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背高度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1515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靠背高度调节装置,包括背框和支撑框架,背框与支撑框架之间为滑动配合;在背框与支撑框架之间设有滑动限位机构,滑动限位机构包括限位销、限位槽以及控制限位销横向运动的控制开关;控制开关与背框之间滑动配合且控制开关上、下两端均突出于背框后端形成上、下按压部;当背框处于使用状态时,限位销插入于限位槽内;当背框处于调节状态时,上按压部受力向下使得下按压部向下突出形成第一调节方向标识体,或者下按压部受力向上使得上按压部向上突出形成第二调节方向标识体,同时限位销离开限位槽,背框受力沿控制开关的运动方向移动;操作快捷省力,简单实用。简单实用。简单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靠背高度调节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坐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靠背高度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现有的椅子靠背高度往往是出厂就设定好的,不方便调整,适用范围窄,有时对于身材较矮的人,靠背显得太高,而对于身材较高的人,靠背又太矮。同一个人有时需要靠背高一些,有时又需要靠背矮一些。现有的椅子不能满足这些个性化要求。所以,目前亟需一种即能够适用于不同身高,可调节靠背高度的椅子。
[0003]CN201611224078.7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靠背高度可调的椅子”,该椅子包括有座位、靠背和椅脚,所述靠背包括有固定部分和升降部分,所述固定部分包括有两侧的立柱和中间的宽靠板;所述升降部分包括有两侧的升降柱、中间的升降靠板和将它们连接起一体的横板;在所述立柱竖方向上设有多个高度定位孔,在所述升降柱中设有能从对应的高度定位孔中露出的弹片销,所述升降柱活动套入到立柱中;所述升降靠板、宽靠板背对面接触靠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按下弹片销来调节升降部分的高度,从而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靠背高度的求,当要收藏椅子时,将升降部分调到最低以节省存放空间,因此本技术的结构更合理、适用人群更广泛、收藏更方便。该椅子虽然可以对靠背进行高度调节,但是其通过按压弹片销与不同的定位孔配合实现,这样导致调节背框高度时只能一段一段按压调节,不能顺畅的实现背框自由高度调节;且弹片销有时会卡住,导致高度调节时发生卡顿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操作方便的靠背高度调节装置,该装置中通过调节控制开关调节背框的高度;控制开关具有上、下按压部,上按压部受力向下时下按压部再次向下突出形成第一调节方向标识,或者下按压部受力向上时上按压部再次向上突出形成第二调节方向标识,同时限位销离开限位槽,而背框受力沿着控制开关的运动方向移动;整体结构简单,能够使得背框调节过程中操作快捷省力,调节顺畅,能适用于各种不同体型的人们使用,满足不同个体差异。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靠背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框和支撑框架,所述的背框连接在支撑框架上且背框与支撑框架之间为滑动配合;在背框与支撑框架之间设有滑动限位机构,所述的滑动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背框上的一对限位销、竖直设置在支撑框架上的多个限位槽以及控制限位销横向运动的控制开关;所述的控制开关与背框之间滑动配合且控制开关上、下两端均突出于背框后端,控制开关突出部分形成上、下按压部;当背框处于使用状态时,限位销插入于限位槽内;当背框处于调节状态时,上按压部受力向下使得下按压部再次向下突出形成第一调节方向标识体,或者下按压部受力向上使得上按压部再次向上突出形成第二调节方向标识体,同时限位销离开限位槽,背框受力沿控制开关的运动方向移动。本
技术通过按压控制开关的上、下按压部从而控制限位销所限位槽的锁定与解锁状态,即可调节背框的高度,操控方便实用。
[0007]作为优选,所述的控制开关上具有左、右对称的限位销导向槽,所述限位销导向槽具有镜像设置的上斜边和下斜边,所述的限位销上具有突出于限位销外壁的导向柱,所述的导向柱位于限位销导向槽内且导向柱与上斜边或下斜边相抵接,所述的上斜边是由上、下斜边交叉点处朝着控制开关的中间位置向上倾斜形成,所述的下斜边是由上、下斜边交叉点处朝着控制开关的中间位置向下倾斜形成。控制开关的纵向移动通过限位销导向槽的上、下斜边与导向柱的配合转化为限位销的横向移动。
[0008]作为优选,当背框处于调节状态时,控制开关向下运动,所述的导向柱与上斜边相抵配合并产生相对移动;控制开关向上运动,所述的导向柱与下斜边相抵配合并产生相对移动。当背框处于调节状态时,按压上、下按压部时,上按压部受力向下,所述的导向柱运动至上斜边的上顶点处;或者下按压部受力向上,导向柱运动至下斜边的下顶点处。
[0009]作为优选,所述的背框包括一下横杆和位于下横杆两侧的背侧杆,所述的支撑框架包括横向的连接底板和纵向的支撑框;所述的下横杆与支撑框之间滑动配合,所述的下横杆后端连接一后盖,所述的控制开关处于支撑框内,且支撑框夹持在下横杆和后盖之间。通过后盖使得支撑框与下横杆连接更稳固。
[0010]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撑框包括位于两侧的侧杆,所述的下横杆的后端左、右对称设有安装槽;所述的安装槽内设有凸肋,在所述的侧杆前端对应设有竖直的导向槽;所述的侧杆位于安装槽内,凸肋嵌入在导向槽内。凸肋嵌入在导向槽内上下滑动,使得背框与支撑框架间的滑动稳定,消除晃动感;侧杆位于安装槽内使背框与支撑框架间的连接更为紧密,不易松动。
[0011]作为优选,所述的安装槽之间设有一横向槽,所述的限位销左、右对称设置在横向槽内,限位销夹持在下横杆与控制开关之间,且两个限位销之间连接有弹簧。设置横向槽,使限位销始终处于横向槽内移动,不会上下脱离,且限位销之间的弹簧使得限位销上的导向柱始终与限位销导向槽的斜边抵接。
[0012]作为优选,所述的控制开关竖直设置在下横杆的中间位置处,所述的下横杆与后盖上均对应设有滑槽,所述的控制开关夹持在下横杆和后盖之间,且控制开关位于所述的滑槽内。
[0013]作为优选,所述的背框中部横向设置一弹性腰靠,所述的弹性腰靠两端分别与背框两侧的背侧板连接固定。弹性支撑板提供人体使用时的背部支撑力,使人体感受更加舒适。
[0014]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0015]1,机构简单又巧妙,只是在背框与支撑框架之间设置控制开关和限位销,即可通过控制开关控制限位销插入或离开限位槽,从而进行背框高度调节。
[0016]2,操作方便且适应人体使用习惯,控制开关上具有上、下按压部,需要使背框高度上升时,只需向上按压下按压部即可使背框受力向上滑动;需要使背框高度下降时,向下按压上按压部即可使背框受力向下滑动;背框与沿控制开关的运动方向一致;松开上、下按压部,锁定销即在弹簧作用下复位与限位槽锁定,使用过程简单且非常人性化。
[0017]3,易于安装,能适配不同座椅,安装时只需将支撑框架上的连接底板连接固定在
椅座上即可,通过螺丝连接,无需特定结构,安装快速,适配性高。
[0018]4,调节顺畅,有良好的阻尼感,在背框调节过程中背框上的凸肋在支撑框侧杆上的导向槽内滑动,滑动顺畅,不会有卡顿现象;且按压控制开关时,限位销之间的弹簧受力使得操作过程中有良好的阻尼感,操作感受更佳。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靠背高度调节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靠背高度调节装置的背面爆炸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靠背高度调节装置的正面爆炸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背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支撑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靠背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框和支撑框架,所述的背框连接在支撑框架上且背框与支撑框架之间为滑动配合;在背框与支撑框架之间设有滑动限位机构,所述的滑动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背框上的一对限位销、竖直设置在支撑框架上的多个限位槽以及控制限位销横向运动的控制开关;所述的控制开关与背框之间滑动配合且控制开关上、下两端均突出于背框后端,控制开关突出部分形成上、下按压部;当背框处于使用状态时,限位销插入于限位槽内;当背框处于调节状态时,上按压部受力向下使得下按压部再次向下突出形成第一调节方向标识体,或者下按压部受力向上使得上按压部再次向上突出形成第二调节方向标识体,同时限位销离开限位槽,背框受力沿控制开关的运动方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开关上具有左、右对称的限位销导向槽,所述限位销导向槽具有镜像设置的上斜边和下斜边,所述的限位销上具有突出于限位销外壁的导向柱,所述的导向柱位于限位销导向槽内且导向柱与上斜边或下斜边相抵接,所述的上斜边是由上、下斜边交叉点处朝着控制开关的中间位置向上倾斜形成,所述的下斜边是由上、下斜边交叉点处朝着控制开关的中间位置向下倾斜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靠背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背框处于调节状态时,控制开关向下运动,所述的导向柱与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龙飞
申请(专利权)人:安吉三久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