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所述的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的外表面分别设有第一外贴合面101和第二外贴合面201,其中第一支撑臂1端部内侧设有与缆芯A接触的第一接触面102,第二支撑臂2端部内侧设有与缆芯B接触的第二接触面202,第三支撑臂3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第三接触部6,第三接触部6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缆芯A接触的第三接触面Ⅰ301和第三接触面Ⅱ302,其中第一接触面102和第三接触面Ⅰ301为缆芯A的同心圆弧形状,第二接触面202和第三接触面Ⅱ302为缆芯B的同心圆弧形状。本技术中,通过第一支撑臂1、第二支撑臂2、第三支撑臂3的弧形接触面与缆芯接触,使缆芯更加紧密的充分贴合,起到很好的定位固定作用,在成缆时可以确保缆芯不移位,成缆后的电缆结构稳定、外形圆整,提高了电缆的质量。
[0021]本技术第三支撑臂3与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的连接部位设有腔室5,并使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顶部不接触。该腔室5可用于放置光缆等其他配套设施,在腔室5的底部设有U型槽4,其目的是确保在填充条受到缆芯挤压时有形变冗余,以确保第一支撑臂1、第二支撑臂2、第三支撑臂3的弧形接触面与缆芯贴合接触。
[0022]本技术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的第一外贴合面101和第二外贴合面201为同心圆弧形状。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的第一外贴合面101和第二外贴合面201为光滑表面,降低了成缆过模时的摩擦力,利于成缆时过模。
[0023]参见附图3,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技术的第三支撑臂3与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
支撑臂2之间分别设有加强筋7,加强筋7分别与第一接触面102和第三接触面Ⅰ301以及第二接触面202和第三接触面Ⅱ302分别为缆芯A和缆芯B的同心圆弧形状。其目的是增加填充条的整体强度,填充条的底部形状与两端的接触面形成与缆芯相同的同心圆弧,增加了对缆芯的包覆固定效果。
[0024]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的内表面为波纹面。参见附图4和附图5,作为另两种实施方式,可将第一支撑臂1、第二支撑臂2和第三支撑臂3内表面均设置波纹面或均设置为光滑表面,以上两种实施方式同样能达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底电缆用支撑件,其特征是:包括第三支撑臂(3),第三支撑臂(3)两端向外延伸设有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所述的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的外表面分别设有第一外贴合面(101)和第二外贴合面(201),其中第一支撑臂(1)端部内侧设有与缆芯A接触的第一接触面(102),第二支撑臂(2)端部内侧设有与缆芯B接触的第二接触面(202),第三支撑臂(3)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第三接触部(6),第三接触部(6)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缆芯A接触的第三接触面Ⅰ(301)和第三接触面Ⅱ(302),其中第一接触面(102)和第三接触面Ⅰ(301)为缆芯A的同心圆弧形状,第二接触面(202)和第三接触面Ⅱ(302)为缆芯B的同心圆弧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电缆用支撑件,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三支撑臂(3)与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的连接部位设有腔室(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紫东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